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年多的努力,中央財經大學西皇城根22號院(1949-1954)舊址復原的平面圖和3D動畫於近日完成,向學校70華誕獻上了一份厚禮。舊址復原平面圖和3D動畫生動形象地再現了學校成立初期的校址容貌、校舍布局及其功能,豐富了學校「源頭校址」的影像資料,為充實校史館的相關內容提供了重要參考。
校門復原圖
1949年7、8月間,華北人民政府(中央人民政府前身)財政部稅務總局籌辦華北稅務學校時,購買了清末郵傳部尚書陳璧所建的陳家大院作為校舍。大院位於西城區西皇城根22號,佔地30餘畝,房舍200餘間。11月6日,華北稅務學校在這裡成立(1950年2月11日,更名為中央稅務學校)。1951年上半年,中央財政學院在西郊四道口(即現在的學院南路校區)籌備期間,西皇城根22號作為二院,辦學在這裡進行。1953年9月,西郊四道口校部正式啟用。直到1954年8月,學校從西皇城根22號徹底搬遷到四道口校部。此後,西皇城根22號院成為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家屬院。1965年,門牌號變成了現在的西黃城根南街45號。
大禮堂復原圖
1949年到1954年,是學校的初創期。當時學校是三個校址、三處辦學、五嬗校名。其中,在西皇城根22號院辦學五年(1949.11-1954.8)。22號院成為中央財經大學的「源頭校址」,先後承載了華北稅務學校、中央稅務學校、中央財政學院、中央財經學院、中央財政幹部學校的辦學功能。
由於上世紀70年代初原有建築陸續被拆掉,建成了一排排住宅樓,現在的45號已面目全非。1969年9月學校被迫停辦,檔案損失慘重,現在難以從僅存的十餘張老照片中全面、形象地感知22號院當年的模樣。這成為中財大人難以釋懷的校史情結,也是舊址復原研究的主要動因。
南北四合院復原圖
舊址復原研究是由宣傳部副部長、新聞中心副主任武超群研究員具體負責開展的。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恪守「尊重史料、注重訪談、挖掘細節、實事求是」的原則,採用文獻研究、現場調研、故事敘事和細節描寫、圖像分析、設計繪圖等方法,查閱和研讀了大量有關書籍、史料,訪談了45號院多位老居民。文化與傳媒學院學生參與了舊址平面圖的繪製,舊址復原平面圖和3D動畫最後由校外專業人員製作完成。
西皇城根22號院(1949-1954)舊址復原圖
據了解,中央財經大學始建於1949年11月6日,創辦之初由財政部主管,歷經中央稅務學校、中央財政學院、中央財經學院、中央財政金融學院等發展階段,1996年更名為中央財經大學,2000年,學校由財政部劃轉教育部直屬管理,2005年進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2006年成為國家「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首批建設高校,2012年成為教育部、財政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2017年成為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長期以來,學校秉持「忠誠、團結、求實、創新」的校訓,傳承「求真求是,追求卓越」的辦學理念,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了14萬餘名各級各類高素質人才,被譽為「中國財經管理專家的搖籃」。
中央財經大學與共和國同齡,為國而生,與國同行。「源頭校址」的復原,打開了一扇大門,可以讓中財大人近距離觸摸學校歷史,直觀感受中財大「小時候」的容貌,激發中財大人了解校史、發掘校史的熱情,從而更加熱愛中財大。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