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的歷史要追溯到四千萬年前,而我們中國人,則是最早將野豬馴化了的,中國養豬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這張照片就是新石器時代晚期 豬形陶鬹(guī),現在收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裡。
商、周時代,國人的養豬技術有了較大發展,其中的一大創造是發明了閹豬技術,閹過之後的豬體格更大,肉也更多,圖中的照片是商代的豕形銅尊,這個銅尊是野公豬形狀,膘肥體壯,殷商時期的養豬業相當發達,「陳豕於室,合家而祀」,豬是祭祀中的重要祭品,養豬業已經遍及各個家庭。
這是一個西周玉豬,收藏於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可以看出,西周時期的家豬,跟現代豬已經相差不大。
雖然在商周時期,家豬已經開始有豬舍,但是大部分家豬還是被放養的,戰國時期的養豬技術繼承了商周的特點,而豬作為一個家庭財富的象徵,深受人們的喜愛,照片中是一款戰國時期的便攜酒具盒,盒身為雙首連體豬形。
到了漢代,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養豬已不僅為了食用,也為積肥,為了更方便地收集灌地的肥料,因此從漢代起,豬的自由就被無情的剝奪了,同情一秒鐘,漢代開始,豬已經徹底告別了放養模式,進入了狹窄的豬圈,因為人們發現豬圈的豬長的更胖,照片中正是漢代的綠釉豬圈,裡面有一頭失去自由的豬。
魏晉南北朝時期,喪葬風俗發生了變化,為了讓生前象徵著富足和地位的豬,在死後也能陪著自己,一些人死後會把玉豬握在手中,圖中就是這樣一對玉豬。
在唐代,豬同樣是農耕民族的我們財富的象徵,隨著養豬業的發展和經濟文化的不斷進步,養豬經驗日益豐富,開始出現了一些養殖戶,唐朝時養豬已成為農民增加收益的一種重要手段,這頭金色的唐三彩就是唐朝出品。
宋代時期,冶鐵業已經非常發達,這頭鐵豬就是宋代的精品,這頭家豬,歷經千年,仍然沒有鏽蝕,佩服宋人的技術。
圓明園的豬首,作為十二生肖之一的豬,代表了中國人民勤勞質樸、不好爭論、為人勇敢、待人誠實的美好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