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上午,在晉中市祁縣,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見到蔣傑時,他正在辦公室忙碌著。他的辦公桌上,放著外出時隨身背著的相機,與眾不同的是,相機上貼著一個標籤「抗震救災眾志成城2008.5」。這個收藏了十年的標籤,他特意又貼了上去。
今年38歲的蔣傑,曾是駐地在祁縣的原武警某部隊的一名戰士,參與汶川救災近兩個月,當年6月下旬離川。2012年轉業到祁縣民政局,現為祁縣軍休所所長。離開汶川的3000多個日日夜夜,任何有關汶川的消息,都能牽扯到他敏感的神經。今年的5月12日,是汶川地震十年紀念日。距離5月越近,蔣傑的心就越澎湃:「我要去汶川看看,重走汶川救災路,喜看汶川新變化,想去看看在我胳膊上寫地址電話的小學生,想去看看我們露天而眠幾十天的草坡鄉那塊熱土,想去看看給戰友送雞蛋的大姐,想去看看克充村給我們帶路背糧的女孩,想看的太多……」
5月5日,蔣傑和幾位戰友在當地媒體和熱心網友的幫助下,來到汶川,和當年災區的親人們重聚,十年牽掛終於有了一個圓滿了結。
2018年5月,蔣傑再次來到草坡鄉,與鄉親們一起分享電腦裡保存著的當年的照片。(受訪者提供)
往事歷歷在目
十年後,重返汶川
在蔣傑眼裡,每年的5月,對他來說都非同尋常。當年在災區救援的往事仍歷歷在目。十年了,隨著「5·12」的臨近,他的心情越來越不平靜。已經退伍轉業的他,決定召集有意願的戰友們一起前往汶川,去看看那裡的變化和當年救助過的人們。
2008年5月,蔣傑所在的武警某部隊正在青海省果洛州達日縣執勤。汶川「5·12」特大地震發生後的第二天,部隊接到命令後立即往汶川趕。經過兩天兩夜連續行軍,他們從雪域高原來到了震中汶川。5月15日早上,蔣傑所在的部隊趕到汶川縣。當天下午,部隊接到命令,要求前往汶川縣銀杏、草坡等鄉執行轉移傷員和送糧任務。就這樣,每人背負近百斤糧食趕往目的地。
救災的日子裡,村民們的善良純樸時刻感動著他們。十年過去了,最讓蔣傑難忘的除了當時的艱險,還有汶川鄉親給予他們的關愛和感動。
「都說時間能磨平很多東西,忘掉很多事情,可是汶川、汶川人民,我和戰友們汶川救災的那些日日夜夜卻越來越清晰。十年來,任何有關汶川的消息都能牽扯到我敏感的神經。在汶川,感動和被感動是誰都逃脫不了的記憶,餘震不斷,我們背負幾十斤甚至幾百斤糧食翻山越嶺汗流浹背。山間小路邊,村頭巷尾的廢墟旁,汶川父老行行熱淚。我們知道,那淚不是對災害的畏懼,是感激更是對我們的不舍和憐愛;草坡鄉足灣村的大姐把僅有的2個雞蛋堅持要送給因勞累過度沒有進食的新戰士;克充村的老人,十幾歲的小夥子、姑娘爭著搶著替我們背上糧食,送我們一程;忘不了,每路過一個村莊,都有老鄉端著水在村頭、在路旁。又是5月,每年的5月都讓我思緒難寧……」這是4月25日,蔣傑發在朋友圈的一段話,如今,汶川已經涅槃重生,「我想去汶川」的念頭越來越強烈,蔣傑在朋友圈許下這個心願,並邀請有意願的戰友們一起前往,與此同時,他還求助當地媒體阿壩日報社「微阿壩」微信平臺,一起尋找當年的一些人。
很快,經過當地媒體和熱心人的幫助,蔣傑想要見的幾位鄉親有了消息。深圳、山東、四川等地的10多位戰友也表示要重返汶川。
大家約定,5月5日,汶川見!
十年前 小暖男為蔣傑包紮傷口
十年後 小暖男趕路300多公裡相聚
蔣傑清楚記得:當年,一位小朋友告訴蔣傑:「我媽媽是賣包子的,她做得特別好吃,我要請你們吃包子。」蔣傑聽著孩子的簡單的邀請,不禁鼻子一酸,點頭答應肯定會到草坡吃一回他媽媽做的包子。
說走就走,5月4日凌晨3時,蔣傑到達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早上6時,坐上最早一班地鐵,蔣傑來到茶店子客運中心,坐上從成都開往汶川的客車,沿路的風景既熟悉又陌生,昔日滿目瘡痍的災區而今已披上綠裝,重建的新房,眼前的一幕幕讓他激動不已。
10時30分,客車即將抵達汶川,蔣傑詢問客車師傅在哪裡下車可以趕上去往馬爾康的客車。因為有人通過「微阿壩」微信平臺看到了蔣傑的故事,並向他提供了當年要請他們吃包子的小朋友的線索。
通過線索,蔣傑找到了當年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小朋友,他叫劉小雙,現在馬爾康市康山鄉工作。經聯繫,蔣傑得知劉小雙已請好假,準備回汶川。
跟劉小雙聯繫上後,蔣傑心裡踏實了,當年包紮傷口的一幕,他至今記憶猶新:「叔叔,你的手破嘍,很疼吧?」當年,在汶川草坡鄉小學的操場上,剛剛在地震中失去父親的一個小暖男,雙手握住蔣傑的手仔細看著,恨不得趕緊給治好。最後小男孩告訴蔣傑:「叔叔,我媽媽賣包子,包子特別好吃,等我家修好了,去我家吃包子。」
十年來,這好吃的包子一直讓蔣傑念念不忘。再次重逢,當年的小暖男,如今已是20歲的大小夥子了,目前是馬爾康市康山鄉的政府工作人員。兩人見面,感恩之餘,劉小雙還不忘看當年蔣傑受傷的手上留下的傷疤。
劉小雙告訴蔣傑這十年來家裡發生的事情。因為他的母親楊女士在黑水縣打工,沒能趕回來,他十年前請蔣傑吃包子的承諾未能達成,但他趕路300多公裡前來相聚,已讓蔣傑一行人很感動。
當年救助過的鄉親們拉起條幅
歡迎「親人」回家
5月5日清早,蔣傑醒來拿起手機一看,還不到5點,想到要和盼望了十年的草坡百姓重聚,他完全沒了睡意。手機上,又有十幾個加好友申請,草坡、耿達、水磨、都江堰、茂縣、成都……有的說願意給他們當嚮導,有的說可以提供車輛,還有的想留蔣傑一行人去在草坡的家裡吃飯。
當日9時30分,蔣傑一行人出發,前往那個熟悉的地方:草坡!「快看,當年咱們就是從這個隧道裡穿出去的!道口兩側當年的塌方現在還有呢。」車行至桃關隧道,蔣傑情不自禁喊了起來,停下車,大家在附近稍作停留,不禁感慨:「以前就是走的這條路」「這是以前爬過的天梯」「過了這裡就快到了」……
蔣傑和戰友們先來到了草坡鄉克充村,40多位村民們早早地就在村委會門口等著了。他們手裡拿著哈達羌紅,拉著寫著「克充村歡迎親人回家」的橫幅,等待著十年前救助過他們的親人們的到來。看到這些,蔣傑和戰友們眼眶溼潤了。
「你比十年前胖了啊。」一位大娘拉著蔣傑的手說:「你剛下來,我就認出你了,你們是第一批到我們這裡的軍人,當年真的謝謝你們了。」回憶著過往的點點滴滴,兩人的眼中都泛起了淚光。
在足灣村,同樣的哈達羌紅,同樣的衣著盛裝,同樣的羌繡鞋墊,還有村委會門口的兩缸砸酒和幾桌豐盛的午餐,伴隨著音響裡播放的《為了誰》《咱當兵的人》等軍旅歌曲。就在蔣傑準備拿起相機再次記錄這感動的瞬間時,一位年輕媽媽和一個白白胖胖的小男孩走了過來,小男孩走到蔣傑跟前:「叔叔,謝謝你當年給我的沙琪瑪。」年輕媽媽接上話:「這是我兒子,當時你拍的另一張照片,背著孩子倒水的是孩子的奶奶。」
嗬!蔣傑眼前一亮,當年那個吃沙琪瑪的小男孩已經長大了。小男孩名叫張夢韓,今年已經12歲。蔣傑印象深刻,是因為當年他遇見張夢韓時,想起了自己的兒子,兩個孩子差不多大,在當時那樣艱苦的條件下,他毅然將隨身僅帶著的3塊沙琪瑪給了這個孩子充飢。再次重逢,張夢韓拉著蔣傑的手,邀請他去家裡看看。
「我就是你要找的幫你背糧食的女孩」「我就是你要找的給你們戰友雞蛋的大姐。」兩個年輕的媽媽見到蔣傑,你一句我一句還原著當年的每一個情節。
當年的草坡發生巨變
整體搬遷後鄉親們日子越過越好
蔣傑他們不知道,在草坡鄉的百姓們得知曾經幫助過他們的武警退役老兵要回來看望他們時,都放下手中的農活,聚在一起商討如何招待這些遠道而來的「親人」們。
為了讓十年後的重聚更有意義,村民們決定將地點選在足灣村村委會,用當地的特色美食招待他們。商量好接待方案後,村民們就提前忙活開了,有的回家取自家今年醃製好的臘肉,有的忙著打掃衛生,有的購買東西。之所以這樣,他們就是想告訴十年前翻山越嶺走進草坡幫助他們的人們,他們的生活已經好起來了。
十年未見,曾經的草坡鄉已經發生巨變。來到草坡後,蔣傑一行人得知,自2008年「5·12」大地震發生後,草坡鄉連續遭受2010年「8·14」、2013年「7·10」等一系列特大山洪泥石流次生災害,嚴重威脅當地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黨和政府根據科學勘測結果和群眾意願,決定撤銷草坡鄉,併入綿虒鎮,全鄉整體搬遷,1154戶群眾全部納入重建範圍。
2015年,草坡鄉百姓全部搬進了新房。有部分草坡百姓仍在原來的耕地上勞作,大多都種上了果樹,林下也種著蔬菜,原草坡成了生產區。
看到以前的廢墟,現在都種上了果樹,聽說產量不錯,價錢也可以,蔣傑他們很是高興。「7月份,希望你們再來啊,我們請親人們吃我們的青脆李,好吃得很。」臨別時,鄉親們盼望著再次相聚。
蔣傑說,2008年救災的一幕幕往事湧上心頭,2018年熱心阿壩鄉親網絡牽線,讓他們圓滿了卻了十年的心願,這份特殊的經歷和回憶,是他人生最寶貴的一筆財富。
汶川!還會再見!
採寫: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徐麥麗
編輯:山西晚報全媒體編輯 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