蟑螂可追溯到石炭紀時期,那個時候地球上有兩米的蜈蚣,1米半的蜻蜓,60釐米長的蠍子。蟑螂的體型也不小,多年來,為了適應地球的變化,蟑螂進行了許多調整,以便能夠在多次物種大滅絕中生存下去。
幾億年來,蟑螂發展處數千種,其中最常見的是以下3種:
1,美國大蠊
美國大蠊其實不是美國本土的原生蟑螂種類,它們原產於非洲地區,在大航海時代,隨著商船來到了北美大陸,逐漸成為當地常見的蟑螂種類。
幾百年來,隨著全球商業的發展,大蠊蟑螂已經遍布於幾乎所有的人類活動區域。
它們的平均長度約為4釐米,高約7毫米。全身是紅棕色,頭部後面的身體區域具有淡黃色的邊緣。
美國大蠊是世界上奔跑速度最快的昆蟲之一,快速行進時速度為5.4公裡/小時,如果大小於人類相當,相當於跑到了330公裡/小時。
美國大蠊喜歡在夜間活動,怕光。
2,德國小蠊
德國小蠊,是最難治理的一類世界性家居衛生害蟲。德國小蠊適應性強、繁殖快,易產生對化學殺蟲劑的抗藥性,因而對其防治難度很大。
德國小蠊通常為約1.1至1.6釐米長。顏色各異,從棕褐色到黑色幾乎都有。
德國小蠊其實也不是原產於德國,在德國它們叫做俄羅斯蟑螂,德國小蠊的名字只是在英語國家被使用。
我國目前大量名稱以英文為準,所以也叫做德國小蠊。
其實,這種蟑螂原產地在東南亞。
該物種現在分布在除南極以外的所有大陸以及許多主要島嶼上。
德國小蠊對光極為敏感,除非受到幹擾或者數量過多才會在白天活動。
假如晚上突然開燈,發現有蟑螂以極快的速度逃跑,幾乎可以肯定是德國小蠊。
3,亞洲蟑螂
亞洲蟑螂與德國小蠊幾乎相同,只是少數形態有差異。像德國小蠊一樣,長約1.6釐米,顏色棕褐色,有翅膀。
它們的不同在於一下幾點:(1)亞洲蟑螂的翅膀更長,更善於飛行。
(2)亞洲蟑螂喜歡在白天活動,德國小蠊喜歡在夜間活動。
(3)亞洲蟑螂主要在野外活動,而德國小蠊主要在室內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