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十年:奮鬥,是活著的最好姿態

2020-12-02 光明網

  作者:中央黨校副教授,中共龍口市委常委、副市長 唐愛軍

  十年間,滄海桑田,淬鍊重生,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這一堅強有力領導核心的凝聚力、組織力和戰鬥力,賦予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民族精神新的時代內涵,印證了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休戚與共、吳越同舟的命運共同體這一政治主張的真理性和正確性。

  5月12日,汶川地震十周年國際研討會暨第四屆大陸地震國際研討會在四川省成都市開幕,國家主席習近平向會議致信。習近平在信中強調,人類對自然規律的認知沒有止境,防災減災、抗災救災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永恆課題。科學認識致災規律,有效減輕災害風險,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需要國際社會共同努力。中國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堅持以防為主、防災抗災救災相結合,全面提升綜合防災能力,為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提供堅實保障。

  防災救災造就堅強核心

  習近平在信中指出,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汶川地震災區恢復重建工作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為國際社會開展災後恢復重建提供了有益經驗和啟示。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更是帶領中國人民走出逆境、戰勝困難的中流砥柱。

  在汶川地震發生後,黨和國家領導人始終秉承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親自奔赴災區現場,慰問受災居民,發出「哪怕只有1%的希望,也要盡100%的努力」的號召,千方百計、爭分奪秒營救被困群眾,從死神手中搶回了無數生命。

  面對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廣的強烈地震,中國共產黨人以臨危不亂的定力、化險為夷的魄力、卓越高效的執政能力有條不紊地推進抗災救災和災後重建的部署落實。

  ▲ 2008年5月13日,成都軍區空軍駐蓉部隊戰士在暴雨中搶運彭州市受災市民,以人為梯,託舉生命。圖片來源:央視網

  一大批黨員幹部身先士卒、視死如歸,為命懸一線的災區群眾開闢出一條生命通道,搭建起遮風擋雨的溫馨小屋,表現出強大的組織力和戰鬥力。

  在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下,汶川災後重建與發展振興不斷打開了新局面,使當年的地震災區實現城鄉面貌歷史性改變、民生事業突破性進步、基礎設施根本性提升、產業發展再生性跨越、生態環境實質性改善。

   北川老縣城大地震遺址紀念廣場。圖片來源:中國日報網

  正是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人民不僅創造了「大災之後無大疫」的奇蹟,也使地震災區恢復重建工作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為國際社會開展災後恢復重建提供了有益經驗和啟示。

  艱難困苦砥礪民族精神

  在與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的殊死搏鬥中,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精神始終充盈在全體人民群眾的心中,使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再一次得到錘鍊和升華,形成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抗震救災精神。

  正是在這種精神的鼓舞與激勵下,災區人民以頑強拼搏的精神投入到災後重建工作中去,在中華民族奮鬥史上湧現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譜寫了感天動地的壯麗篇章,贏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重與讚揚。

  ▲ 2018年2月12日,在四川省汶川縣映秀鎮,村民楊雲剛在自己開辦的飯店工作。圖片來源:新華網

  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要繼續弘揚抗震精神,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注入強大精神動力。

  國際援助凸顯命運共同

  國際社會的鼎力相助對中國來講是一份彌足珍貴的記憶和情感。

  2008年的汶川地震使中國超過4625萬人受災,直接造成的經濟損失約8451億元。面對如此慘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國際社會紛紛向我國致電,為中國災區送來關愛和希望,並提供了包括資金、人員、物資等方面的人道主義援助,為災區的恢復重建工作提供了巨大的幫助。

   2008年5月16日凌晨,日本政府派遣的專業救援人員抵達成都,隨即前往受災嚴重的青川縣進行協助救援。圖片來源:新華網

  國際社會的傾囊相助,讓災區人民深切感受到國際社會與中華民族休戚與共、風雨同舟的人間真情,再一次印證了中國共產黨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正確性。

  「落其實思其樹,飲其流懷其源。」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不會忘記昔日的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援助,並在實踐中以自身的實際行動不斷回饋國際社會。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超過30%,並在力所能及範圍內不斷對其他國家提供國際援助。中國政府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為同世界各國共享發展機遇、實現互利共贏提供了有利條件。

   2018年5月1日無人機拍攝的四川省北川新縣城步行街「北川巴拿恰」。圖片來源:新華網

  在廢墟上拔地而起的不只是一座座新城,也是四川人民和中國人民新的希望和憧憬。奮鬥,是活著的最好姿態,也是最大鳴謝。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推動災區人民闊步邁向小康社會的康莊大道。

[責任編輯:李貝]

相關焦點

  • 2018汶川地震十周年感想感悟文章 紀念10周年100字200字
    2018汶川地震十周年感想感悟文章 紀念10周年100字200字  2008年的5月12日,是每個中國人都應該記住的日子。14時28分,四川汶川發生的8.0級特大地震……時間可以撫慰傷痛,卻撫不去思念與記憶。
  • 汶川地震十年丨當年的武警戰士蔣傑: 重返汶川 赴一場十年之約
    這個收藏了十年的標籤,他特意又貼了上去。今年38歲的蔣傑,曾是駐地在祁縣的原武警某部隊的一名戰士,參與汶川救災近兩個月,當年6月下旬離川。2012年轉業到祁縣民政局,現為祁縣軍休所所長。離開汶川的3000多個日日夜夜,任何有關汶川的消息,都能牽扯到他敏感的神經。今年的5月12日,是汶川地震十年紀念日。
  • 紀念「汶川大地震十周年」,願世界上再也沒有災難
    「地震十年,卻依然歷歷在目」@可以借個肩給你:地震過去十年,感覺就像是發生在昨天一樣。@奮鬥:作為一位四川人,每次聽到汶川地震渾身起雞皮疙瘩,已經十年了卻依然歷歷在目,十年的難過,十年的感動。@何生:還有幾個小時就到汶川,十年了每年都會回去看看,當年作為子弟兵參加救援,是我一生最難忘的經歷。戰友們,我來看你們了!
  • 汶川十年| 海報集團特派記者專訪北川「生死鴛鴦」
    在汶川地震十周年之際,海南日報報業集團旗下新媒體部與南海網聯合派出融媒體採訪小分隊,趕赴「5·12」特大地震中受災較為嚴重的北川羌族自治縣,回訪部分被海南救援隊救出的倖存者,探尋他們目前的生活生存現狀和北川十年來發生的巨大變化。敬請關注。
  • 「512」汶川地震:十年生死兩茫茫
    文/七隻小狼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距離2008年「512」汶川地震,已經過去十年了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69227人遇難、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這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波及到大半個中國及亞洲多個國家和地區,北至遼寧,東至上海,南至香港、越南,西至巴基斯坦均有震感。
  • 紀念「汶川地震」十年 這些感人的電影值得一看
    封面新聞訊 (記者杜恩湖)201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而關於汶川地震的感人電影近期也紛紛公映。在這漫長的三千多個日日夜夜裡,我多少次站在我們初次相約的海邊,抬眼望著汶川方向的星空,又多少次在夢中聽到你近乎絕望的呼救,醒來後淚眼滂沱,不知所措。
  • 5.12汶川大地震十周年,願汶川同胞走出過去,擁抱未來!
    汶川地震十周年2008年5月12日,我們從此記住了四川的這個小城鎮。汶川是所有中國同胞永遠抹不去的傷痛,十年了,回想起那一幕,仿佛是在昨天。十年後,當年的孩子紛紛長大成人,中年人已經慢慢變成了老人,但是在汶川所有人的心中永遠埋藏著十年前悲慘的一幕。那一刻將永遠銘記在中國的歷史上,因為太慘!
  • 以奮鬥姿態揚起時代風帆 | 人民論壇
    26年時間,400多家單位、30餘萬名科研人員參研參建,一路披荊斬棘、不懈奮鬥,推動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區域到全球的跨越。「追求卓越」是新時代北鬥精神的重要內涵,而崇尚奮鬥,正是為了更好實現自主創新、矢志追求卓越。人們仰望星空、關注北鬥,正是因為奮鬥的底色歷久彌新,更是因為夢想和奮鬥始終是人生關鍵詞,崇尚奮鬥是不變的主旋律。
  • 汶川地震十周年:經歷災難的人們負重前行丨毒藥頭條
    比如,汶川大地震之於汶川人民。家破人亡,生死離別只在一瞬間,秋雨含淚自然無法撫慰這些傷痛。它不是一部紀錄片性質的災難電影,只是以方家的故事為切入點,展現地震帶來的傷痛,以及那份溫暖的鼓勵:活下去才是開始……轉眼間,汶川地震已經有十年了
  • 汶川地震逃生學生黃美蘭:每到5·12都想說活著真好
    十年最想說  十年前的經歷一直歷歷在目,永遠都不會忘。我會努力生活得越來越好!珍惜當下,珍惜愛我的和我愛的每個人!  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北川職業中學女學生黃美蘭的媽媽徒步幾十公裡到找到女兒後才知道,黃美蘭和她的同學趙一凡是用床單打成結,從居住的宿舍樓爬下來逃生的。這些床單成了這些女學生的「生命之繩」。
  • 「地評線」紅辣椒網評:以奮鬥的姿態打開2021年的美好篇章
    今年,我們看到每一個人都是這個時代的英雄,用自己奮鬥的雙手創造出了奇蹟,更讓我們感受到「平凡鑄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的深刻含義。這一年,我們克服疫情影響,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果。「十三五」圓滿收官,「十四五」全面擘畫。
  • 英語每日一句:活著就是奮鬥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口語>每日一句英語>正文英語每日一句:活著就是奮鬥 2013-01-28 16:20 來源:恆星英語 作者:
  • 汶川地震十周年:那些活下來的人
    ①在汶川大地震中,因一張騎摩託車背亡妻回家的照片,他被稱為地震中最有情義的丈夫。他叫吳加芳,在汶川大地震中失去了自己的妻子。十年裡吳加芳收到一封又一封的情書,前妻離開過也再過婚,畢竟活著的人生活還是要繼續向前。
  • 流傳十年的汶川地震簡訊:你只有經歷生死,才能體會生活的真相
    但你可能並不記得,明天,是汶川大地震十周年。就在下午,我在網上,又讀到了那條流傳了十年的汶川地震簡訊。地震裡,一位被埋在廢墟下的女孩,給男友發了這條信息。他們約定,如果女孩還能活著回來,就永遠在一起。但是,她沒有回來。此後十年,男友再也沒有開始新的戀情。我曾經以為,這只是網絡上的一段傳說。
  • 十年後再訪汶川地震中被海南救援隊救出的唐雄夫婦
    &nbsp&nbsp&nbsp&nbsp在汶川地震十周年之際,海南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中心派出融媒體採訪小分隊,趕赴「5·12」汶川地震中受災較為嚴重的北川羌族自治縣,回訪部分被海南救援隊救出的倖存者,探尋他們目前的生活現狀和北川十年來發生的巨大變化。
  • 中科院完成汶川地震十年遙感動態監測 —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完成汶川地震十年遙感動態監測全面評估震區生態環境恢復進程   日前,中國科學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發布汶川地震十周年遙感動態監測報告
  • 汶川地震後災害治理的十年演進:四川經驗與中國模式
    在這裡,既要在新北川共同回顧一些難忘的時光,也要共同規劃、共同展望北川、汶川震區乃至中國的防災減災救災未來。汶川震後十年的回望,怎麼樣去構建中國的應急管理體系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作為參與者,我們今天既是回望自身,也是回望來自全世界千千萬萬的人共同參與的一場「戰鬥」。十年前,我們第一時間成立了「汶川地震應對政策專家行動組(WET)」,今天和李京老師一起回到現場,一切恍惚歷歷在目。
  • 汶川地震十周年,回望那些感人瞬間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是全體華人心口上的一道傷疤,十年後的今天回望那一刻的巨大災難。我們更關注於汶川同胞的災後重建,同樣無法忘記的是那生離死別時刻的一幕幕感人瞬間!1、孩子如果你能活著,一定要記住媽媽愛你!透過那一堆廢墟的的間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勢,雙膝跪著,整個上身向前匍匐著,雙手扶著地支撐著身體。
  • 《靈魂的救贖》株洲開機 紀念汶川地震十周年
    為紀念汶川地震十周年,而拍攝的電影《靈魂的救贖》於12月31日在湖南株洲市柏靈美高梅酒店正式開機。電影講述了一個關於汶川地震中失去孩子的家庭如何走出心裡困境的故事。災難過後,再生是另一場要經歷的磨難,如何在絕望中尋找出路、自我救贖是電影《靈魂的救贖》貫穿始終的主題。
  • 【鎮檢轉播】人民日報人民論壇:以奮鬥姿態揚起時代風帆
    26年時間,400多家單位、30餘萬名科研人員參研參建,一路披荊斬棘、不懈奮鬥,推動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區域到全球的跨越。「追求卓越」是新時代北鬥精神的重要內涵,而崇尚奮鬥,正是為了更好實現自主創新、矢志追求卓越。  人們仰望星空、關注北鬥,正是因為奮鬥的底色歷久彌新,更是因為夢想和奮鬥始終是人生關鍵詞,崇尚奮鬥是不變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