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獲悉,影視特效公司+星影業目前已完成A+輪融資,估值3億元,本輪融資由湖畔山南基金領投。+星影業創始人劉佳告訴36氪,在完成A+輪融資後,+星影業將從專注於純視效技術領域,延伸至以技術為核心的原創孵化、影視出品業務。
36氪曾認為,特效是一門「勞動密集」的苦差,行業利潤率徘徊在 5% 的低水位。不過劉佳表示,+星影業在2014年年底已達到了盈虧平衡,2015年完成了盈利。「+星從成立的第一天起,就很明確我們不是扮演工廠的角色,常規的技術流水線操作,意味著人工成本會越來越高,公司的行業話語權就會越被動」。
因此,+星影業推出了「特效電影一站式」服務,為影視出品方制定了從劇本、分鏡設計、氣氛圖繪製、拍攝方案設計、特效製作、質量監管的一站式解決方案,連接長下遊各個環節協調工作,並橫向輻射圍繞項目的周邊合作。
技術仍然是+星影業整個服務體系中關鍵的一環。目前+星影業在北京、杭州以及加拿大溫哥華三地各設中心。「溫哥華地區幾乎佔據了北美視效電影70%的市場」,劉佳表示溫哥華公司會向國內輸入先進的特效技術和人才,例如+星影業從海外實戰項目中引入好萊塢製作模式和製片管理流程,以實現工業化成產,建立技術壁壘。此外,「+星影業還有自己獨立智慧財產權與資產庫,我們會根據影視項目方需求,完成線上線下的多渠道配合」。
出於成本和時間原因,國內大多影視項目會將特效部分交由國外團隊來做。不過劉佳認為,中國的文化底蘊有很高門檻,文化差異導致「一些原畫和美術國外團隊做不了」,而+星在成本管控方面,利用項目拆解,能減少大量成本,比如一部先導片在國外可能需要50萬加幣-100萬加幣之間,+星能將這一數字降到50萬人民幣。此外,「北京與溫哥華可通過配合基本實現24小時不間斷式工作,輪流對影片進行加工,可平均節省30%的製作周期」。
眼下,已形成技術護城河的+星影業計劃將逐步走向臺前,劉佳表示,+星會專注於視效大電影的製作出品,其中《越女劍》將於2018年初開機,+星影業原創IP《魯班的猜想》也正在與多家影視公司推進聯合出品。此外,後續片單還包括《A-WORLD》、《重天》、《獵人Huntsman》。「即使選擇一個優秀的成熟IP,+星影業也會從整體布局去考慮重做規劃,可以利用+星的技術優勢,為IP鋪設強大的世界觀,使其擁有足夠的延展空間和發展空間」。
團隊方面,創始人劉佳任中國電影製片人協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任職新華集團。目前+星影業共有150人左右,團隊曾參與影視項目包括《超能查派》、《沉睡魔咒》、《鋼鐵俠3》、《暮光之城:月食》、《赤壁》、《達文西密碼》、《末日崩塌》、《獨立日2》等。
+星影業計劃於年底開展B輪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