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紅豆杉起源於早白堊紀 最新研究揭示:紅豆杉是如何擴散到全球的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揭示了紅豆杉屬植物全球地裡分布格局形成的時空過程。紅豆杉屬起源於早白堊紀,歐亞大陸的物種多樣化始於約八百萬年前的中新世晚期,在中新世晚期至上新世早期很短的地史時間窗口內形成現存的多個物種,在橫斷山區(特別是四川盆地西部)和秦嶺山地發生雜交,並形成了3個譜系。
紅豆杉屬有16個物種
紅豆杉,是第四紀冰的孑遺樹種,被稱為「植物大熊貓」,屬於國家一級保護珍稀瀕危植物。這種樹木生長速度緩慢,木質異常堅硬,但紅豆杉最為人熟知的還是「抗癌」這一功效。在過去30年間,由於過度開發利用,歐亞大陸該屬植物的野生資源急劇下降,部分地區的種群甚至已經絕滅。
那麼,紅豆杉屬現存種類有多少呢?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多樣性演化和生態適應團隊的高連明團隊和植物多樣性與基因組學團隊李德銖團隊,近20年來一直致力於紅豆杉屬植物多樣性演化和保護的研究。經過多年研究,科研人員發現,全球紅豆杉屬包括16個物種,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溫帶和亞熱帶,歐洲、喜馬拉雅山脈、中國西南部、美洲落基山脈、墨西哥,南半球在蘇門答臘島有零星分布。中國有密葉紅豆杉、喜馬拉雅紅豆杉、高山紅豆杉、灰巖紅豆杉、南方紅豆杉、紅豆杉、峨眉紅豆杉、秦嶺紅豆杉、東北紅豆杉、臺灣紅豆杉等11種。雲南的紅豆杉資源比較豐富,有6種,分別是喜馬拉雅紅豆杉、高山紅豆杉、灰巖紅豆杉、南方紅豆杉、峨眉紅豆杉、秦嶺紅豆杉,滇西和滇西南分布比較集中。
為演化歷史提供新見解
長期以來,由於紅豆杉屬植物的分類較為困難,物種界限不清,制約了紅豆杉屬物種分化和時空演化歷史的研究,也限制了對該屬植物資源的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
紅豆杉屬植物的分類為什麼會困難呢?高連明團隊的劉傑博士解釋說:「主要是紅豆杉的形態相似,球果、葉片等形態區別不大,對它分類是極其困難的。」
最近,該團隊與來自英國愛丁堡皇家植物園的中國科學院PIFI學者Michael Moller博士等合作,通過對全球紅豆杉屬全部16個已知物種或譜系的全面取樣,基於13個葉綠體和2個核DNA片段的系統發育重建和生物地理分析,釐清了該屬植物的系統發育關係和全球地理分布格局形成的時空過程。
研究發現,紅豆杉屬起源於早白堊紀,但現生類群在晚漸新世至早中新世在北美洲開始分化,之後通過白令陸橋到達亞洲,在中新世晚期又回遷到北美東部,形成洲際間斷分布格局;歐亞大陸的物種多樣化始於約八百萬年前的中新世晚期,在中新世晚期至上新世早期(約680萬年-490萬年)很短的地史時間窗口內形成現存的多個物種,在橫斷山區(特別是四川盆地西部)和秦嶺山地發生雜交,並形成了3個譜系。據此,科研人員推測該屬植物在橫斷山區的演化,與橫斷山的造山運動和亞洲季風氣候的加強密切關聯,可能是地質和氣候的變化造就了新的生態位,為環四川盆地物種雜交及其後代的延續提供了搖籃。該研究為古老而複雜的紅豆杉屬物種演化歷史提供了新的見解,較為全面地解析了全球紅豆杉屬複雜的物種多樣化歷史。
科普
紅豆杉筷子砧板水杯能防癌?
正因為紅豆杉所含的紫杉醇具有抗癌功效,除了亂砍盜伐紅豆杉以提取紫杉醇外,還出現了紅豆杉筷子、紅豆杉水杯、紅豆杉砧板等木材製成品,商家打的噱頭是可以「防癌」。這個噱頭非常有吸引力,引得不少市民掏腰包。那麼,這些紅豆杉筷子、紅豆杉水杯、紅豆杉砧板是否具有防癌功效呢?
雲南省林業科學院研究員張勁峰說:「肯定是沒有的,白整啦!」他解釋說,紫杉醇只在樹根、樹皮、小枝中含有,且含量極低,而樹皮內側的木質部是不含紫杉醇的。另外,紫杉醇不溶於水,泡水喝沒用。「拿紅豆杉做杯子泡水喝,想防癌是非常錯誤的做法。」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趙勤實說,紅豆杉的莖、枝、葉、根中才能提取出紫杉醇,提取量只有萬分之一,並且要通過注射才能起到抗癌作用,直接服食紅豆杉的營養體並沒有明顯的醫療效果。而且,紅豆杉中除了紫杉醇外,還有許多化合物,研究表明有幾種化合物是有毒性的。「建議市民最好不要亂食用,長期食用可能會造成慢性中毒。」(記者 楊質高 實習生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