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央黨校副教授,中共龍口市委常委、副市長 唐愛軍
十年間,滄海桑田,淬鍊重生,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這一堅強有力領導核心的凝聚力、組織力和戰鬥力,賦予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民族精神新的時代內涵,印證了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休戚與共、吳越同舟的命運共同體這一政治主張的真理性和正確性。
5月12日,汶川地震十周年國際研討會暨第四屆大陸地震國際研討會在四川省成都市開幕,國家主席習近平向會議致信。習近平在信中強調,人類對自然規律的認知沒有止境,防災減災、抗災救災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永恆課題。科學認識致災規律,有效減輕災害風險,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需要國際社會共同努力。中國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堅持以防為主、防災抗災救災相結合,全面提升綜合防災能力,為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提供堅實保障。
防災救災造就堅強核心
習近平在信中指出,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汶川地震災區恢復重建工作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為國際社會開展災後恢復重建提供了有益經驗和啟示。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更是帶領中國人民走出逆境、戰勝困難的中流砥柱。
在汶川地震發生後,黨和國家領導人始終秉承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親自奔赴災區現場,慰問受災居民,發出「哪怕只有1%的希望,也要盡100%的努力」的號召,千方百計、爭分奪秒營救被困群眾,從死神手中搶回了無數生命。
面對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廣的強烈地震,中國共產黨人以臨危不亂的定力、化險為夷的魄力、卓越高效的執政能力有條不紊地推進抗災救災和災後重建的部署落實。
▲ 2008年5月13日,成都軍區空軍駐蓉部隊戰士在暴雨中搶運彭州市受災市民,以人為梯,託舉生命。圖片來源:央視網
一大批黨員幹部身先士卒、視死如歸,為命懸一線的災區群眾開闢出一條生命通道,搭建起遮風擋雨的溫馨小屋,表現出強大的組織力和戰鬥力。
在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下,汶川災後重建與發展振興不斷打開了新局面,使當年的地震災區實現城鄉面貌歷史性改變、民生事業突破性進步、基礎設施根本性提升、產業發展再生性跨越、生態環境實質性改善。
▲ 北川老縣城大地震遺址紀念廣場。圖片來源:中國日報網
正是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人民不僅創造了「大災之後無大疫」的奇蹟,也使地震災區恢復重建工作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為國際社會開展災後恢復重建提供了有益經驗和啟示。
艱難困苦砥礪民族精神
在與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的殊死搏鬥中,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精神始終充盈在全體人民群眾的心中,使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再一次得到錘鍊和升華,形成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抗震救災精神。
正是在這種精神的鼓舞與激勵下,災區人民以頑強拼搏的精神投入到災後重建工作中去,在中華民族奮鬥史上湧現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譜寫了感天動地的壯麗篇章,贏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重與讚揚。
▲ 2018年2月12日,在四川省汶川縣映秀鎮,村民楊雲剛在自己開辦的飯店工作。圖片來源:新華網
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要繼續弘揚抗震精神,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注入強大精神動力。
國際援助凸顯命運共同
國際社會的鼎力相助對中國來講是一份彌足珍貴的記憶和情感。
2008年的汶川地震使中國超過4625萬人受災,直接造成的經濟損失約8451億元。面對如此慘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國際社會紛紛向我國致電,為中國災區送來關愛和希望,並提供了包括資金、人員、物資等方面的人道主義援助,為災區的恢復重建工作提供了巨大的幫助。
▲ 2008年5月16日凌晨,日本政府派遣的專業救援人員抵達成都,隨即前往受災嚴重的青川縣進行協助救援。圖片來源:新華網
國際社會的傾囊相助,讓災區人民深切感受到國際社會與中華民族休戚與共、風雨同舟的人間真情,再一次印證了中國共產黨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正確性。
「落其實思其樹,飲其流懷其源。」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不會忘記昔日的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援助,並在實踐中以自身的實際行動不斷回饋國際社會。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超過30%,並在力所能及範圍內不斷對其他國家提供國際援助。中國政府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為同世界各國共享發展機遇、實現互利共贏提供了有利條件。
▲ 2018年5月1日無人機拍攝的四川省北川新縣城步行街「北川巴拿恰」。圖片來源:新華網
在廢墟上拔地而起的不只是一座座新城,也是四川人民和中國人民新的希望和憧憬。奮鬥,是活著的最好姿態,也是最大鳴謝。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推動災區人民闊步邁向小康社會的康莊大道。
[責任編輯:李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