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德國小蠊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種蟑螂,因其繁殖力強,廣泛分布,以及愛國衛生運動和各類媒體宣傳病媒生物而被大家熟知。今天我們要講的是它的那些親戚們…
小蠊屬的昆蟲有數十種,其中德國小蠊是最為著名的室內害蟲,現除南極洲外世界各地均廣泛分布,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也常常造成巨大的損失。
德國小蠊還存在一些近緣種,如擬德國小蠊、雙紋小蠊、毛背小蠊和單尾小蠊等,這些近緣種形態相似,尤其是德國小蠊、擬德國小蠊和雙紋小蠊難以區分,而因此常常被誤認為是德國小蠊。
實際上,不同的小蠊不但形態略有不同,而在地理分布、生態環境上均有不同。據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1984年的調查研究發現:擬德國小蠊主要分布在南方福建等省,廣紋小蠊在福建及四川均採集到樣本。1999年深圳寶安調查發現廣東省首次發現擬德國小蠊;2010年有報導河南省新紀錄種擬德國小蠊……
擬德國小蠊形態特徵
A.面部T形斑;B.前胸背板;C.誘惑腺;D.雄性成蟲;E.生殖板;F.左陽體;
德國小蠊及其近緣種的背面特徵
A. 德國小蠊;B. 擬德國小蠊;C. 雙紋小蠊;D. 毛背小蠊;E. 單尾小蠊。
1. 雄蟲;2. 雌蟲
德國小蠊及其近緣種的雄性尾器
A. 德國小蠊;B. 擬德國小蠊;C. 雙紋小蠊;D. 毛背小蠊;E. 單尾小蠊。
1. 腹部第7、8背板背面觀;2. 肛上板腹面觀;3. 下生殖板背面觀;4. 左中右陽莖背面觀。
德國小蠊及其近緣種的形態比較
德國小蠊及其近緣種外部形態非常相似,很難準確鑑定到種。前胸背板兩條縱條紋的相對寬窄及曲直以及面部的斑紋常作為種類鑑定的依據,但這些表徵在不同個體間不穩定,常發生變異。雄性外生殖器的形態特徵一直是德國小蠊及其近緣種種類鑑定的金標準,但因其需解剖,在實際應用中存在一定限制。
蜚蠊是造成媒介生物性疾病較為常見的病媒昆蟲。我們最多見的就是如德國小蠊、美洲大蠊、日本大蠊、黑胸大蠊等,但我們不能輕視德國小蠊的親戚們在生態環境中及人類生活中的影響和作用。
鳴謝:鄭州大學 夏鵬宇;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吳福禎;中山檢驗檢疫局 邱德意等。
如您有任何問題,不管是昆蟲相關的疑問還是日常工作生活中的防控困難,都可以後臺留言,蟲來如此(微信公眾號:oatpco)將會在設置專題一一解答!
點個「在看」再走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