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長篇紀實作品《親子鑑定秘檔一位女鑑定師眼中的血親關係流變》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再度引起了公眾對親子鑑定這一技術手段的關注。本書的主人公是一位有著多年親子鑑定經驗的女鑑定師北京華大方瑞司法物證鑑定中心主任鄧亞軍,她曾為東南亞海嘯遇難者進行DNA身份鑑定。為了詳細了解親子鑑定的科學原理,解答社會公眾針對親子鑑定在準確性以及對歷史名人後代問題方面的疑問,本報記者對鄧亞軍進行了專訪。
【人物名片】
鄧亞軍,1972年生於陝西西安。1996年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法醫系,2005年在西安交通大學獲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華大方瑞司法物證鑑定中心主任,同時任全國青聯委員、北京法醫協會常務理事。曾參與2003年抗擊非典和2005年東南亞海嘯救援行動。
鑑定結果受各種因素影響
新京報:能否簡單介紹一下親子鑑定的基本原理呢?
鄧亞軍:所謂的「親子鑑定」,就是綜合運用醫學、遺傳學、統計學等多學科知識,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對被檢測者進行檢測分析,來確定受檢者是否具有生物學父子(母子)關係。DNA親子鑑定的原理是基於孟德爾的遺傳定律。也就是說,父親、母親各把自己一半的DNA遺傳給孩子,孩子帶有一半父親的DNA,一半母親的DNA,孩子不可能帶有父母沒有的DNA。
新京報:能否簡要介紹一下,如何做一例親自鑑定?
鄧亞軍:首先是採樣,從被鑑定人身上採集用於鑑定的樣本;然後,實驗人員從樣本中提取出DNA;接著是進行PCR擴增,通過專用引物,將我們所需要的基因座(相當於基因檢測的路標)複製到機器可以檢測出來的數量;再就是上機電泳。DNA樣本是帶電的,不同大小的樣本帶電的多少不同,在電場中的泳動速度也不同。電泳就是通過給DNA樣本人為設立一個正負極的電場,將不同大小的樣本區分出來,這樣就可以對樣本進行基因型的分型分析;接下來要進行數據分析、覆核;最後是出具鑑定結論。
新京報:親子鑑定的結果是100%準確的嗎?如果不是,那麼(非疏忽性的)錯誤概率有多大,為什麼呢?
鄧亞軍:原則上說,DNA親子鑑定的結果應該是最準確的。但是,親子鑑定會由檢測人員的水平,其處理鑑定案件的多少,檢測用試劑的種類多少,使用什麼樣的檢測儀器而影響鑑定結果。
鑑定結論出現錯誤的非人為性因素有很多。首先就是儀器設備的問題。如選用「單根毛細管測序儀310」,每次只能電泳(分離)一個樣本,而一個家庭的樣本或者一批樣本,就需要順次一個一個的電泳,由於每次電泳的遷移率不同,某些樣本的分型結果會被誤判;其次是檢測用試劑盒的基因座的問題。一般進口試劑盒只有15+1個基因座,兩套盒子連用,能達到17+1個基因座,這樣的基因座,對於單親親子鑑定來說,可能會漏檢排除的基因座,把本該排除的結果認定;最後就是檢測人員的水平和經驗的問題。由於檢測人員檢測水平和實際經驗不一樣,一些缺乏經驗的檢測人員,容易把基因突變認成排除的結果,從而導致誤判。
同卵雙胞胎做不了親子鑑定
新京報:同卵雙胞胎,他們的基因是基本完全相似,那麼假設一對同卵雙胞胎兄弟都說自己是某個孩子的父親,這個可以通過親子鑑定來解決嗎?
鄧亞軍:對於同卵雙生的雙胞胎,他們的遺傳基因完全一致,所以就沒有辦法通過親子鑑定來判定誰是孩子的親生父親了。
新京報:在祖孫,包括外公與外孫之間,有沒有可能做隔代的鑑定?
鄧亞軍:隔代鑑定可以做,但結論存在幾種可能,一種是認定的結論,一種是排除,還有一種是無法確定的情況。第三種情況在一般的親子鑑定中是不太容易出現的。
新京報:現在,經常有人自稱為古代某名人的後代。比如孔子、孟子的後代,曹操的後代,有人自稱是柳下惠的後代,甚至有蔡倫的後代。那麼,是否可以通過DNA鑑定來判斷他們確實與那些古代名人有關呢?
鄧亞軍:孔子家族是個例外,因為孔子家族有著詳細的家族譜,在族譜確定的前提下,還需要有參照樣本。以孔子家族為例,需要選取現有的幾代孔子後代(必須是男性),每個後代取幾個樣本先行確認,如果這些後代的Y染色體基因完全一致,則認親的人(也必須是男性),也來進行此種檢測,一致可認定為後代,不一致則不能認定,這些做法只是針對於男性群體,而無法涉及到女性後代。
新京報:假如一個歷史名人的墳墓屬實,那麼能否通過鑑定手段,確認他上百年或千年的後裔確實為其代代相傳?
鄧亞軍:首先要確定這個歷史名人的性別,如果是男性,只能鑑定他的男性後代,如果是女性,只能鑑定其女性後代;其次,現有的DNA檢測技術,對於上千年的骸骨,有很大的技術難題。如果名人的墳墓屬實,而其骸骨的DNA還能被分離和檢測出來,根據骸骨的DNA,可以來檢測現存後代的DNA。
採寫/本報記者 張弘
【案例】
巨額遺產與突然冒出的女兒
在浙江慈谿有一位姓周的老大爺,70多歲了,靠著給人掐指算命掙錢度日。多年來老人都是孤單單一個人過活,為了照顧他,社區幹部就將他列入了「鰥寡老人」名單。
2009年5月,老人去世。在處理老人後事時,大家發現他名下擁有巨額存款和一處房產。慈谿有關部門查找到老人親屬,發現老人雖然沒有子女,但卻有2個妹妹和9個外甥、外甥女。在有關方面的協調下,周大爺的這些親屬達成了協議,後事處理完畢後,老人的所有遺產由這11位親屬繼承並分割。就在11位親屬將老人火化完畢,準備分割那筆遺產的時候,一位不速之客找上了門這是一位30多歲的中年女人,中等身材,說話帶著臨近地區的口音。
「我叫周言,是周大爺的親生女兒,這份遺產應該由我來繼承!」幫忙處理後事的社區幹部和那些親屬仔細打量了周言一番,她的確跟周大爺長得有幾分相似,比如眉毛都比較黑粗,臉型鼻子也一樣。但周大爺的親戚並不相信周言的話,「你說你是他女兒,你有什麼證據嗎?」周言的確拿不出證據證明,但她堅決聲稱自己就是周大爺的親生女兒。雙方爭執不下,事情最後鬧到了慈谿當地法院,周言要求法院判決老人財產由自己繼承。
由於沒有遺囑等證據,慈谿地區法院只能以走訪、排查的形式對周言所說情況進行調查核實,但是並沒有找到一位能證明此事的人證,也沒有找到有力的物證,周言所說是否屬實始終無法確定。為此,法院方面還找過當地親子鑑定機構,但此時老人早已火化,無法提取樣本,當地鑑定機構無法做出鑑定。
2009年7月,慈谿地方法院與鄧亞軍取得聯繫,再次了解通過DNA親子鑑定確定周言身份的可能。鄧亞軍告訴對方,由於現在已經無法採到老人樣本,要做出100%準確的結果已經不可能。「按目前情況看也不是沒有辦法做,但是有可能得到兩種結果,第一種結果是無法排除兩人的父女關係,第二種是不能確定。這兩種結果聽著很相似,但在醫學上卻是兩個概念。如果這兩種結果是可以接受的,我們就可以做這次鑑定。」鄧亞軍說。
經過協商,幾方當事人都決定要做鑑定。隨後在慈谿地方法院安排下,周言本人、周言母親、周大爺的兩個妹妹分別採集了樣本郵寄到北京,進行DNA鑑定。
這樁委託鄧亞軍花了很大工夫,但是如她所料,最後的鑑定結果就是「無法確定」。她也找過其他高水平鑑定機構覆核,結果也都是「無法確定」。因為無法確定周言就是周大爺的親生女兒,法院並沒有支持她的訴訟請求,周大爺的遺產最後仍是由周家的11名親屬繼承。
「如果周大爺還有兄弟的話可能鑑定的結果會好一些。」對鄧亞軍這樣一個在工作上追求完美的人來說,出現「無法確定」的結果多少有些遺憾。不過她也有自己的看法,「如果周言的確是周大爺的女兒,在她知道自己的身世的這兩年,其實有足夠的時間通過正常的往來重塑父女親情,這樣自然就用不著在父親去世後才爭奪遺產了。」
以上內容整合自《親子鑑定秘檔》
作者:對鄧亞軍進行了專訪。
(責任編輯:劉士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