電影作為一門藝術,同時也是傳達文化價值和意識形態的重要媒介。以商業為目的的好萊塢電影,憑藉菜單式、全球化的運作推廣,被看做世界電影的典範。好萊塢電影在全球很好地塑造、傳播了美國形象和美國文化價值觀,以至於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不得不擔心美國 文化帝國! 的侵略會壓制甚至取代其他民族文化,造成文化價值的單一化。
好萊塢電影之所以有如此強大的力量,除了美國大國的政治、經濟、商業影響力,美國電影產業的製作模式,精巧的故事敘事方法等原因外,還有一種重要的內在因素,那就是好萊塢電影呈現的美國文化價值核心觀念。
在好萊塢製作的大量電影中,都充分展示了這種美國文化價值觀,其核心就是人道主義、個人英雄主義、環保主義、美國夢與大眾文化等。
一、拯救落後國家與人道主義
美國的基督教信仰賦予其「己所欲,必施於人」的宗教使命感,因此,美國為扮演「全球警察」的角色、拯救落後國家、維持全球秩序、推行「美式民主」、實施人道主義找到了所謂的「法理」依據,而好萊塢影片《太陽之淚(Tears of the Sun)》(2003)則滿足了美國民眾的宗教心理,正是對這一宗教元素的闡釋。
在影片中,布魯斯威利斯飾演一位忠誠英勇的美國海軍下屬「海豹」特種突擊隊的隊長沃特斯。沃特斯被海軍秘密授予了一項使命——率一支精幹的「海豹」分隊前往奈及利亞的叢林,營救一位支援當地醫護工作的美國醫生萊娜康德裡克斯。
奈及利亞內戰失控,軍閥武裝屠殺平民,在非洲,這幾乎是每天都會發生的事情,但由於有一名支援當地醫療工作的美國籍志願醫生萊娜康德裡克留在那裡,於是美軍派出精銳的海軍特種部隊「海豹」突擊隊秘密潛入這片非洲叢林中營救萊娜醫生。這支小分隊順利地找到了萊娜,但萊娜堅持除非把她照看下的70位難民一起帶出邊境,否則她誓死也不會離開這裡。在這個叛軍盤踞、且充滿著種種未知危險的原始叢林中,多一個人就多一份危險,看著堅定地選擇了和自己的病人生死與共的女醫生,沃特斯隊長該如何抉擇?
特種部隊士兵在接受訓練的那一天起就得學會以任務為重的處事原則,而現在則可能要帶上一批與任務無關甚至會彷礙他們順利完成任務的人,把萊娜打暈強行帶走可能更符合現實中的海豹隊員作風,但在電影中編劇正是要故意製造這種良心和命令的衝突,讓這些訓練精良的特種兵在軍人的天職和人道主義之間作出選擇。
儘管此片有粉飾「美國人民解放軍」的高大形象之嫌,但也有人認為這是一部剖析人性、讚頌人道主義和理想主義的電影,片尾有一段話說道:「許多慘絕人寰的事情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善良人們的不作為」也正是本片所要表達的思想。
二、剷除邪惡勢力與個人英雄主義
基督教信仰是典型的「一神教」信仰,上帝與撒旦的二元對立凸顯了美國所代表的正義力量,因此剷除邪惡勢力,也被其看做是自己責無旁貸的宗教使命;而在剷除邪惡勢力的過程中,受希臘神話影響,美國人推崇個人英雄主義,有著普遍的「阿克琉斯」情結。《颶風營救(Taken)》就是對此具體的闡釋。
本片講述了已退役的國家特工布賴恩一心想做一名稱職的父親,彌補過去對女兒肯姆所失去的父愛。
剛滿17歲的女兒肯姆執意要與朋友19歲的阿曼達去巴黎度假,看著女兒第一次離開父母,布賴恩心中忐忑不安。就在肯姆與同伴抵達巴黎寓所後,一夥綁匪衝進房間將二人劫持。通過前特工搭檔的幫助,布萊恩查出這是一夥以販毒與組織賣淫為主的犯罪集團,其背後勢力異常龐大。
營救之路危險重重深不見底。幾經冒險打探後,布賴恩找到了這夥犯罪集團的老窩。經過一番殊死較量後,特工布賴恩終於救出女兒,並得到了女兒的原諒,父女之情重新建立。
當布萊恩接到女兒在巴黎被綁架前的最後一通電話,沉著冷靜應戰,並向電話那端的敵人痛下戰書。那一刻,大幕拉開,誰都知道,英雄要登場了。但這個英雄不是為了拯救人類、國家,甚至不是為了正義,除了女兒,他誰也不拯救,誰也拯救不了。在美國好萊塢的文化背景下,布萊恩必須先成為一個英雄,然後才能成為一名真正的父親。
三、拯救地球與環保主義
拯救地球與環保主義大多體現在好萊塢製作的災難片中,如《後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2004),反映了美國人的救世主情結。
《後天》描繪的是地球一天之內突然急劇降溫,進入冰川期的科幻故事。故事中,氣候學家傑克·霍爾在觀察史前氣候研究後指出,溫室效應帶來的全球暖化將會引發地球空前災難。傑克博士曾警告政府官員採取預防行動,但警告顯然已經太晚。傑克·霍爾博士於是急告美國副總統宣布北緯30度以南全美民眾儘速向赤道方向撤離,該線以北民眾要儘量保暖。
與此同時,霍爾博士得知兒子山姆正在紐約與自己心儀的女孩參加一個全國高中競賽,於是決定冒險前進紐約在冰天雪地中展開救援行動。這時候災難從紐約開始,曼哈頓摩天大樓遭到強烈旋風的襲擊,大部摧毀。突然間,巨大的海浪從海上撲入紐約城。大水吞噬了紐約,淹沒了美國,歐洲也在洪水之下不復存在。此後,冰層和白雪覆蓋了整個地球表面,冰期時代開始了。
影片中的主人公傑克·霍爾,是作為救世主形象出現的,一方面,作為一個氣候學家,但他成功地預測了災難的發生,儘管遭受質疑和嘲笑,但他依然堅持己見;另一方面,作為一個父親,他不但成功地拯救了自己兒子的性命,而且在最後幫助國家做出決策,拯救無數美國人的性命。
與此同時,影片借霍爾博士之口指出氣候發生巨變的原因就是因為溫室效應造成的氣候變暖,從而反映了環境保護的主題。
四、美國夢與美國精神
美國人崇尚個人奮鬥,主張通過個人努力在自由的社會競爭中獲勝,實現自己的「美國夢」,而美國社會也瀰漫著自由平等的信念,這也催發了美國人努力奮鬥、生而平等、民主自由的美國精神。而好萊塢製作中也不乏闡釋這一元素的影片,如《幸福來敲門(The Pursuit of Happiness,2006)》。
克裡斯·加納是一個聰明的推銷員,他勤奮肯乾努力,卻總沒辦法讓家裡過上好日子。妻子琳達終究因為不能忍受養家餬口的壓力,離開了克裡斯,只留下他和5歲的兒子克裡斯託夫相依為命。事業失敗窮途潦倒,還成為了單親爸爸,克裡斯的銀行帳戶裡甚至只剩下了21塊錢,因為沒錢付房租,他和兒子不得不被攆出了公寓。
克裡斯好不容易得到了在一家聲名顯赫的股票投資公司實習的機會,然而實習期間沒有薪水,90%的人都沒有最終成功。但克裡斯明白,這是他最後的機會,是通往幸福生活的唯一路途。沒有收入、無處容身,克裡斯唯一擁有的,就是懂事的兒子無條件的的信任和愛。
他們夜晚無家可歸,就睡在收容所、地鐵站、公共浴室,一切可以暫且棲身的空地;白天沒錢吃飯,就排隊領救濟,吃著勉強裹腹的食物。生活的窮困讓人沮喪無比,但為了兒子的未來,為了自己的信仰,克裡斯咬緊牙關,始終堅信:只要今天夠努力,幸福明天就會來臨!皇天不負苦心人,克裡斯最終成為一名成功的投資專家。克裡斯的奮鬥過程,完全可以看成通過個人奮鬥實現美國夢的典範。
五、貴族情結與大眾文化
由於與歐洲歷史上的淵源,美國人骨子裡有著普遍的「貴族情結」,如標榜身份地位、推崇豪門家世,但是廣大的中產階級的存在,又使得美國被打上了有別於歐洲的「大眾文化」的外在烙印。《鐵達尼號(Titanic,1997)》就是對這兩種文化元素的對立衝突的最好闡釋。
1912年4月10日,號稱 「世界工業史上的奇蹟」的豪華客輪鐵達尼號開始了自己的處女航,從英國的南安普頓出發駛往美國紐約。富家少女羅絲與母親及未婚夫卡爾坐上了頭等艙;另一邊,放蕩不羈的少年畫家傑克也在碼頭的一場賭博中贏得了下等艙的船票。
羅絲厭倦了上流社會虛偽的生活,不願嫁給卡爾,打算投海自盡,被傑克救起。很快,美麗活潑的羅絲與英俊開朗的傑克相愛,傑克帶羅絲參加下等艙的舞會、為她畫像,二人的感情逐漸升溫。
1912年4月14日,一個風平浪靜的星期天夜晚,鐵達尼號撞上了冰山,「永不沉沒的」鐵達尼號面臨沉船的命運,羅絲和傑克剛萌芽的愛情也將經歷生死的考驗。
影片中以露絲為代表的貴族階層與傑克為代表的普通民眾的相戀與結合,最終又因命運的悲劇而被迫生死兩別,充分體現了美國在處理自身貴族情結與大眾文化時的矛盾性。
結語
總之,好萊塢電影中體現出來的人道主義、個人英雄主義、環保主義、美國夢與大眾文化等文化價值觀,不僅是美國發展的動力,也是世界大多數人追求和嚮往的理想。好萊塢電影豪華的製作,成功的推廣,不可否認地在全球範圍內樹立了標杆,影響著全球的文化價值評判標準。我們應在對其進行客觀評價的同時,吸收有益的經驗,不斷發展壯大我國的電影產業,保持優秀的民族特色,傳播我們的文化價值觀,增強我們大國的自豪感和優越感。
作者:王樹振
本文由大學英語王老師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