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尋羌》:汶川大地震後的一次遷徙與回歸

2020-12-08 騰訊網

策劃 | DOCO編輯部

採訪 編輯 | 孟浪

上周第三屆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簡稱IDF),DOCO熱紀錄作為特邀媒體對此次中國紀錄片的盛會做了實地報導,同時,我們也列席觀摩了一些展映單元的紀錄電影,而就在這些影片中,我們看到了一部名為《十年尋羌》的華語紀錄片。

這部紀錄片記錄了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之後,四川阿壩州夕格、直臺兩個羌寨的700多位村民,離開世代居住的山寨遷往他鄉,九年後回鄉祭祖請神的悲壯歷程。遷徙與回歸路上,人與祖先、人與神靈的悲歡離合,令人感慨動容。

《十年尋羌》海報

在觀影結束後,我們也特意邀請此片的導演高屯子先生做了一次專訪,由他來向大家分享《十年尋羌》創作背後的故事。

《十年尋羌》

製片地區:中國

對白語言:漢語四川方言、羌語龍溪方言

字幕語言:中英文

片長:82分鐘

製作完成日期:2018. 08

出品:峨眉電影集團 成都盛世文錦公司

故事梗概:

「5.12」汶川大地震之後,夕格羌寨200多位村民,即將離開世代居住的山寨,遷往200公裡外的邛崍南寶山。一時,耕牛絕食、老馬垂淚;75歲的德生跪在母親墳前灑淚告別:「媽媽,我是不想丟下您的啊」!釋比貴生帶領全寨村民,來到崴孤山頭向祖神告別:「尊敬的瑪畢啊,我們一但有了落腳之地,三年內就回來接您」!

《十年尋羌》海報

九年之後,遷居南寶山的夕格羌人,深受政府照顧,勞作較先前輕鬆了許多,但內心卻始終找不到歸屬感,楊採琳臨終前說:「這是人家的地頭,我不想死在這裡」。貴生、德生等老人,決心兌現當年的諾言,帶領村民回到老家祭拜祖先、迎請祖神瑪畢,但在此時,一切都在悄然之間發生了變化……

導演簡介:

高屯子,獨立電影導演、攝影家。

生於多民族雜居的川西北,經年遊歷、參訪於城市與鄉野之間。對文學、宗教、人類學、影像等多有涉獵與心得。曾任某報文藝副刋編輯多年。

近20年幾乎走遍整個青藏高原,在國內外舉辦多個個人影展;是中國目前拍攝藏羌民族最深入、出版大型個人攝影作品集最多的攝影家之一。近年致力於以電影、圖片、文字平行紀錄的方式,深度表現中國基礎民眾的精神狀態與現實處境。

DOCO熱紀錄獨家專訪實錄

你原來是做什麼工作的?為什麼會去拍一部羌族題材的紀錄片?

我出生在四川阿壩州的松潘,松潘是川陝甘青多省文化交匯的地方,而且也是漢藏回羌多民族雜居的地方,那裡既有強悍的民風,同時也很注重對中國文化的傳承,我很小就學會了和少數民族打交道。

我一直都喜歡看書、寫字、寫文章,年輕時就有一個文學夢,23歲開始在一個文藝副刊做編輯,但是後來由於各種陰差陽錯的原因,我並沒有走上文學之路,反而轉行從事攝影工作。

高屯子攝影作品

我在青藏高原、九寨溝、黃龍等地拍過大量的人物風光,這些地方的很多畫冊都是我出的。後來自己開了公司,但曾經的文學夢並沒有破滅,正巧在那時看了幾部電影,我就覺得電影語言可以將文學和圖片影像結合在一起,所以後來就跑去北京電影學院學電影了。

當時學電影是想學會技術像別人一樣去拍電影,但是學了一年多以後,我就發現拍電影並不是我想像的那樣,因為我原來拍圖片很自由,在草原隨便搭一個拉木頭的車就能到處跑,想拍就拍,不想拍就和當地人喝酒聊天。

但拍電影不是這樣,拍電影必須得先絞盡腦汁地編一個故事,故事編完又得找人投資,投資到位又得成立劇組儘快用那點錢把它拍完,通宵達旦地趕時間,結果出來一堆粗製濫造的東西,最後再去宣發上映。我就覺得電影完全不是我想像的那種感覺,這樣來搞創作,一點也不愉快、不從容。

《十年尋羌》劇照

後來我就想,能不能找到一個自己的形式,因為紀錄片只要買個DV就可以開拍,又不需要多大的投資,一個人或者帶一個助手就行,這和我原來的習慣正好不謀而合,所以假期裡我就去拍紀錄片,不過當時還只是練練手。

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後,我和李連杰的「壹基金」聯合發起了一個「羌繡幫扶計劃」,因為很多羌族婦女都會刺繡,我們就想著能不能給她們買好針線,設計好圖案,讓她們通過刺繡實現再就業。

《十年尋羌》劇照

但當我們把一些刺繡材料送到不通公路的山寨,尤其是汶川縣龍溪鄉的夕格、直臺這兩個山寨上時,就發現中華民族的許多古風雅俗,居然靠著高山之上的一群羌族農民在保存和延續,尤其是看到他們對天地的敬畏,祖先的敬重,先賢的敬仰,以及和萬物生命和諧相處的生活狀態,我就覺得應該拍下來,我想這些東西可能對現代人會有一些啟發。

感覺你的出身環境在拍攝上幫了你很多?

當然,我為什麼拍青藏高原的羌族民眾,因為我從小就生活在那裡,那地方是我的故鄉,但多年之後我又離開了,我有時半年回去一次,我和它之間始終保持著一個距離。

我對那裡的一切都不陌生,我的鄉音未改,那裡的農戶、牛馬我都可以對付,如果要是一個一直生活在那裡的人去拍它就可能有問題,因為他缺乏一種大背景下的眼光,難以發現有價值的東西。

《十年尋羌》劇照

而如果要以一個旅遊觀光客、記者、學者的身份去拍它,在這些人眼裡,那些鄉民好像又是落後的、愚昧的,他們可能會用一種「我要來救助你、同情你」的心態去拍攝,這樣也拍不好。

這中間的拍攝過程是怎樣的?你一共拍了多久?

正式拍攝是從2008年年底開始,當時正好是汶川大地震後的第一個春節,我們在那邊拍了十多天時間,春節過後,我又回去買膠捲換磁帶,繼續回去拍他們的春播。春播大概拍了兩個月,之後他們就要被遷走,這是片子的第一個重點。

在這幾年中,我又去準備一個劇情片,但就在差不多開機的時候,已經遷居到南寶山的釋比貴生打來電話,說村寨裡的老人死後不願意埋在那裡,要求把魂給送回去,而且很多老人想把瑪畢神給請下來,我聽到後就覺得他們要做這麼重要的事情,實際上是和原來的遷徙連接了起來,我應該拍下來。

《十年尋羌》劇照

我立馬停下劇情片的項目,趕緊開車趕回汶川縣,那時大概是2017年的10月,從10月又拍到12月,這是片子的第二個重點。

當然,在這十年間我們還拍了很多其他素材,可最終你要對這些素材有所取捨,而我認為遷徙和請神正好可以把這兩部分串聯起來,因此它們是片子裡最重要的內容。

《十年尋羌》劇照

一開始剪輯,剪出兩個多小時的版本,其中包括敬神的很多場面,還有他們去上海、香港、北京各地的畫面,後來跟廖慶松老師合作,他看了以後很喜歡,說裡面有史詩的味道,而且人類學的價值很大,他在好多地方又給我們做了大量的調整,他做得很好,確實是剪輯大師。

影片的前半部分在美學和構圖上很有意識,可以談談你在這方面的經驗嗎?

有時候好像是天生的,我從小雖然生活在一個山野農村,但是家裡頭的陳設一旦看著不舒服,我就要去把它擺好,好像有強迫症一樣。我去吃飯也不太在乎口味,我喜歡看環境。

我走向攝影之路是有機緣的,因為喜歡寫文章,有些拍照的人就讓我給他們寫評論、給照片取名字,他們去拍,我也跟他們一起去,他們拍到很興奮的照片,我看了就覺得應該拍得更好,因此我自己就開始拍照。

高屯子攝影作品

攝影頭一年我確實很沮喪,因為拍出來不是我想像的那個樣子,技術上很多東西不具備,後來逐漸成熟了,就去參加四川民族藝術節,當時我的書法得了二等獎,攝影得了一等獎。

攝影得了一等獎,就給了自己一個巨大的鼓勵。你看九寨溝、黃龍那麼多人拍照,但最後畫冊主要都是我在出,這就說明我對影像的駕馭能力好像還可以。

當然,也有一些人說我拍紀實片拍得根本不像紀實片,說我拍的太漂亮,太美化了,但有時你的審美就是情不自禁的,比方說拍羌族、藏族,很多人我也很奇怪,他們為什麼非要去拍那些醜陋的、病態的東西?我反而看到的是那種精氣神,是草原牧民張揚自在的生命狀態。

《十年尋羌》劇照

所以現在的攝影大師,我最佩服的就是薩爾加多,一是因為他的畫面特別好,二是他跟我有共同的追求,就是對基層民眾懷著一種深刻的同情。我基本上沒拍過明星和上流社會,我一直都是在拍老百姓。

影片中有拍到類似於鄉長安排拆遷工作,村長處理村務的內容,這些你是怎麼拍到的?

因為我在阿壩州的名聲還是可以的,大家也比較信任我,所以不管老百姓、鄉長、縣長,大家跟我都很熟。鄉長宣布要拆遷,他也不知道大家會來對抗,拍著拍著大家就吵了起來,我就拍了下來,衝突之後大家還是取得了諒解,最終還是去籤了字。

多年之後我們去拍村委會,但那會兒已經開始用大機器,所以你跟他們不打招呼也不行,要事先跟他說,但是這個尺度我有所考量,你還不能全給他說,不然他全知道了,就演出來了。

《十年尋羌》劇照

幾個老人找村委會請神,實際是想讓村委會出錢,因為我已經預先知道老人們會去找村委會書記,我就跟書記說第二天老人可能要找你說點事情,我們要拍一下,他立馬問我該怎麼說,我告訴他不要把我當電視臺,我這個是紀錄片,是來真的,你該怎麼說就怎麼說,完全不要有顧慮,說真話就行,這樣他就答應了。

所以那天幾個老人要去找他,我們是提前架好兩個機器,後來拍完我的一個攝影師說書記表現得非常好,因為作為村委會書記,他又不方便主導這種宗教性活動,錢也沒說要給,也沒說要組織,最後還說一定要支持,所以你看他就很有工作經驗,是很有能力的。

這部片子被時間線分割成了兩部分,即九年前和九年後,但是九年後的部分明顯在情節上加強了戲劇性,在這部分,你對拍攝對象有引導嗎?

主要是貴生大兒子那一場戲重拍了,和其他各場都不一樣。

當時貴生要去請神,就去找他的大兒子,結果大兒子拒絕了他的要求,但是那時我們都不在,所以就沒有拍到這個場景。

《十年尋羌》劇照

後來他把這件事講給我們聽,我就說應該拍下來。後來我跟他們父子說能不能再演一遍,只要把之前的那種感覺找到就行了。

所以那一段是重來了一遍,效果肯定不如當場來的自然。也就那一場,之後貴生找二兒子就是現場拍的了。

影片中你還用了大量的羌族歌謠,關於這種歌謠,你能介紹一下嗎?

這實際上就是羌族的一種文化傳承,他們的很多文化傳承是沒有文字的,往往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去記載、傳播自己的民族史。

《十年尋羌》劇照

這片子開頭有個人在給貴生提問,好多人以為是我,其實那是羌族學者陳安強,當時貴生在唱他們羌族的古詩,陳安強就在給他錄音,貴生一共能唱16000多行這種古詩,而我們影片中只選取了其中的一部分。

未來你還會繼續關注羌族題材嗎?

我是用紀錄片、圖片、文字這三種形式來關注羌族,除了《十年尋羌》這部紀錄片,我還寫了一本20多萬字的書,還拍了200多幅圖片,這三種形式會共同記錄汶川大地震後夕格羌人的遷徙與回歸。

雖然這部片子已經告一段落,但之後我還會繼續跟蹤他們。以前我做了「羌繡幫扶計劃」,現在就可能會關注他們的生態農業問題,包括瑪畢廟的修繕問題,這些我都會當成自己的任務來完成。

《十年尋羌》劇照

羌族為中華民族保存了許多珍貴的東西,中華民族應該感恩這群人,人類在科技進步、物質富有的時候,精神世界其實很焦灼的,我們要尋找新的出路,這時羌族保存下的東西就可能給世界帶來啟發,這些東西要是消失,將是很大的損失。

這個片子未來會準備上映嗎?

計劃是在明年清明節左右上映,在此期間,我也想去各大高校、企業、甚至是建築工地去放映,我想讓全國各地的師生、有家國情懷的人一起來討論這種人與祖先、人與神靈的關係,讓我們共同去尋羌,尋找中國人原本的精神信仰,尋找我們5000年文化不斷的密碼。

所以不要把這個片子當成一般的片子,也不要僅僅當成我的作品。我只是把中國人本有的這種信仰和生存方式呈現出來。

相關焦點

  • 「512」汶川地震:十年生死兩茫茫
    十年後,他考入了湖南長沙一所醫學院,目前正在備考軍醫大,「將來回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時,剛被分配到汶川縣工作的蔣雨航被埋在廢墟之中。5月17日下午,在被壓125小時後,蔣雨航被上海消防官兵成功救出。「是消防官兵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渴望成為他們那樣的人。」這次沒等到十年,2008年底,20歲的蔣雨航成為了一名武警消防戰士。
  • 汶川地震後災害治理的十年演進:四川經驗與中國模式
    回望十年,我們改變了什麼?也許我們的容顏在改變,北川的容顏是越來越漂亮的,北川越來越人傑地靈。「汶川地震」後十年的兩大思考尺度開始回望十年痕跡的時候,首先需要明確究竟會有哪些思考的尺度。第一個尺度關乎時空。其實今天在這裡談北川,其實談的不僅僅是北川,不僅僅是北川這個縣域,而是談中國,談的是全球。這裡只是全球災害風險管理的局部折射。
  • 汶川地震十年丨當年的武警戰士蔣傑: 重返汶川 赴一場十年之約
    這個收藏了十年的標籤,他特意又貼了上去。今年38歲的蔣傑,曾是駐地在祁縣的原武警某部隊的一名戰士,參與汶川救災近兩個月,當年6月下旬離川。2012年轉業到祁縣民政局,現為祁縣軍休所所長。離開汶川的3000多個日日夜夜,任何有關汶川的消息,都能牽扯到他敏感的神經。今年的5月12日,是汶川地震十年紀念日。
  • 紀念「汶川地震」十年 這些感人的電影值得一看
    封面新聞訊 (記者杜恩湖)201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而關於汶川地震的感人電影近期也紛紛公映。愛情故事改編《親愛的,我要和別人結婚了》去年的九寨溝地震後,一篇名為「親愛的,對不起,我要和別人結婚了」的文章在網絡上爆出,汶川地震親歷者董蕭楊埋藏在心裡深處九年的愛情故事,因再一次的四川地震在作者李小木的筆下而深情流出,感動著成千上萬的網友們,看過的人都會情不自禁的流下淚水,時至今日,再讀此文還會忍不住溼潤了眼眸。
  • 為什麼沒有一部電影直白地起名《汶川大地震》?
    今天是汶川大地震十周年,全國各行各業人員都在緬懷這次地震的遇難人員。許多明星也在發文紀念這一難忘的日子。已經十年了,有很多紀錄片和影片都在反映這次地震,但是為什麼沒有一部電影直白地起名《汶川大地震》?當年地震的慘烈就不再贅言,看看這些隨機從網絡上搜索的圖片,就可以對過去可見一斑。之前有一部《唐山大地震》的影片,也是在唐山大地震事發後幾十年才上映。關於汶川大地震的影視劇目前可以看見紀錄片《人民至上》、《5.12汶川不相信眼淚》、《汶川·168小時》、《震撼世界的七日》和《驚天動地》等。沒有沒有一部電影直白地起名《汶川大地震》,為什麼?
  • 十年後再訪汶川地震中被海南救援隊救出的唐雄夫婦
    &nbsp&nbsp&nbsp&nbsp在汶川地震十周年之際,海南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中心派出融媒體採訪小分隊,趕赴「5·12」汶川地震中受災較為嚴重的北川羌族自治縣,回訪部分被海南救援隊救出的倖存者,探尋他們目前的生活現狀和北川十年來發生的巨大變化。
  • 汶川十年,盤點中國歷史上十大地震,銘記歷史,珍惜現在
    中國幅員遼闊,又是一個地震多發地帶,十年前的汶川地震牽動著數億中國人的心。今天是汶川地震十周年紀念日,我們來盤點一下發生中國歷史上不一樣的十大地震。1.有歷史記載的最早大地震有歷史記載的最早一次大地震發生在公元前780年的陝西岐山,震級大概在7級以上。
  • 中科院完成汶川地震十年遙感動態監測 —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完成汶川地震十年遙感動態監測科研人員基於十年間多時相、海量衛星數據,以及高空遙感飛機及無人機獲取的航空觀測數據,對震區生態環境恢復、城鎮災後重建等進展成效進行了系統分析。 項目對汶川地震災區重大滑坡和泥石流狀況進行監測和評估發現,截至2018年,各大型滑坡群的滑坡體植被覆蓋恢復整體狀況良好,已從初始發育階段向穩定狀態轉化,且滑坡活動強度呈現明顯下降趨勢。
  • 汶川大地震十周年 那些地震遺址 依然震撼震驚心碎
    2018年5月,汶川大地震十周年,重返五一二地震區。 與朋友從成都出發,經都江堰一路向北,汶川、茂縣、北川、平武、青川,一個個熟悉的地名躍入眼帘。 十年前的那次災難,山河破碎,大地同悲。 如今,撕裂的傷口已慢慢結痂癒合,刻骨的傷痛或許已被歲月撫平,但那份記憶永遠留在人們心中。
  • 汶川地震中,19歲戰士救下12歲女孩,承諾十年後娶她,結局如何
    2008年的汶川地震 令不少人家破人亡、妻離子散,可是在這場大災面前,人們卻展現出大愛精神。當時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紛紛對汶川伸出了援手,我國的武警部隊更是快馬加鞭的趕到現場,挽救了更多的受害者。在汶川大地震中,一位十九歲戰士,就曾救下一名十二歲的女孩,兩人因此而結緣。
  • 5.12汶川大地震十周年,願汶川同胞走出過去,擁抱未來!
    汶川地震十周年2008年5月12日,我們從此記住了四川的這個小城鎮。汶川是所有中國同胞永遠抹不去的傷痛,十年了,回想起那一幕,仿佛是在昨天。十年後,當年的孩子紛紛長大成人,中年人已經慢慢變成了老人,但是在汶川所有人的心中永遠埋藏著十年前悲慘的一幕。那一刻將永遠銘記在中國的歷史上,因為太慘!
  • 揭示汶川地震震級大的構造原因
    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球科學部緊急啟動了學部主任基金。
  • 紀念「512汶川地震」12周年
    點擊上方「藍字」一起祈福紀念「512汶川地震」12周年災難無情,卻也讓生者堅強,有了更好的今天十年了,你現在還好嗎?回望那個場景,至今還歷歷在目逝者安息,生者奮發!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汶川發生芮氏8級特大地震,最大烈度達11度。造成69227人遇難、17923人失蹤,374643人受傷。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一次地震,也是四川有史記載以來人員傷亡和基礎設施破壞最為慘重的一次災難,這就是2008年「5·12」汶川8.0級特大地震。世人慟哭,舉國同悲。
  • 12年後,汶川大地震告訴我們什麼
    12年後,汶川大地震告訴我們什麼——專訪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長、研究員高孟潭  12年前的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地震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至今令人心有餘悸。  回顧汶川大地震,兩個山體同時滑坡將整個老北川縣城覆沒,當地遭到毀滅性破壞,這與縣城建在大型地震斷裂和地質災害高危險性區域有很大關聯。「因此,通過規劃來防震減災是最為經濟和人道的解決方案。」高孟潭說。新中國成立初期,北川縣城本位於湔江上遊的禹裡鄉。但由於交通不便、匪患嚴重,縣城外遷定在曲山鎮。曲山鎮位於湔江岸邊,山清水秀,但兩側高山聳立。
  • 汶川地震十周年:那些活下來的人
    ①在汶川大地震中,因一張騎摩託車背亡妻回家的照片,他被稱為地震中最有情義的丈夫。他叫吳加芳,在汶川大地震中失去了自己的妻子。十年裡吳加芳收到一封又一封的情書,前妻離開過也再過婚,畢竟活著的人生活還是要繼續向前。
  • 汶川大地震的真正原因
    這次大地震是地處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交界處的龍門山斷層觸動的,該斷層屬中國南北地震帶中的川滇地震帶部分。這種逆衝斷層的特點是,上盤動而下盤不大動,因此位於上盤的汶川、茂縣受災遠比位於下盤的成都嚴重。這次淺源地震比深源地震威力更大,破壞力更強,而且震感能傳到十多個省市甚至數個鄰國,其強度之大為近60年來所罕見。「5·12」大地震發生前,不用說外省人,連大多數四川人都沒聽說過汶川這個地方。可是陳建剛對汶川卻很熟悉。「汶川是阿壩州離成都最近的一個縣。」這位四川一個馬場的老闆告訴作者。因工作需要,他經常往返於川內各地,每次到成都都必須經過汶川。
  • 紀念汶川大地震十周年一句話簡短 512汶川地震紀念語句
    汶川地震十年,我們應該讓孩子懂得這些  十年,太長,足以讓地震中幼稚懵懂的少年長大成人;十年,太短,地震時的情景還歷歷在目。  學會感恩——父母含辛茹苦,撫養我們長大,要對父母感恩;在學校接受了老師的教育之恩,要對老師感恩;進入社會後,又有領導、同事的幫助、關懷之恩,要記得感恩……時刻懷有一顆感恩之心,才能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常把「謝」字掛在口邊,才能讓生命更加豐滿。
  • 汶川地震
    2008年汶川地震後,每年5月12日被定為全國防災減災日。2008年5月12日14時27分59.5秒,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發生芮氏8.0級地震,地震造成69227人遇難,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後傷亡最慘重的一次。由於2008年5月12日,我國四川汶川發生8.0級特大地震災害,損失影響之大,舉世震驚。
  • 《極震區》,首部關於汶川大地震救災題材的3D電影即將開機
    《極震區》是首部關於汶川大地震救災題材的3D電影,不僅將5.12汶川大地震通過電影鏡頭進行全景展現,還將充分體現中國軍民在面對地震災害時,軍民同心,共同抗震救災的中華民族團結精神,是一部基本紀實性加藝術再現的3D災難題材巨製。
  • 紀念「汶川大地震十周年」,願世界上再也沒有災難
    轉眼間,汶川地震過去十年了。今天的文章,是關於震後十年,一些動人的故事。整理這些故事前,儘管做好了心裡發酸的準備。但仍無數次被感動,忍不住紅了眼。文章有點長,請大家耐心看完。「地震十年,卻依然歷歷在目」@可以借個肩給你:地震過去十年,感覺就像是發生在昨天一樣。@奮鬥:作為一位四川人,每次聽到汶川地震渾身起雞皮疙瘩,已經十年了卻依然歷歷在目,十年的難過,十年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