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看過,甚至沒看過的朋友們都對《星球大戰》中的一句話耳熟能詳(不是 I am your father!!)
那就是——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原力與你同在)
這也是為什麼昨天(5月4日)會被影迷們稱作星球大戰日的原因(諧音梗,5月4日英文May the fourth 音同 May the force)
對於很多國人來說,實在是很難get到星戰的點——明明是極具先進化的未來世界,卻到處都是上世紀的服裝風格;明明是能使用原力的絕地武士,卻依然使用遠古時期的冷兵器打架;明明是全宇宙文明大發展的世界觀,卻僅僅就幾個主角來拯救世界,劇情單調的甚至不如動畫。。。
沒錯,星戰看上去確實就像網絡上的爽文一樣,圍繞著主角拯救世界從開始至結束,但我們也應該先清楚,我們是以2020年的眼光去看待一個1977年就上映的片子,在那個時代那個美國,星球大戰系列帶給人們的不光是視覺上的衝擊與劇情上的新穎,能讓其熱潮延續至今,並依然靠情懷就能輕鬆上10億票房的原因,還在於其對美國潮流文化與設計美學根深蒂固的影響。
眾所周知,美國是個移民國家,除了當地的印第安人是真正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外,其他民族均來自世界各地。有些是為了擺脫飢餓,有些是為了可以自由地選擇宗教信仰,大多數是為了尋求更好的工作機會,以及實現自己的夢想。
只看這一背景就能確定星戰為什麼會在美國受歡迎,因其反映的正是美國的多人種交流、多元文化共存的現象。
如圖,美國的克萊斯勒大廈就是標準的裝飾主義風格建築,融合了各種元素的產物
1977年5月25日,星球大戰正傳系列第一部《星球大戰:新希望》橫空出世,因其物資預算問題,僅在全美32家電影院上映,但卻立馬成為黑馬,其服裝設計師——英國插畫家、服裝設計師約翰·莫洛(John Mollo)獲得了1978年的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這也是星戰系列唯一一次獲得奧斯卡大獎的提名。
導演喬治·盧卡斯深受日本導演黑澤明《羅生門》、《七武士》的影響,是個狂熱的日本武士迷,在星球大戰中也常見日本風格的造型。
對黑澤明有一定了解的朋友也能看得出來,星球大戰在劇情方面借鑑了《戰國英豪》(描繪了敗軍之將保護公主攜帶重金穿越敵陣的故事),,並成功地將武士造型融入進了科幻未來主義風格中。
在星球大戰之前,幾乎所有的科幻電影人物造型都是單調的未來主義連體緊身衣(原諒我cue一下星際迷航)。
據博物館技術總監和首席策展人瓦萊麗·斯蒂爾所說,在《星球大戰》之前,科幻戲服陷入了「一種陳詞濫調式的未來口吻」:銀色斜條紋連身褲;輕薄的緊腿希臘羅馬戰士服裝,或是寬大的現代造型。「所有能聯想到星際旅行之類的東西,都非常60年代。」
但《星球大戰》採取了一個截然不同的策略:它的衝鋒隊,達斯·維德,以及敵人的戰士都穿著約翰·莫洛設計的帥氣、精簡、樸實的軍裝。正如盧卡斯從黑澤明的武士電影參考了情節和人物,戲服也從日本傳統服飾中吸取了的靈感。
而服裝設計師約翰·莫洛與插畫師拉爾夫·麥誇裡(Ralph McQuarrie)打破常規,著眼於武士與和服文化
整個系列中最具代表性的絕地武士之光劍就是日本武士刀造型的延伸。
而黑武士Darth Vader的黑色盔甲造型,也不難讓人聯想到日本民俗風格的武士盔甲
而絕地武士的造型也很容易就會讓人想到日本的浪人
難能可貴的是,兩位設計者也並沒有完全的照搬大和民族的服飾,而僅僅改了一點點細節——將大廓形外衣改成了近乎單色的長袍——就在一件浪客服上衍生出了一種歐洲中世紀的風格
這種日本戰國時期室町時代與歐洲中世紀結合的折衷主義,既能體現當時絕地武士凋零,隱於闤闤之中的浪客之感,又能通過單色中世紀袍服強調絕地武士的精神修煉。
約翰·莫洛從導演那得到的要求非常簡單:「觀眾一定不能有意識地注意到戲服。」換言之,每個人的服裝、卡通風格,應該直接表達出他們的個性,以至於讓戲服和人物的行為和表演融為一體。即使達斯·維德的制服顯然引起了觀眾的注意,也是根據這條準則來設計的。
而這樣的造型,也影響到了當時處於後現代主義設計與極簡主義等設計思潮下的人們。
最先產生的變化,就是日本設計師開始大量湧入北美市場。
最著名的當屬山本耀司,他仿如先知一般,提前預料到了星球大戰的大爆,在星戰上映的同一年(1977年)在東京推出了自己的Y系列,在其第一個女裝系列中,對日本和服等傳統服飾進行了重新設計,設計師山本耀司是八十年代闖入巴黎時裝舞臺的先鋒派人物之一。
之後,他與三宅一生、川久保玲一起,把西方式的建築風格設計與日本服飾傳統結合起來,使服裝不僅僅是軀體的覆蓋物而是成為著裝者、身體與設計師精神意韻這三者交流的紐帶。
此前歐美一貫注重凸顯人體曲線的服裝設計(參考前文提到的星際迷航系列)
而那時日本時裝則是注重對輪廓的解構,例如三宅一生1982年Kamiko系列,在過去了十多年後,又再次在《星球大戰前傳三部曲》中大放異彩,前傳三部曲的服裝設計師特麗莎·比格在借鑑 「Kamiko」系列設計下,又採用傳統的日本Shifuori面料縫製。
如圖,1982年,ISSEY MIYAKE「紙衣」
而當時的美國青少年們或許不會猜到,在之後賣了40年情懷的國民電影,主演卻脫離了西方的時裝與文化傳統。
就在《星球大戰1、2、3》上映的時期,日本經濟迅速崛起,一度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四處收購企業,日本設計師也開始統治時裝世界。
在歐美不乏有人從電影中看出了某種暗示:日本就是片中的某個邪惡帝國。如此看來,片中三位英雄的衣著就成為西方與日本關係的有趣對應:漢·索羅穿得像美國西部片裡的牛仔,穿齊膝長靴,重爆破手槍插在槍套裡,吊在大腿上;服裝師莫洛是英國人,他給萊婭公主穿上白色長袍,把她打扮得像未來主義風格的伊莉莎白女王一世,仿佛要接受洗禮,她的純真又讓人回憶起早期好萊塢劇裝大師亞德裡安(Adrian,1903-1959,好萊塢20世紀三四十年代著名的服裝師,代表作有《綠野仙蹤》服裝設計)裝扮出的青春玉女;盧克·天行者則身披修士一樣的絕地武士袍子。
而文化的交流是雙向的,《星球大戰》的戲服不僅深受日本文化和潮流的影響,同時也產生了反作用。
在美版《Vogue》1977年11月刊中,《星戰》中的人物便陸續成為了「Fashion Icon」,與麻豆們共同出演了「The『Force』of FUR」(皮草原力)的大片,還真得佩服C-3PO、黑武士的時尚表現力呢~
作為全身黃金的3PO。。。身為美漫粉的我不自覺的聯想起了即將上映的、背景處在七八十年代的女俠。。。
Gucci也曾經借鑑楚巴卡而出過一款鞋子
Rodarte's的兩位創始人均是《星戰》系列的死忠粉,2014年秋冬的Rodarte採用了尤達、漢·索羅以及《星球大戰》電影中太空場景的印花。而最新《原力覺醒》也以「Force 4 Fashion」這個特殊的設計合作著稱。
Thornton Bregazzi就曾在成衣中加入了星戰的角色印花,而巴西品牌Triton對《星戰》電影似乎更加狂熱,用太空棉和漆皮拼接造出了女裝版的暴風兵盔甲,是不是被這些設計師的腦洞驚呆掉了!
Rodarte's 2014秋冬系列
Givenchy的2013春夏系列的這條長裙以萊婭公主的經典裝束為靈感,古典和科技美學的碰撞!
星戰前傳三部曲裡 艾米達拉女王的造型也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經典造型之一
從這套紅色暗紅色的禮服中柔和的肩部線條和裙身寬大的廓形讓她整個人呈現出一個三角式的鐘形,而垂順的披肩也與王座禮服挺括有型的披領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加的內斂與低調,與最初登場時的形象大相逕庭。臉頰上的兩抹紅點也可謂是畫龍點睛之筆。
然而,最最影響深遠的,當然還是萊婭公主的金色比基尼造型啦
Princess Leia萊婭公主扮演者Carrie Fisher是老三部曲年代的國民女神。那身金色比基尼令億萬觀眾魂牽夢繞,在當時可以說是全美國男性的夢中情人吶~~
最後,以一個優衣庫的紀念T-恤來結束今天的科普吧
裡面的印花是世界電影百大名句之一,達斯維德的經典臺詞「I am your father」,其中I則沿用了光劍的造型,雖然簡單,但意義非凡,對星戰迷來說絕對是必備收藏!!!(學長我就有一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