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根
儘管疫情在全國範圍內已經得到了控制,我們卻不能掉以輕心,完全排除風險,而科學家們對病毒的研究依舊在深入。當我們對病毒的生命力有一個較全面的了解,能夠知道病毒的傳播機制時,或許可以幫助我們在後疫情時代更好地保護自己。
從病毒生命力到離體傳播
病毒不同於細菌,病毒本身缺乏獨立的代謝機制,自身不能複製,只能在活細胞內利用宿主細胞的代謝系統,通過核酸複製和蛋白質合成,再進行裝配的方式得以繁殖。簡單來說,病毒複製還缺少一些工具,因此,在脫離宿主的細胞以後,病毒的生存時間是有限的。且離開宿主細胞以後,病毒的生存時間也會隨著環境條件的改變而改變。
2003年科學家們關於SARS病毒在外界環境物品中的生存和抵抗力做過研究,並模擬了不同的環境物品和溼度來檢驗。實驗結果證明,SARS病毒不耐乾燥,在乾燥的條件下存活時間相對較短,若一直保持液體狀態,則能夠在較長時間內保持較強的感染性。
儘管在不同乾燥狀態下病毒的存活時間不同,但SARS病毒在外界環境中仍具有較強的生存能力,而與SARS同屬冠狀病毒,且測序同源性達80%的新冠病毒,也具有離體的可傳播性。並且按照最新的研究,新冠病毒具有耐高溫耐溼度等特點。
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NIAID)在3月17日出版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發布了關於新冠離體所具有的傳染性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員通過模擬感染者在家庭或醫院環境中咳嗽、接觸物體所帶來的病毒沉積情況,評估了新冠病毒(SARS-CoV-2)的穩定性。測試顯示,當新冠肺炎患者咳嗽或打噴嚏時,新冠病毒病毒被飛沫帶出體外,病人深呼吸或者說話,能夠產生含有病毒的氣溶膠。
在長達3小時的整個實驗過程中,氣溶膠中都能檢測到存活的新冠病毒,但傳染性有所下降,每升空氣中的病毒濃度從103.5半數組織感染劑量(TCID50,引起50%細胞感染的最低濃度)下降至102.7 TCID50。半衰期為66分鐘,也就是說,每過66分鐘,有活性的病毒將減少一半。而在這3小時內,病毒仍有極大的傳染力。
在物體表面,研究人員檢測到病毒能穩定存活的時間要更久。在銅表面,4小時後已檢測不到新冠病毒的感染性,在紙板上為24小時。在不鏽鋼和塑料表面,新冠病毒的存活時間更是分別長達48小時和72小時。
雖然病毒能夠離體存活,但其實際傳染性大小,還要看病毒的濃度。在無生命的物體表面,病毒數量下降得比較快,而在封閉環境下,氣溶膠裡病毒的數量則下降得很慢。
而最近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雜誌最新刊發了香港大學團隊的研究顯示:在金倉鼠動物模型實驗中,新冠病毒是可以通過氣溶膠傳播的。動物模型試驗證明:新冠病毒能通過直接接觸以及氣溶膠從被感染金倉鼠有效地傳播到幼稚金倉鼠。
病毒濃度越大導致感染的風險也越高,至於具體數據,目前並沒有明確的結論。這也是為什麼專家呼籲大家做好室內通風,增加空氣流通性以降低氣溶膠的病毒濃度,降低感染風險。
你的手機防疫了嗎
新冠病毒在光滑無孔的物體表面存活時間更長,與之對應的,能破壞其結構穩定性的因素則導致其滅活。如56℃以上的高溫處理30分鐘、紫外線照射1小時等。相比之下,化學物質的影響更為直接,如用肥皂水洗手、0.5%雙氧水或62~71%酒精消毒物品等,可以使病毒1分鐘內滅活。
此外,電子產品的清潔、消毒也引起了人們的重視,當下,手機作為我們使用最高,觸摸最多的生活必需品,調查顯示,普通用戶每天平均會點擊 2617 次手機,而其中 10% 的重度使用者甚至會多達 5427 次,如何給手機防疫也成了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連原本不建議使用者自行清潔電子產品的蘋果(Apple),也一改往昔立場,日前在官網發布文章分享如何清潔iPhone及其它蘋果電子產品。
蘋果建議,可以用70%異丙醇(isopropyl alcohol)擦拭布或Clorox(高樂氏)清潔殺菌溼紙巾,輕輕擦拭熒幕、鍵盤等蘋果產品表面,但儘量避開孔洞處和纖維、皮件,以防任何開口進水。異丙醇又名二丙醇,和酒精(乙醇)同為醇類消毒劑,可以凝固蛋白質,導致微生物死亡,屬於中效消毒劑,但是因為異丙醇的氣味不太好聞,所以國內使用更多的是酒精(乙醇)。
另外,也應該避免四大錯誤,包括:使用漂白水(以及含有過氧化氫的清潔劑)、將產品浸泡於清潔劑、直接對手機噴清潔劑、擦拭於布料或皮革表面。
其次是 Google 的「清潔 Pixel 手機」頁面,Google 同樣建議使用無絨軟布擦拭手機,而且在大部分時候不用溼水。如果屏幕有汙漬,則可以考慮使用專門的屏幕溼巾或是鏡片清潔劑,而手機側面和後背還能使用沾了肥皂水的溼巾。具體到消毒的部分,Google 表示用戶可以使用普通的家用消毒溼巾,或是 70% 異丙醇溼巾擦拭,但不允許使用含有漂白劑的清潔溼巾。
我們對病毒的了解隨著科學家的研究也不斷更新,雖然國內疫情已然穩定,但全球範圍內仍在持續,從病毒的生命力看離體傳播,我們要 「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既不必對公共場所的物品草木皆兵,也不能認為戴了口罩就萬事大吉,除了做好自身的防護,也要對可能存在風險的物件做安全性處理。
將針對唾液傳播、氣溶膠和接觸傳播的防護意識也加入日常習慣中,更好地保障自己和他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