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姦殺案發生後,警方從被害人身上提取到犯罪嫌疑人DNA。然而,警方在鎖定犯罪嫌疑人時發現,DNA對應的是一對同卵雙胞胎兄弟,他們不僅外貌一樣,而且細胞核內的DNA也完全相同。
雙胞胎兄弟中,誰才是犯罪嫌疑人?鑑定工作最終落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法醫司法鑑定所身上。然而,此類鑑定屬於世界級難題。迄今為止,國際上同類案件的鑑定均以失敗告終。
這次鑑定,能否找出真兇?
兩起疑案
2012年6月30日深夜,一對年輕夫婦來到陝西省岐山縣公安局向值班民警報案,稱家中12歲女兒失蹤。據這對夫婦描述,6月30日傍晚,兩人像往常一樣從田裡勞作後回家,發現女兒不見了。之後,他們找遍整個村子,依舊沒有找到女兒。
隨後,警方經過偵查,鎖定犯罪嫌疑人為這對夫婦的鄰居王某,但王某還有一個同卵雙生子兄弟,兩人同住一屋,從時間上不能排除其作案的可能,案件一時陷入僵局。
之後,其他地方也發生一起涉及同卵雙胞胎的案件。
2016年1月28日凌晨,吉林省延邊朝鮮自治州白河市,剛下夜班的陸某走進單位門前一片松林,準備抄近道回家。沒想到,林子裡突然衝出一名50多歲的男子,陸某掙扎不過,被其暴力強姦。當天上午8時,白河森林公安局接到陸某報警。根據陸某提供的線索,警方很快抓獲犯罪嫌疑人孫某。訊問中,孫某供述,他在13年間共作案9起。
在隨後的偵查過程中,警方發現,孫某還有一個同卵雙胞胎的弟弟。這9起案件是孫某一人所為還是兩人共同作案,亦或分別作案?案件陷入僵局。
「同卵雙胞胎難以分辨,是因為他們是由同一個受精卵分裂成兩個細胞,這兩個細胞繼續分裂,成為兩個個體。因此,從理論上來說,同卵雙胞胎不僅外貌幾乎相同,細胞核內的DNA也是完全相同的。」第四軍醫大學法醫司法鑑定所所長吳元明說。
同卵雙胞胎的DNA鑑定是世界性難題,找到同卵雙胞胎之間的DNA序列差異就像大海撈針。迄今為止,國際上幾起牽涉到同卵雙胞胎的案子,在進行DNA鑑定區分時都以失敗告終。而國際慣例是,同卵雙胞胎作案,必須要有明確的證據指出究竟是哪一個做的,否則就得將他們無罪釋放。
一次偶然
究竟該怎樣區分同卵雙胞胎?這個壓力被第四軍醫大學法醫司法鑑定所扛了下來。
2012年10月16日,在尋求上級公安機關技術幫助無果的情況下,岐山縣公安局委託第四軍醫大學法醫司法鑑定所對作案現場遺留的物證進行鑑定。吳元明帶領鑑定組成員查閱國內外相關文獻資料,制定了詳盡的科研攻關計劃,但是最後得出鑑定結果卻是,這對同卵雙胞胎兄弟中的一個很巧合地出現了基因突變。
「我們在DNA普通檢測過程中發現,王某兄弟的DNA檢測出現了異常的基因序列。通常,我們每個DNA基因座都是兩個等位因子,但是在他的一個DNA基因座上出現了三個等位因子。」吳元明說。
為了進一步證實這個突變存在,吳元明來到看守所,重新對王某進行取樣,最終確定了王某犯罪嫌疑人的身份。
「這是世界上首次利用DNA鑑定技術成功甄別同卵雙胞胎犯罪嫌疑人的案例,填補了同卵雙胞胎通過DNA鑑定來進行區分的空白。不過,這次鑑定更多靠的是運氣,不可能每個案子都有這種巧合。」吳元明說。
一場必然
同樣是區分同卵雙胞胎,2016年3月17日,受吉林省森林公安局委託,第四軍醫大學法醫司法鑑定所對發生在吉林的系列強姦殺人案的現場物證進行鑑定。
吳元明雖然接下了鑑定,但是他清楚,靠上次的巧合去鑑定這對同卵雙胞胎的可能性,可謂微乎其微。
「因為同卵雙胞胎是同一個受精卵細胞分裂成的兩個個體,因此在分裂的過程中,它要經歷成千上萬次的進一步分裂。按照突變的概率,每一百萬次分裂,它就應該有一次突變,那麼按照這個原理,同卵雙胞胎中必然有新的突變產生。」這是吳元明敢接下鑑定的底氣。
吳元明的觀點得到鑑定團隊的一致贊同,但現在的關鍵點是如何找到突變點?
鑑定團隊經過對常染色體分型,發現傳統的測序方式無法找到這對同卵雙胞胎的差異。
剩下的方法只有一種,那就是使用高通量測序的方法。與傳統的測序方法相比,它的效率要高得多。
「傳統的測序方法一次只將一個片段擴增後進行測序反應,而高通量測序的測序技術,是由成千上萬個微球在那同時工作、同時進行,一個微球就相當於我們原來普通的一次反應,這相當於成千上萬人的團隊在同時工作,它能一次並行對幾十萬到幾百萬DNA分子進行序列測定。」吳元明說。
高通量測序被吳元明團隊多次用在遺傳病的篩查上,但是對於同卵雙胞胎的辨別,這還是頭一次。測序使用了30層的一個測序方法,相當於把人的基因組從頭到尾測30遍,如果30層都支持找到的突變,才能認定這個突變有意義。
經過7個月的測序,結果出來了。
「當時我們就在同卵雙胞胎某一個裡邊,找到了一個線粒體基因的一個差別點,這個差別點儘管含量僅在3%左右,但是我們對它的序列經過多次驗證,這種差別都是存在的。所以我們就決定用這個點來對同卵雙胞胎進行區分。」吳元明說。
之後,鑑定團隊又使用傳統測序的方法,對這個點反覆進行擴增測序,最終認定這個點的確是兄弟倆的差異點。
同卵雙胞胎兄弟的差異在血液裡已經做出了初步的驗證,現在只要將案發現場的檢材上留下的樣本進行DNA測序驗證,便可以知道究竟哪一個才是真正的犯罪嫌疑人。
然而,吳元明沒選擇這麼做。他去了白河森林公安局,為這對同卵雙胞胎提取檢材,因為來源於案發現場的檢材量太少,有些檢材的量只夠完成一次檢測,畢竟是人命關天的事情,他認為這樣做才能不放過犯罪嫌疑人,又不冤枉一個好人,自己才能心安。
這一次,吳元明提取的檢材比較多,頭髮、指甲、唾液、精斑都是提取對象。因為案發現場並沒有血液,因此吳元明必須得確認,在同卵雙胞胎身體的其他組織中,是否也存在著這個位點的差異。只有這樣,對案發現場檢材的測序才會有意義。
付出總會有收穫,這一次,吳元明又有了新的發現。
鑑定團隊在第二次針對檢材進行驗證的時候,又幸運地找到了兩個新的突變點。
同卵雙胞胎兄弟的DNA找到了三個差異位點,這為最終案發現場檢材的檢測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在最終鑑別下,最後的鑑定結果指向犯罪嫌疑人孫某,在鐵證面前,犯罪嫌疑人最終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記者 臺建林 見習記者 盧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