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不明魚類咬過的傷口。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 楚燕 通訊員 張舒姍 繆志壽)暢快海泳、大吃海鮮是夏季兩大樂事,不過同時也需注意自身安全。6月21日上午,市民鄭先生和朋友到海邊遊泳,在回遊時離岸邊30米左右,被不明魚類攻擊,右手右大腿三處被咬,皮開肉綻,遊在他後面的兩個朋友也在同一地點被咬。他馬上趕往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急診部處理傷口,急診外科醫生很快對傷口進行消毒包紮,注射破傷風針,以預防感染。
對於鄭先生受傷後第一時間就醫處理的做法,醫生表示肯定。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急診部副主任王煜表示,夏季到海邊遊泳玩水時受傷,一定要及時消毒或就醫處理,萬一感染海洋創傷弧菌,後果不堪設想。海洋創傷弧菌是一種棲息於海洋中的細菌,被稱為「海洋中的無聲殺手」。海魚、牡蠣、螃蟹、貝類和鯨體等海洋生物都有可能攜帶該細菌,3-11月份是創傷弧菌最佳生長繁殖季節。
王煜介紹,被海洋生物咬傷、刺傷後都有傷口感染的可能,市民在處理海產品時也要格外注意,特別是受傷後,如果立即碰水,就可能加大感染風險。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每年都會接診幾起海洋創傷弧菌感染病例,其中不乏被魚、蝦刺傷感染的患者,有的甚至出現生命危險。
就在上個月,漳州71歲的陳阿婆殺魚時,左手背不慎被非洲鯽魚刺傷,引發海洋創傷弧菌感染,最後導致全身器官衰竭,生命垂危。被刺傷後,起初陳阿婆和家屬都沒當回事,也沒有處理傷口。直到3天後的夜間,阿婆突然喊手疼,家人才發現她左手背明顯腫脹,次日上午送她到當地醫院就診,又在醫生建議下轉診到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急診外科醫生賴榮斌第一時間查看阿婆的情況,當時阿婆神志清晰,只是略有些疲憊。醫生立即為阿婆的左手背切開減壓,收住急診病房進一步治療。
不料,病情進展兇猛,辦完入院不到半小時,阿婆就感到頭暈,血壓下降,有感染性休克症狀,立即被轉入急診重症監護病房,醫護團隊全力施救。與此同時,阿婆全身器官衰竭,末梢皮溫進一步減低,上肢肌肉迅速壞死、水腫。中山醫院急診創傷專家閔祥輝主任帶領團隊果斷實施截肢,才保住了阿婆一條命。
【提醒】
海鮮中藏有多種細菌
中山醫院急診部副主任王煜:除了海洋創傷弧菌,海鮮中還存在大量的細菌,如陰鉤腸桿菌、鏈球菌、葡萄球菌等。如果被刺傷、咬傷,首先要及時用酒精或碘伏清洗消毒,在傷口未癒合前不能碰水,不要以為傷口小或者沒出血就覺得沒事,如果出現局部紅腫,就要及時就診,進行抗感染治療。
處理海鮮時最好戴手套,建議煮熟了、蒸透了再吃,高溫可以殺死大多數細菌,若出現腹瀉、嘔吐症狀,要及時去正規醫療機構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