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李光明(左)、李夢濤(右)做客市民大講堂,講述數百次無償獻血的感人故事 記者劉斌 攝
(長江日報記者羅斌 餘坦坦 通訊員盧錦鋒)因為母親而獻血回報社會,因為瞞著家人無償獻血被父親追著打……12日,兩位無償獻血志願者李夢濤、李光明走進由長江日報與武漢市民之家聯合主辦的第176期市民大講堂,分享他們無償獻血的感人故事。
第一次獻血是替母親回報社會
李夢濤今年42歲,來自孝感,目前家住漢陽區二橋街水仙裡社區,經營著一家韓國汽配店。
18年前,李夢濤第一次無償獻血,目前獻血235次。他5次獲得「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金獎」,還獲得「全國無償獻血志願服務五星獎」「全國無償獻血志願服務終身榮譽獎」。這些年,除了武漢,他還在北京、上海、南京、鄭州、長沙等十多個城市留下獻血足跡。
1999年8月11日是李夢濤第一次無償獻血,到今年整整18年了。李夢濤說,1996年他母親開始生病,起初在孝感一些小醫院簡單醫治,病情不見好轉。後來還聽信江湖遊醫,甚至求神問卦都無濟於事。眼看母親身體日漸虛弱,家人都心急如焚,於是李夢濤勸母親到武漢的大醫院求醫。
1996年11月25日,他送母親來到武漢同濟醫院做檢查。經過確診,母親患的是子宮肌瘤。由於之前失血嚴重,體內血色素極低,手術前需要輸血治療。當時,他對醫生說:「就抽我的血吧!」但是,根據國家用血規定,李夢濤的血不能直接輸給其母親。緊急時刻,醫院從血庫調來了1600毫升救命血,手術才得以順利進行。母親轉危為安,後來康復出院了。
此後,他由衷感激醫護人員,更感激那些捐獻熱血的志願者。「雖然我不認識你,但我謝謝你!」他在醫院看到的這句宣傳語深深地刻在了他的腦海裡。他暗下決心,要用自己的熱血去回報社會,幫助像母親一樣需要血液救助的人們。
1999年8月11日,李夢濤在武漢商場買雨傘時看到門口正好停著一輛獻血車,當即欣喜地跑了上去,毫不猶豫地了卻了自己的心願,替母親回報社會。此後,他獻過9次全血。
患者家屬的期待激勵他堅持下去
如果說,剛開始獻血是為了感恩,堅持無償獻血18年的動力,則是基於李夢濤對獻血知識的認知,和患者家屬的焦急與無奈。
作為一名無償獻血志願者,他經常去同濟、協和醫院血液病房,看望那些患白血病的孩子們。一次,他與志願者們一起去協和醫院,一位患者家屬跪在地上懇求他們。這位患者家屬來自河南信陽,因為備血不足,父親的手術不得不暫緩。家屬們跪地磕頭求救的場景,再一次深深觸動了李夢濤。
李夢濤說,現實生活中,許多人缺乏對無償獻血知識的正確認識,才產生了對獻血者身體健康的擔憂。他們不參與獻血,甚至還反對家人獻血。
據李夢濤所知,武漢市血液中心的柜子裡有2000多本無償獻血證,其中有一部分獻血證沒被帶走,是獻血者為了不讓親人擔心。
撿廢品的「慈善家」每月獻血兩次
李光明今年55歲,家住東湖高新區花山街。現從事小區保安工作,月收入總計2100元。從1994年開始無償獻血,獻血總計240多次,獻血總量超過13萬毫升,被評為感動湖北年度人物。
2000年,李光明租住在東湖新村,從事垃圾清運工作,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為了養活一家老小,他還要四處撿廢品換錢。
李光明的經濟條件雖然不富裕,有時家裡兩三個月都看不到葷腥,但他仍然堅持每月定期無償獻血兩次。他總是一副樂呵呵的樣子。他說:「能夠幫助到別人,我內心非常快樂!」
李光明的妻子劉群鮮,12日也被請到了市民大講堂現場。她告訴主持人,第一次發現老公無償獻血,是在箱子裡無意中翻到了幾本紅色獻血證,當時她非常生氣,因為丈夫是家裡的頂梁柱,上有老下有小,「他就是這個家裡的天,他的身體要是垮了,這一家人可怎麼辦?」
李光明說,父親得知自己無償獻血的事後,氣得滿大街追著打他。
責編:鄧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