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22號颱風「山竹」從9月16號開始登陸我國廣東沿海地區,本次颱風「山竹」並不像它的名字挺起來那樣美好。作為今年最強的颱風「山竹」它的破壞力無疑是驚人的,只要是它經過的地方基本都被摧毀得不像樣子。
在遇到自然災害時,如何保證自身安全是非常重要的。氣象臺根據颱風可能產生的影響,在預報時採用「消息」、「警報」和「緊急警報」三種形式向社會發布,同時,按颱風可能造成的影響程度,從輕到重向社會發布藍、黃、橙、紅四色颱風預警信號。所謂居民們應密切關注媒體有關颱風的報導,及時採取預防措施。
可以採取的措施如下:
1、颱風來臨前,應準備好手電筒、收音機、食物、飲用水及常用藥品等,以備急需。
2、關好門窗,檢查門窗是否堅固,取下懸掛的東西,檢查電路、爐火、煤氣等設施是否安全。
3、不要去颱風經過的地區旅遊,更不要在颱風影響期間到海灘遊泳或駕船出海。
4、住在低洼地區和危房中的居民要及時轉移到安全住所,減少出行。
5、及時清理排水管道,保持排水暢通。
6、遇到危險時,請撥打當地政府的防災電話求救。
7、沿海鄉鎮在颱風來臨前要加固各類危舊住房、廠房。
這次的自然災害給多個城市和人們帶來了大量的損失和傷害,阻礙了人們的交通出行,這讓獸醫小明不禁想到了十年前的汶川大地震。
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5·12」是記憶中的一次自然災害,是無數同胞受苦受難的日子,是國家遭遇重大危難的節點,但對於那些受到災難的人們來說,則是長達十年的漫漫日常。
十年前的那天,山崩地裂,滿目瘡痍,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我們紀念這個日子,不僅是追思逝者,也是祈禱災難不會再一次重演。
那次地震讓千萬人流離失所,讓無數家庭生離死別。距離震中僅僅10公裡的臥龍大熊貓保護中心損失慘重,道路中斷,通訊中斷,水電中斷,一度成為孤島。住在這裡的63隻大熊貓中有六隻失蹤,數隻受傷。
當年的汶川地震使很多野生大熊貓受驚後逃跑,森警遍尋深山,像尋找丟失的孩子一樣,將它們一一找回不知道你們對熊貓「毛毛」還有沒有印象。
當年一組森警戰士們與保護研究中心工作人員一同搶救出4隻大熊貓和14隻熊貓幼仔。但「蘇琳」「圓圓」「棲棲」和「毛毛」不見了蹤影。
即使餘震不斷,戰士們依舊穿梭在森林裡尋找大熊貓,途中也導致兩名戰士不幸犧牲,四天後戰士們終於找到了受傷蜷縮在樹洞裡的蘇琳,卻一直沒有找到失蹤的毛毛。
隨後無數武警戰士協助研究中心,將60多隻大熊貓分批轉移,其中32隻被轉移到全國各地熊貓基地寄養,其餘的被轉移到雅安市碧峰峽熊貓基地緊急安置。
直到6月10日上午,倒塌的圍牆終於被挖斷,工作人員翹起石板,露出了嚴重腐爛的大熊貓的遺體。經過獸醫鑑定,利用身份識別器確認了這具遺體正是在地震中失蹤的毛毛。
毛毛的遺體被抬出後,裝入箱子,安葬在距離研究中心約2公裡的一處草地裡。毛毛遇難時只有九歲,相當於人類三十歲左右,正值壯年。
一晃十年過去了,在汶川地震四年後,首批大熊貓返回臥龍重建基地,這也標誌著臥龍自然保護區災後重建工作基本完成,隨後幾年轉移到各地的大熊貓們也都陸陸續續返回家園,可毛毛卻永遠了離開了這個世界。
那次地震留下的傷痛是不可磨滅的,但逝者已逝,生活還要繼續,地震是一種自然現象,目前人類尚不能阻止地震的發生。但是,我們可以採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減輕地震災害。
1、在家遇到地震時可以躲避在較為牢固有支撐物的房間,比如衛生間;
2、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儘快跑到室外避震;
3、地震過程中千萬不能乘坐電梯,如果在電梯裡應儘量離開;
4、在學校正在上課時遇到地震,無論教室是樓房還是平房,同學們都要在老師的指揮下,迅速躲在各自的課桌下;
5、千萬不要慌亂擁擠外逃,等地震過去後,在老師帶領下有組織地疏散;
6、若在開闊地方,可原地不動,蹲下,注意保護頭部;
自然災害對人類的傷害是觸目驚心的,在一切災害面前我們顯得那樣渺小而無助,所以在平日的生活中我們要善待每一個生命,同時也要提前掌握一些預防措施,畢竟明天和意外,並不知道哪一個會先到來。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雷同純屬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