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墜釣和傳統釣還是有很多不同之處的,別的不說就一個單鉤和雙鉤就難倒了很多新手釣友。比如說雙鉤之間的調釣,鉤餌在水底的狀態,雙鉤之間的距離都會影響到魚口和中魚率。而且不同的水情,不同的目標魚,雙鉤距離對漁獲的影響確實挺大的。今天這篇文章,咱們就來聊聊雙鉤之間的距離,怎樣提高中魚率和提高雙尾的機會。
1,正常釣底
目標魚是鯽魚之類的小個體魚。對於這種魚,我們講究的不多,一般距離控制在2個鉤距左右。因為這種底層魚,一般在底層覓食,不會上浮,如果鉤距太大反而會造成魚層混亂。而且因為個體不大,即使魚兒搶食,2個鉤距左右的距離也足夠了,不會出現擋口的現象。
如果是釣鯉魚,那麼鉤距就要適當大一些,比如說2-3個鉤距,同時子線的長度也要大一些。因為鯉魚的個體比較大,警惕性強,長子線承受的拉力更強,釣鈍一點讓鉤餌在水底更自然一些,鯉魚咬鉤的機率會更高。
2,釣浮
很多時候我們都需要釣浮,但是釣浮是需要搜索魚層的,比如說釣鰱鱅的時候。一般來講我們釣鰱鱅的時候鉤距都會很大,比如說我就習慣在5釐米以上,有時候甚至10釐米。其實不僅是釣鰱鱅這些大個體魚種,哪怕在釣浮的時候你抽白條,小鯿魚,加大鉤距也能明顯提高中魚率和雙尾的機率。不信你試試,如果你抽白條的時候鉤距2釐米,然後你加大到5釐米,中雙尾機率至少提高30%
那麼問題來了,怎麼通過調整鉤距來實現中魚率?
比如說天氣不好,魚兒很容易出現上浮或者水層不固定。那麼這時候我們可以釣浮,也可以釣飛鉛來兼顧底層和中小層水域,也可以直接加大鉤距來兼顧更多的水層。比如說在釣草魚的時候,你無法判斷它們是離底了還是沉底,這時候可以用超長子線,加大鉤距,有時候鉤距甚至超過30釐米。一鉤離底,一鉤觸底,這樣中魚的機率會明顯高很多。尤其是在掛玉米作釣的時候,上鉤的玉米還會隨著水流左右晃來晃去的,魚兒很容易發現餌料的存在,能明顯提高中魚率。
有好幾次在釣魚的時候碰到魚情發生變化,底層魚沒口,只有鯿魚稍微活躍一些。這時候我一般都會把鉛墜網上推20釐米左右,然後加大雙鉤的距離,用個霧化比較好的餌料來釣鯿魚。旁邊釣友看我連續上鯿魚問我怎麼釣的,我說釣飛鉛,雙鉤距離10釐米。結果他照搬過去,但鉤距設定得太小,釣了一下午都沒有一次雙尾,我一下午雙尾十幾次。
加大鉤距不僅可以在野釣時使用,在黑坑也可以用這招。比如說有些釣友針對一些比較狡猾的青魚,也會用超長子線,鉤距在30釐米左右,一鉤掛螺螄,一鉤掛顆粒懸浮(上鉤),中魚率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結束語:釣魚的套路其實說來說去就是那麼多,網上的方法也到處都是,為啥有的人釣得好,有的人釣得不好呢?很多人都是理解了原理,但缺乏了應變,在釣魚的時候沒有將所學的理論知識結合起來。所以路人甲建議新手釣友們,在釣魚的時候如果出現異常或者和你想的魚情不一樣,這時候一定要多思考,多想幾種策略來應對,這樣才能找到真正的原因。多試幾次之後,釣技會有個明顯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