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紐西蘭一年一度的「年度鳥類「大賽公布了評選結果,瀕危鳥類鴞鸚鵡第二次摘取了這頂桂冠。
鴞鸚鵡呆萌可愛,數量極少
這場評選由紐西蘭鳥類保護組織「森林與鳥類」主辦,已有15年歷史。每年,「森林與鳥類」都會在紐西蘭的本土鳥類中選擇幾十種作為候選,將它們的圖片、習性介紹、瀕危程度列在評選頁面上,網友可從中選取最多5種鳥為它們投票。
舉辦該評選的宗旨是為了喚起大眾對紐西蘭本土鳥類的重視和保護意識。「百分之八十的紐西蘭本土鳥類正瀕臨滅絕或有滅絕風險。」「森林與鳥類」在其官方網站上介紹道。
是評選年度鳥類,還是總統大選?別看這只是鳥類選舉,陣勢卻不輸今年差不多同時進行的太平洋另一頭的總統大選。2019年,《衛報》便在一篇報導中說,「年度鳥類」選舉經常被稱為是紐西蘭最重要的選舉,許多政治選舉都比不上它。比如,2018年的評選收到了四萬八千多張選票,幾乎是剛剛當選的紐西蘭首都惠靈頓市市長收到的選票的一倍。
參選的紐西蘭本土鳥類們
和人類的選舉一樣,在每年的評選中,每種參選鳥類都會擁有自己的競選團隊,甚至「競選經理」,他們會在社交媒體上為自己支持的鳥兒拉票,為其鼓譟饒舌,搖旗吶喊。拉票手段層出不窮,比如,企鵝的支持者們就聯合起來,號召「給企鵝打五個勾」。
拉票群體中還包括許多名人。比如,2018年和2019年的「競選」期間,著名英國演員史蒂芬·弗雷都發了推特,為他支持的鴞鸚鵡拉票,「我支持鴞鸚鵡當選年度鳥類,」他寫道,並給出了投票連結,「你可以在此投票。」
史蒂芬·弗雷的拉票頁面
今年,為了不和紐西蘭大選衝突,本來於每年10月舉行的「年度鳥類」特意推遲了一個月,於11月2日開始,為期兩周。活動共收到55,583張有效選票,為有史以來最多的一次。其中鴞鸚鵡的綜合得票數最高,榮獲桂冠。亞軍和季軍分別是澳新信天翁和黑色知更鳥。
紐西蘭駐各國使領館、紐西蘭總理阿德恩,還有許多知名球隊,都紛紛參與了拉票活動。冠軍鴞鸚鵡的支持者則包括紐西蘭副總理羅伯遜、 紐西蘭最大情趣用品零售商Adult Toy Megastore、鳳凰足球隊等。
也和許多政治競選活動一樣,這場鳥類競選中的醜聞也層出不窮。2017年,黑嘴鷗的支持者在競選中髒話連篇,還謾罵幾維鳥為「不會飛的胖子」;同年,有人在克賴斯特徹奇市用隨機電子郵件地址生成器為白臉鷺提交了112張選票,黑嘴鷗的支持者(又是黑嘴鷗)稱其為「種族主義行為」。2018年,有16種鳥被發現選舉作弊。
黑嘴鷗總在風暴中心
因此,今年的年度鳥類評選也爆出了作弊醜聞就並不奇怪了。統計票數時,志願者們發現來自同一ip地址的1500張票,都於凌晨三點同時投給了小斑點幾維鳥。它是鴞鸚鵡的有力競爭對手,作弊被發現後,小斑點幾維鳥被取消了參選資格。
被作弊的人類連累的小斑點幾維鳥
此外,去年支持了黃眼企鵝「加冕」的競選團隊在社交媒體上宣布,黃眼企鵝「不謀求連任」,他們因此轉而「全力」支持由所有參選企鵝組成的「企鵝黨」,希望其中一種企鵝當選。
他們開玩笑說,以往當選的林鳥「都沒有兌現選舉承諾」,號召「選民」今年「選海鳥,不選林鳥」。
鴞鸚鵡,只剩兩百多隻的網紅胖鸚鵡在15屆選舉中,只有今年的當選者鴞鸚鵡兩度當選年度鳥類。除了擁有明星支持者外,它還有何特殊之處?
鴞鸚鵡是世界上最大的鸚鵡,體重最高可達4公斤,樣子肥肥的,憨態可掬。它也是世界上唯一不會飛的鸚鵡。雖然被認為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鳥類之一,壽命可長達70年,但這也沒拯救它瀕臨滅絕的困境,在全球10大瀕危珍稀鳥類中,它名列第四。
在毛利語中,鴞鸚鵡被稱為kākāpō,意為「夜鸚鵡」,因為它是一種夜行動物。它的祖先在史前時期就來到了紐西蘭,由於當地與世隔絕,且沒有哺乳類掠食者,它們的飛行能力逐漸退化,直至喪失。但在後來的玻里尼西亞人和歐洲殖民者帶來了貓、鼬、鼠等哺乳類掠食者後,毫無抵禦能力的鴞鸚鵡數量迅速下降。此外,毛利人也會獵食它們,或為了獲得羽毛而捕捉它們。
如今,紐西蘭所有僅存的鴞鸚鵡都有自己的名字,比如這位叫「Stella」。
1890年代開始,人們就開始了有意識的鴞鸚鵡保護活動,但收效甚微。到1980年代,全紐西蘭的鴞鸚鵡僅剩50餘只。
1989年開始,紐西蘭的動物保護部門開始實行海島復育計劃,以拯救已在滅絕邊緣的鴞鸚鵡。他們在全紐西蘭挑選了四座海島,清除鴞鸚鵡的捕食者後,將僅存的65頭鴞鸚鵡(43頭雄性及22頭雌性)運送到了這四座海島上。
復育計劃的核心部分是策略性餵飼雌性。科學家發現鴞鸚鵡多在紐西蘭陸均松的結果年數繁殖,但這種含豐富蛋白質的果實及種子卻要三到五年才結果一次,導致鴞鸚鵡的繁殖次數十分低。因此,科學家決定選擇一些合適的代替品以增加它們的繁殖次數。
將鴞鸚鵡轉移到海島上去之後,科學家們投餵了共六種食物包括蘋果、甘薯、扁桃、巴西堅果、葵花籽及胡桃,於每夜投放到12個位於不同島嶼上的餵飼區內,以供它們自由採食。1989至91年間的夏天,有雌性鴞鸚鵡誕下鳥蛋,這是自1982年以來首次有雌鳥誕下鳥蛋的紀錄。
此外,為提高雛鳥成活率,科學家們加強了對巢穴的觀察,並使用裝置嚇走靠近的老鼠。在雌鳥外出時,科學家還會將小型的恆溫毯蓋在鳥蛋或雛鳥身上。這些工作取得了不少成效,將雛鳥成活率由過往的29%大幅提升至75%以上。
現在,據「森林與鳥類」宣稱,目前鴞鸚鵡的數量已經恢復到213隻。每隻鴞鸚鵡都帶有無線電追蹤器,以便追蹤和管理。它們還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名字。
不過,鴞鸚鵡能兩次獲獎,不僅僅因為它們的珍稀,也因為它們可愛的長相,雖然是鸚鵡,但臉卻長得像貓頭鷹(也因此得名),憨態可掬,十分卡通。
也因此,鴞鸚鵡有著超高的媒體曝光率,使它們在世界範圍內都深受喜愛。前文提到,史蒂芬·弗雷兩度為鴞鸚鵡拉票,原因就是因為「Sirocco」。它是一隻1997年出生的鴞鸚鵡,由於在三周時得了嚴重的疾病,人類專家從雌鳥手中接管了它,因此,它與人類非常親近。
Sirocco的正面標準照
2009年,史蒂芬·弗雷前往紐西蘭錄製關於保護世界珍稀物種的電視節目《最後一眼》時,與這隻鳥兒結下了不解之緣。節目中發生了一起意外事故:當時,Sirocco站到了參與錄製節目的動物學家馬克·卡沃達(Mark Carwardine )頭上,試圖與他交配。這件事使Sirocco全球知名,也使更多人認識了這種憨憨但風流的鴞鸚鵡。
讓Sirocco名聲大噪的鏡頭
2010年,紐西蘭時任總理約翰·基任命它為紐西蘭環保大使鳥,如今的它是一位炙手可熱的網紅,社交媒體粉絲超過20萬,視頻瀏覽量超千萬。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