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
在剛過去的2020年,很多朋友受到疫情影響無法出門觀看天象,不免深深遺憾。但往者不可追,來者亦可思,今年的天象又有那些大目標呢?列一個計劃,得期待一哈:
日月食:四個極端
各類天象奇觀裡,日月食自帶三大光環加持:目視變化顯著、受眾面廣、相對稀缺,可稱為最大的觀測目標了。今年的日月食很湊巧,我將其稱之為「四個極端」:極北、極南、超大、超小。
2010 年日環食。版權/周昆
/ 6月10日,日環食
這次的環食帶經過北極地區,從加拿大南部開始,掃過加拿大東北、格陵蘭島西部,橫穿北冰洋後,進入俄羅斯東北部結束。我國僅北部地區可以在傍晚看到帶食日落,越靠西北的食分越大,其中新疆、西藏西北可以看到偏食全過程;黑龍江和內蒙古的極北端、甘肅和內蒙、青海的西北部、西藏中部可以看到食甚後日落;東北三省西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西、四川成都一線以西的地區,初虧後就帶食日落了。
這次日偏食雖然談不上什麼壯觀,卻是今後十年裡,在國內觀看日食條件最好的一次。以後國內只有2022年、2023、2028年能在局部地區能看到極小的食分,要等到2030年6月1日才會再次出現大範圍可見的日食。
/ 12月4日,日全食
全食帶經過南極地區,中國不可見。
/ 5月26日,月全食
本次月食發生時,月球正好處於近地點附近,即所謂的「超級月亮」。這次月球進入地球的本影后,只在邊緣處打了個醬油,可以說差點就成了偏食,因此全食的過程非常短暫。
發生的時間為:
初虧:17:44:24
食既:19:09:36
食甚:19:18:56
生光:19:28:00
復圓:20:52:56
我國全境都無法看到初虧,東北三省、山東東部,以及安徽、江西、廣東以東地區月升時已初虧,但還能看到後面的整個過程;河北東部、河南、湖北、湖南、廣西等地月升時已食既甚至可能開始生光;甘肅、青海、西藏以東地區僅能看到復圓的過程。
2018 年 1 月的月全食。版權/王樂天
/ 11月19日,月偏食
本次月食發生時,月球將運行到遠地點附近,能看到月球的視直徑特別小,不妨稱之為「超小月亮」。雖然是偏食,但月球大部分都進入地球本影,最大食分達到了0.978,幾乎成為月全食(仿佛故意和5月份的月食對著來)。
發生的時間為:
初虧:15:08:32
食甚:17:02:54
復圓:18:47:32
全國而言,越靠近東部,可見到的食分越大,而新疆、西藏、青海的西部地區則無法看到。造成這兩次月食的月亮,一個超大一個超小,又都在地影側邊經過,如果把它們的路線都拍下來,再拼合成地影,對比一下大小,可能相當有趣。
關於月亮,有個最近幾年屢屢被提及的概念——「超級月亮」,也就是近地點滿月。但這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天文詞彙,近地點和滿月之間,要接近到什麼程度才算數,並沒有明確的標準。今年初的五次滿月都可以算是超級月亮,足夠大家看到習以為常。
星月傳奇:每月都有看點
月亮的光芒,通常會對星光起到遮掩,所以能與它共同閃耀於天際的亮星就會分外引人注目。有兩類現象容易形成這樣的看點:亮星與月亮相合或接近(月亮走到亮星附近,形成獨特的組合)。這種組合在天文學本身沒有太多的意義,但對於公眾觀賞來說卻是很不錯的話題,很適合作為傳播天文話題的契機。
2021年,相距不遠的木星和土星依然是夜空中的主角,每個月都會和路過的月亮近距離接觸,在此就不逐一羅列日期了。值得一提的是到了年底,金星也加入這二者的隊列,在12月6日~9日期間,新生的月牙逐日路過這三顆亮星,有如珍珠項鍊掛著墜飾高懸於日落後的西方天空。
明星和月亮不但能形成珠串,還能構成臉譜:兩顆亮星形成眼睛,旁邊一輪彎月形成上揚或下撇的嘴角,仿佛以夜空為舞臺演繹著悲歡交集的戲劇。最近幾年星月組成的笑臉效果不太理想,要不是歪嘴月亮,就是遇上了凸月。但是2021年的機會不錯,有兩次機會都能形成相當標準的臉型:
/ 3月18、19日,伴月笑臉
火星和畢宿五一起伴月形成笑臉,日落後位於西方天空。18號月亮距離稍遠,19號走近二星,形成的笑臉更加可愛一些。但到了20、21號,月亮將越過它倆,形成一個倒立著的哭臉。
星月「笑臉 - 哭臉」。來源/ Stellarium
/ 12月31日,伴月哭臉
火星和心宿二陪伴殘月,天亮前從東方低空升起,形成哭臉,讓年底最後一天還要披星戴月早出晚歸的996人士看到,或許內心將會更加惆悵……
這兩次組合,畢宿五、心宿二雖然亮度不及金星木星等,但妙在都是顏色發紅或偏橙,與紅色火星匹配,可謂相映成趣。
另一種情況是,有時月亮走到地球和亮星之間並遮擋後者,這就形成了月掩星,一般可持續約一小時。不過月亮的視直徑有限,所以能看到的地域也有限。2021年將有3次月掩行星機會,觀測條件都相當苛刻,不是鐵桿愛好者可能很難堅持觀測:
/ 4月17日,月掩火星
日落後不久,西南方的天空將發生月掩火星現象,但要在我國的極西南地區才能看到。如西藏日喀則、雲南西雙版納、海南三亞等地。考慮到火星亮度較暗,而越往西,太陽落山越遲,餘暉可能影響到火星得現象,可以優先考慮海南島作為觀測地點。
/ 12月3日,月掩火星
12月3日凌晨又將再次發生月掩火星,時值陰曆月末,殘月極細,容易淹沒在日出前的晨光裡,觀測難度很大。極東北地區,如黑龍江的漠河、內蒙古的呼倫貝爾等地,能在日出前看到掩入;往西到內蒙西部、甘肅、青海東部等地可以觀測全程,再往西到新疆地區,掩星開始時月亮還未升出地面,就只能看火星的復出了。
/ 11月8日,月掩金星
如果說以上兩個天象還只是受地區偏遠的影響,那麼11月8日的一次月掩金星則更是難上加難:覆蓋地區大致只有東北,而且發生時間接近中午!一般來說白天很難看到星星,不過金星的亮度達到-4.6等,還是可以爭取一下(最近幾年有不少愛好者挑戰觀測「太白晝現」成功)。如果這一天天氣極好,東北地區的愛好者可以嘗試一下,看看能不能獲得這個成就。
五星聚散:行星的舞會之年
行星們穿行於恆星背景之間,古人曾因它們的行蹤飄渺而迷惑不解。但也正是研究這樣的變化催生了近現代天文學的發展。觀看行星與恆星的聚散離合是每年的重頭戲之一,2021年這樣的相合、相近的次數很多,除了大月亮幹擾及在白晝發生不適合我國觀測的場景,仍至少有8次機會,可以目視觀看行星們或成雙結隊,或與星團相伴,在天空中翩翩起舞。
這8次的發生時間分別是:
/ 2月6日,金星土星相合,相距不到半度,凌晨位於東方低空,和太陽升起只差半個小時;
/ 2月11日,金星木星相合,相距40角分,凌晨位於東方更低的低空,和太陽只差20分鐘;
/ 3月4日~ 5日,火星接近昴星團,日落後位於西方高空,這次的觀測條件不錯;
/ 3月5日,水星木星相合,相距不到半度,凌晨位於東方,太陽緊貼升起,觀測難度較大;
/ 5月29日,金星水星相合,相距不到1度,日落後位於西方低空,受太陽的餘暉影響,觀測條件不是很好;
/ 6月24日,火星入進入鬼星團,日落後位於西方低空,觀測條件一般
/ 7月3日,金星進入鬼星團,日落後位於西方極低空,受太陽餘暉影響較大;
/ 8月19日,水星火星相合,相距不到半度,日落後位於西方極低空,同樣受太陽餘暉影響。
除了雙人舞之外,行星們的獨自閃耀時刻有:
水星東大距:1月24日、5月17日、9月14日;
水星西大距:3月6日、7月5日、10月25日;
金星東大距:10月30日;
金星最亮:12月4日(-4.9等);
火星在21年與地球距離更遠,缺少適合觀測的亮點;
木星在摩羯座和寶瓶座之間順行和逆行,於8月20日衝日;
土星在摩羯座順行和逆行,於8月2日衝日;
天王星在白羊座順行和逆行,於11月5日衝日;
海王星在寶瓶座順行和逆行,於9月14日衝日
流星雨——差強人意
近幾年天象話題日益受到公眾關注,流星雨預報更為各大媒體所熱衷,2021年應該也不例外。但各位愛好者們需要擦亮慧眼,對流星雨預期保持一份審慎——和其它天象相比,今年的流星雨只能說比較勉強。
2016 年英仙座流星雨(拼接小星球)。版權/孫思
首先看北半球三大流星雨:
/ 1月3日象限儀座流星雨:極大值時間為22:30,ZHR約為110。不過輻射點位置正好和月齡二十的凸月同向,並且幾乎是同步升起。這個流星雨的極大值持續很短,如果不是鐵桿粉絲,建議還是踏實在家睡覺為好。
/ 8月13日英仙座流星雨:極大值在凌晨3點~4點,ZHR約為110。其前一天為農曆初五,前半夜月亮落山之後,有充分的時間可以進行準備,還是非常值得推薦的。
/ 12月14日雙子座流星雨:極大值時間22:00點,ZHR約為150。這天是農曆十一,明亮的凸月幾乎會整夜幹擾。至月亮落山後已將近凌晨4點,距離天亮只有2個小時窗口期,能觀賞到多少流星就看觀測者幸運值的高低了。
除了三大,一些ZHR在20~50的中小型流星雨,在今年的狀況如下:
4月22日天琴座流星雨(ZHR=18)、10月21日獵戶座流星雨(ZHR=20),都有大月亮幹擾,不太推薦。
5月6日寶瓶座η流星雨(ZHR=50)、7月30日南寶瓶座δ流星雨(ZHR=25),適逢農曆廿一、廿五,月光略弱,且在未升起前天色較黑,給觀測流星留出了適當的窗口期,愛好者們可以酌情關注。
太陽黑子——或成黑馬
沉寂了幾年之後,太陽活動在近期逐漸增強。去年11月~12月期間,太陽表面曾經連續一個多月都有黑子盤踞,陸續不斷從背側轉到正面。看來在2021年,太陽有望恢復足夠的活躍程度,成為觀測活動的一大黑馬。愛好者可根據各自經濟條件,巴德膜、赫歇爾稜鏡、日珥鏡……準備起來!
太陽日面圖,攝於 2020 年 11 月 29 日。版權/孫思
作者簡介 /
李石,半路出家入坑天文十餘年。專注挖掘日常生活與天文知識的結合。希望能讓更多的人了解天文、愛上天文。
編輯 / 紫曉 懷塵
中國國家天文
Chinese National Astronomy
《中國國家天文》雜誌由國家天文臺主辦。
本刊面向廣大公眾,提供科學性、文化性、藝術性、收藏價值兼備的天文學內容及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