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5日,在與疾病長期鬥爭後,知名社會神經科學家、芝加哥大學心理學、精神病學和行為神經科學教授約翰·卡喬波(John Cacioppo)去世,享年66歲。
約翰·卡喬波(John T.Cacioppo)是世界著名社會神經學家、美國心理科學協會主席、芝加哥大學認知和社會神經系統科學中心主任、芝加哥大學心理學教授,對「孤獨」問題有長達15年的深入研究。
上世紀70年代,卡喬波和Richard E. Petty合作發展了詳儘可能性模型(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ELM),在1992年和Gary Berntsen提出了「社會神經科學」 ,因對孤獨的系統性研究而聞名。
在社會神經科學領域,他致力於研究社會關係(social connections)的神經機制,探索社會影響和人際關係對情緒和認知的作用。他聚焦於驅動人類互動的神經、激素和遺傳學機制,以及它們如何影響大腦、行為和健康。他最近研究社會隔離和孤獨對人類福祉的有害影響。
卡喬波最重要的發現之一是孤獨與白細胞基因表達的關係,他和史蒂夫·科爾(Steve Cole)的研究指出,孤獨的人更容易出現炎症反應。他隨後的工作表明,孤獨能夠對人的感覺、行為和生理造成影響,甚至導致早逝。卡喬波還認為,社會合作能力是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一大屬性。
紐約大學的社會神經科學家Jay Van Bavel在Twitter上發表數篇推文表達哀悼之情,「他是這個領域絕對的大牛,他的每一篇論文都是傑作,無論他是從經驗、方法論、理論還是哲學出發。」
卡喬波著有《人類天性和對社會關係的需求》(Human Nature and the Need for Social Connection)。
《孤獨是可恥的》
卡喬波作品
2009年
中國人大出版社出版
來自Chicago大學的John T Cacioppo告訴路透社記者說:「人們往往認為家庭和朋友與其健康狀況沒有什麼關係。但是最新的研究結果顯示,社會會對我們的健康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Cacioppo補充說:「如果我們缺乏良好的社會交往,我們健康將會受到負面影響。」
Cacioppo及其同事對54名大學生進行了調查研究,了解孤獨感對睡眠質量的影響。結果顯示,有16人被診斷為孤獨,17人為一般,只有21人沒有孤獨感。實驗室觀察顯示,有孤獨感的受試者缺乏足夠的睡眠,也就是說他們睡眠時間較短,而且經常會醒來。這一研究結果將發表於今年七月份的《心理科學》雜誌上。
作為本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Cacioppo等人還對37名受調查者在家中的睡眠模式進行了連續五天的觀察。總得來看,這些大學生在家中的睡眠質量與在實驗室中是近似的。與沒有孤獨感的個體相比,有孤獨感的個體睡眠的有效性較差。但是一般認為女性有效睡眠時間多於男性,女性睡眠時間比男性長36分鐘。
Cacioppo說:「這一研究證實了此前的一些研究結論,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其他一些影響大腦和行為的東西對身體健康是有益,這些東西有一部分是由恢復生理學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