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遠古的時候,也就是距今8000萬~ 6500萬年,在現在的北美洲曾生活著一種體長2米會潛水的巨鳥,被古生物學家稱之為黃昏鳥。在19 世紀 90 年代,由於對黃昏鳥的科學研究投入過大,美國政府解僱了有關的科學家。
它屬於體型較大且不會飛行的鳥類,大部分時間在海面上漂浮,偶爾會潛入水下獵食魚群。流線型的身體、長腿和帶蹼的腳會在水中推動它快速遊動,而較小的翅膀用於在水中控制轉向和保持平衡。黃昏鳥沿海岸遊動,或漂流數千米。
圖片來自維基
求偶和築巢時,黃昏鳥會大量聚集在巖礁或海岸線附近的島嶼上。離開水面或登上陸地對黃昏鳥而言都是一種挑戰,它瘦弱的長腿並不強壯,無法支撐身體的重量,所以無法行走,只能腹部著地,用腳來推動身體向前滑動。
它在陸地上行動緩慢,容易遭受恐龍的攻擊,或受到翼龍對其巢穴的掃蕩,但它在海上也並不意味著會更安全。人們在許多大型海洋獵食者,包括一些鯊魚及滄龍類中的海王龍腹部都曾發現過它的遺體。黃昏鳥在海面休息時極易受到攻擊,因為獵食者容易從下方攻擊它。
圖片來自維基
1870 年,古生物學家奧塞內爾·馬什在美國堪薩斯州西部首次發現黃昏鳥化石。當看到黃昏鳥長著牙齒時,他感到十分震驚,這為鳥類起源於肉食性獸腳類恐龍的觀點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支持。在北美洲、中國和朝鮮白堊系地層中,有許多具有牙齒的鳥類物種。鳥類長著牙齒是一種非常原始的特徵,有齒鳥類曾是地球上現代無齒鳥類的一個進化分支。到 6500 萬年前,有齒鳥類全部滅絕。它們可能也是恐龍滅絕事件的受害者。
本文節選編自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的《與古生物同行:BBC失落的史前世界》一書。作者:蒂姆·海恩斯(Tim Haines), 保羅·錢伯斯(Paul Chambers)。該書翻譯:賈程凱,嚴亞玲。
蒂姆·海恩斯是《與恐龍同行》(Walking with Dinosaurs)系列節目的創作者及製片人,《與野獸同行》(Walking with Beasts)節目的執行製片人,並編寫了與節目相關的兩部圖書。也是《海洋怪物》(Sea Monsters)及《與巨獸同行》(Walking with Monsters)節目的執行製片人。
保羅·錢伯斯從事《與恐龍同行》及《與野獸 同行》節目的製作,而後擔任過《海洋怪物》及《與巨獸同行》等節目的聯合製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