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州
一個親近白海豚的地方
「海上大熊貓」—中華白海豚的故鄉
欽州三娘灣
這裡是廣西十佳景區
也是全國唯一能在近海近距離觀賞到中華白海豚的地方
「海上大熊貓」
中華白海豚因數量非常稀少的緣故,在我們國家又有「海上大熊貓」之稱,但與陸上真正的大熊貓不同,眾人往往難以一窺其全貌,神秘至極。
中華白海豚是駝海豚屬的一種,雖然是海豚,但虎鯨是它的遠房親戚,同時也是長江藍色精靈——江豚的表親。中華白海豚中文學名叫印太駝海豚,屬於鯨目齒鯨亞目海豚科駝海豚屬。漁民喜歡稱它海豬、白牛、鎮海魚或媽祖魚等,素有「海中大熊貓」之稱,沿海漁民還喜歡叫它為「美人魚」。
▲中華白海豚躍出水面
有「美人魚」之稱的白海豚,不是魚,而是哺乳動物。中華白海豚雖然生活在海裡,但是卻屬於哺乳動物,它們與陸生哺乳動物一樣,不用鰓,而是用肺部來呼吸,呼吸時頭部與背部露出水面,直接呼吸空氣中的氧氣,需要懷胎十一個月才產子,還用母乳來哺育自己的幼崽。這裡借用欽州土豆哥的圖強調一下:
▲救助海豚科的時候千萬不要往畫紅色圈圈的這個地方灌水哦!
▲救援程序(點擊可看大圖)
白海豚棲息在西太平洋和東印度洋沿岸淺水區。在中國,中華白海豚主要生活在長江口以南的江河口海域。以前,從長江口到北部灣海域,曾經有比較連續的分布,但如今僅剩廈門、臺灣、汕頭、珠江口、雷州灣、北部灣和三亞等有種群記錄。
「微笑天使」
中華白海豚是長江藍色精靈——江豚的表親,兩者都有與生俱來的上揚嘴角,總是帶一個淺淺的微笑,看著就能萌化人的心。
中華白海豚大腦袋上長著一雙小小的眼睛,呈橢圓形,眼球黑溜溜的,視力很差,就像個近視800度的人一樣看不清東西,只是擺設,沒有啥用處。辨別物體還得靠其先進的回聲定位系統。就像蝙蝠一樣,通過發出超聲波,再通過超聲波反射回來的頻率來辨別物體。
▲捕到一條小魚
中華白海豚的身體很像一個紡錘,其喙突出,又尖又長,且側扁,外耳位於眼的後下方,上下頜每側都有20-37枚的錐形齒,排列稀疏,它可不是用來咀嚼的,而是主要用來捕捉獵物。背鰭凸顯明顯,略呈三角形,鰭肢短而寬,外緣弧形,內緣凸出,背鰭底部伸長增厚,有時呈隆起狀,有趣的是,鰭肢上長有5指。胸鰭較圓潤,基部寬,極為靈活。尾鰭健壯有力,分成左右對稱的兩葉,這樣一來便於快速遊泳。
「五彩精靈」
中華白海豚還被稱為「五彩精靈」,原因就在於它們富於變化的體色。
中華白海豚剛剛出生的時候體色是灰黑色的。隨著年齡的增長,體色逐漸變淺,隨後出現淺白色斑紋。漸漸地,淺灰色的體色轉變為白色或粉色,斑點變為灰色,而且斑點逐漸減少。到了年老時,就是名副其實的「白海豚」了。
▲中華白海豚母子出行
嬰兒期,剛出生8個月內的白海豚寶寶,其體色為純正的灰黑色,伴有很明顯的胎褶;
兒童期,8-18個月,膚色呈淺灰,但仍以灰黑色為主,這時還沒有斑點;
從少年期開始,白海豚開始長出大量的斑點,布滿全身,體型與成年個體差不多大小。
到了青年期,白海豚們的性腺已開始成熟,斑點逐漸減少,部分皮膚顏色變淺,灰色中泛白,身體的灰白過半;
壯年期,其性腺已完全成熟,斑點變少,身上只有少量灰斑,且集中分布於個別區域,膚色大部分為灰白色;
老年期,到了「退休」的年齡,幾乎沒有什麼斑點了,全身變成了純白,不過也有極少數也保留灰斑。神奇的是,老年白海豚快速遊動時,有時皮下的毛細血管會充血,看上去皮膚變成美麗的粉紅色,變成了「粉色海豚」。
▲中華白海豚母子遨遊圖
中華白海豚是近岸定居性動物,它們很少進入深度超過25 米的海域,主要棲息地為紅樹林水道、海灣、熱帶河流三角洲或沿岸的鹹水中。5-25米的水深是它們最喜歡的生活環境。在這裡既可避開鯊魚等大型掠食動物的捕殺,還能獲得充足的食物來源。
它們愛群居,但一般不集成大群,常常三五成群,多至20頭,偶見也見100頭的大群(難得一遇)。除了母親及幼豚,白海豚族群沒有固定的成員,其族群成員時常有更換。今天是好集美一起逛gai,明天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分道揚鑣,又換一個。
中華白海豚非常聰明,屬於高智商的動物,群體間會協作捕食、共同撫幼,據說它的智力相當於5歲兒童。性格活潑,平常在水面跳躍,或者追波逐浪,高興時,甚至全身躍出水面近1米高,還時不時跟在漁船後覓食。中華白海豚最喜歡吃獅頭魚,其次是石首魚及黃姑魚。它們胃口很大,一天要吃掉5-10公斤的魚。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中華白海豚是世界範圍內瀕危的一類海洋哺乳動物,也是中國海洋鯨豚目中僅存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廣西欽州三娘灣因其地理位置優越,物產豐富,水質優良,中華白海豚長期活躍在這片海域。
▲中華白海豚保護級別
▲珍貴的中華白海豚求偶畫面
(海豚:看我脫單了
)
三娘灣素有「中華白海豚之鄉」的美稱。據世界鯨豚專家研究認為,三娘灣的中華白海豚是目前全球最年輕、最有活力、最健康的種群,專家還認為三娘灣創造了可近距離觀看海豚和海豚與人親密接觸的世界奇蹟。
而這一切得益於欽州政府以及民間的共同努力。2004年,潘文石教授在欽州建立了北京大學欽州(三娘灣)中華白海豚研究基地。從此,他帶領著科研團隊在欽州對白海豚進行了長達近16年的專門研究和保護。欽州還根據潘文石教授的建議調整相關規劃,從地理上劃出了一條中華白海豚保護的「生命線」,作為海洋生態保護不可動搖的底線。
「當我老死的時候,北部灣的海豚仍然能夠在。而當你們像我這樣老的時候,海豚也一樣能夠在。」
——潘文石
如今來看,三娘灣下大力氣加大對轄區海洋環境的保護,中華白海豚保護取得了不錯的成效,數量逐年增長,根據欽州中華白海豚研究團隊監測,三娘灣中華白海豚種群個體數量已從2004年的98隻增至2020年的300隻左右。
▲中華白海豚一家
但總體來看,作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中華白海豚生存現狀仍舊不容樂觀。我國沿海地區的開發和發展無可避免地對白海豚的生存狀況產生了極大影響。
▲被螺旋槳打斷尾部的中華白海豚
我們已經永遠失去了長江裡的白色精靈,不能再失去東南海域的白色精靈了,願我們能留住中華白海豚的美麗身影予子孫後世。
保護中華白海豚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大海是我們的,也是中華白海豚的,
世界的我們的,也是它們的。
保護中華白海豚,就是保護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