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性動物在交配繁殖期間一般會選擇外表看上去健壯的雄性個體作為配偶,因為這樣會使得後代擁有更好的基因,從而在生存競爭中佔據優勢地位。然而一種叫做斑胸草雀的鳥的雌鳥卻有著不同的擇偶策略——選擇行為上與自己更匹配的雄鳥。
研究人員早就發現生活在澳大利亞的斑胸草雀(Taeniopygia guttata) 是一個異類:其他鳥的雌鳥在擇偶時通常會體現出明顯的標準,例如選擇那些羽毛更加鮮豔亮麗的雄鳥;然而斑胸草雀的雌鳥在擇偶時卻表現不出明顯的標準,例如有的雌鳥喜歡唱歌動聽的雄鳥,有的卻喜歡鳥喙顏色鮮豔的,似乎它們並不是那麼注重「外表美」。
斑胸草雀(圖片來源 http://www.efinch.com/species/zebra.htm)那麼如何解釋這種現象呢?有的研究人員認為,斑胸草雀的雌鳥仍然在試圖選擇有著更好基因的雄鳥,只不過不那麼從外表判斷;但也有人認為,雌鳥實際上更注重雄鳥在行為上與自己是否「志趣相投」。那麼究竟哪種說法符合真實情況呢?
來自德國的科學家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們選取了相同數量的雌鳥和雄鳥,在進入繁殖期之前,先讓它們群居一段時間。當雌鳥們都相中了自己的「意中人」後,研究人員對其中一半的「情侶」不加幹涉,讓它們進入繁殖期,而另外一半卻將它們強行拆散,然後給雌鳥重新指定一致雄鳥。隨後觀察並比較兩組斑胸草雀交配並撫育後代的過程。
結果表明,進入繁殖期後,「包辦婚姻」組的斑胸草雀雌鳥和雄鳥交配的積極性明顯不如「自由戀愛」組的同伴高,雛鳥誕生後,前者的雙親對雛鳥的照顧程度也不如後者。最終統計表明,兩組的鳥蛋胚胎發育正常的比例相近,顯示雙方在基因上並無太大差別,然而「自由戀愛」組的雛鳥死亡率明顯低於另一組,這表明斑胸草雀雌鳥擇偶時更多地看著雄性在行為上符合自己的期待。
科學家們表示,這項研究非常有趣,或許有助於理解人類的愛情。
報導:Online dating for birds: Zebra finches prefer behavioral compatability to looks論文:Fitness Benefits of Mate Choice for Compatibility in a Socially Monogamous Spec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