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政規〔2020〕3號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直屬單位,中、省屬各單位:
現將《伊春市養殖水域灘涂規劃(2018年—2030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實施。
伊 春 市 人 民 政 府
2020年6月3日
伊春市養殖水域灘涂規劃
(2018年—2030年)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節 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注重可持續發展,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漁業產業發展道路。結合我市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需要,在科學評價水域灘涂資源稟賦和環境承載力的基礎上,科學劃定各類養殖功能區,合理布局水產養殖生產,穩定基本養殖水域,保障漁民合法權益,保護水域生態環境,確保有效供給安全、環境生態安全和產品質量安全,實現提質增效、減量增收、綠色發展、富裕漁民的發展總目標。
第二節 編制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汙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實施細則》《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黑龍江省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水域灘涂養殖發證登記辦法》《水產苗種管理辦法》《水產養殖質量安全管理規定》等法律法規。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發〔2015〕12號)、《國務院關於印發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的通知》(國發〔2015〕17號)、《農業部關於加快推進漁業轉方式調結構的指導意見》(農漁發〔2016〕1號)、《農業部關於印發〈養殖水域灘涂規劃編制工作規範〉和〈養殖水域灘涂規劃編制大綱〉的通知》(農漁發〔2016〕39號)等文件。
第三節 目標任務一、規劃期限自2018年至2030年。二、規劃目標以健康生態、無公害養殖為主要目標,以提高水產品質量安全和效益、促進水產業經濟總量快速增長為中心,加強完善基礎設施和保障體系建設,不斷優化產業結構,通過科學、合理規划水產養殖布局,不斷推進產業化經營,促進漁業經濟發展和漁民增收。三、重點任務
(一)加快發展特色漁業,推動漁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二)實施科教興漁戰略,提高科學養殖技術水平;
(三)強化管理,提升養殖產品質量安全;
(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夯實發展基礎;
(五)優化養殖產品品種,促進增收增效;
(六)實施養殖水域容量控制,確保漁業資源可持續發展。
第四節 基本原則一、堅持尊重歷史,照顧現實的原則
在制定水域灘涂規劃時,將全市行政區內的所有水域全部納入規劃範圍,涵蓋江、河、湖、泡、池塘、水庫、保護區等水域。尊重歷史延續,對歷史存在的承包水面、池塘,在不違背規劃原則的前提下加以保留延續。取締和調整幹擾、影響自然保護區、種質資源保護區、飲用水源地管理的生產作業水域。
二、堅持生態優先、底線約束的原則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科學開展水域灘涂利用評價,保護水域灘涂生態環境,明確區域經濟發展方向,合理安排產業發展空間。將飲用水水源地、自然保護區、種質資源保護區等重要生態保護或公共安全「紅線」和「黃線」區域作為禁止或限制養殖區,設定發展底線。
三、堅持合理布局、轉調結合的原則根據水域灘涂資源分布狀況,按照環境容量和養殖容量相符的原則要求,將水產資源豐富的水域灘涂確定為養殖發展重要水域。同時,加強其他水域生態保護性開發利用和管控,使有限的水域灘涂資源更好地為全市經濟發展服務。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轉型,均衡合理布局養殖產業,預儲部分水域資源,為「由捕轉養」人員安置做準備。
第五節 規劃範圍我市管轄水域灘涂內,已經進行水產養殖開發利用和目前尚未開發但適於水產養殖開發利用的(全民、集體)水域和灘涂。
第二章 養殖水域灘涂利用評價 第六節 水域灘涂承載力分析一、水域灘涂資源狀況(一)地理位置伊春市位於黑龍江省東北部,地處東經127°37′—130°46′,北緯46°28′—49°26′。東與蘿北縣、鶴崗市、湯原縣相鄰,南與依蘭縣、通河縣接壤,西接慶安縣、綏稜縣,北通遜克縣。北部嘉蔭縣與俄羅斯隔江相望,界江長249.5公裡。
(二)地質地貌伊春市小興安嶺縱貫全境,整個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貌特徵為「八山半水半草一分田。」全市行政區劃面積32759平方公裡。
(三)類型範圍及面積數量伊春市水域的主要類型是河流、水庫、池塘、湖泊、泡沼。伊春市水域面積519669.42畝,佔總面積的1.06%。境內江河溪流縱橫交錯,湖庫泡塘星羅棋布,分屬黑龍江、松花江兩大水系。全市共有江河702條,面積404279.18畝,其中湯旺河是最大河流,屬松花江左岸第三大支流,在本市流長443公裡,其大小支流611條,呈樹葉狀分布,北部有黑龍江幹流嘉蔭段及其支流嘉蔭河、烏雲河等,南部有松花江支流呼蘭河、巴蘭河等。湖泡37809.21畝,水庫塘壩31666.78畝,池塘45914.25畝。
總水域面積中,可養魚水面面積89730.68畝,佔總水域面積的17.27%,其中池塘42012.87畝、湖泊16259.93畝、水庫14062.17畝、河溝4404.95 畝、泡沼12990.76畝。
二、自然氣候條件(一)水文
市境內水質屬低礦化淡水。地表水系發育以湯旺河水係為主,地下水豐富,水位埋深5—40米,徑流量每秒每平方公裡1—6升,水的理化成分構成良好。全市水溫偏低較為突出,歷年11月下旬至翌年4月初是「封冰期」,冰層50—150釐米不等,此時大多數魚類進入休眠狀態,同時,受氣溫影響,水溫季節變化十分明顯,冬夏溫差大,每年4月中旬至11月上旬的「明水期」是水生生物生長期,特別是7—8月份是溫水性魚類生長的黃金時期,因土壤、底質、植被覆蓋的不同,加之水中懸浮物、浮遊生物密度的變化,不同水域在不同季節,透明度有一定差異。
(二)水質
伊春市普遍為軟水,溶解氧多在每升5—11.5毫克,PH值在6.5—7.8之間,總硬度0.5—15.5德國度,總鹼度每升0.20—5.63毫克當量。按阿列金的天然水分類法,湯旺河水系屬於重碳酸鹽鈉組第一型(CINa)的水域,呼蘭河水系及湖泊水庫屬於重碳酸鈣組第一型(CICa)的水域,黑龍江水系屬於重碳酸鈣組第二型(CICa)的水域,符合漁業用水標準,均屬富營養型。
(三)氣候
伊春市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從北到南全年平均氣溫1.0—2.2℃,日照時數2295—2677小時,大於等於10℃積溫2108—2350℃,無霜期89—126天,降水量500—652毫米,夏季降水佔全年的62—67%,氣壓986.2—1003毫巴,風速1.7—3.0米/秒,相對溫度68—72%。
三、水生生物資源狀況伊春市的生物資源極其豐富。由以下三部分組成:
浮遊生物。各類型水域中有浮遊植物8門166屬,浮遊動物296種屬。
底棲動物。共有3門30科49種。
水生維管束植物。共有28科51種屬。
魚類資源。據初步調查,全市有魚類19科82種,其中大中型經濟魚類40多種,有「三花五羅」、「四大家魚」和名貴特產鱘鰉魚、大馬哈魚、細鱗魚、白魚、狗魚、鯰魚等。魚類資源變化趨勢是大中型經濟魚類逐年減少、個體變小,小型經濟魚類數量相對穩定。此外,人工移殖馴化的非土著魚類有虹鱒魚、金鱒、河蟹、七彩鮭、柳根、黑龍江鮰魚、懷頭、團頭魴、建鯉、松浦鏡鯉、方正銀鯽、黃金鯽等。
四、水域環境狀況伊春市境內PH6.5—7.8,本區域溶解氧含量較高,均值在7.7~10.8mg/L,亞硝酸鹽0.000~0.01mg/L,氨氮0.03~0.05mg/L,硝酸鹽0.08~0.15mg/L,總氮0.2~0.5mg/L,在無機態氮組成中,亞硝酸鹽和氨氮含量較低,硝酸鹽是無機氮存在的主要組成特徵。屬於重碳酸鹽水,總硬度不大,主要離子含量適度,水產養殖環境狀況較好,主要養殖區域都遠離工礦企業,水質均符合養殖水質標準,適於各種魚類的產卵、索餌、生長。
五、水域灘涂承載力評價全市水域灘涂資源豐富,全市總水域面積484500畝(不含兩個農場35100畝),宜魚可利用面積有85800畝(不含兩個農場3937.54畝)。從水域環境狀態、水文氣候條件、水生生物資源條件、水域灘涂承載力以及今後漁業發展潛力等因素來看,我市適合走綠色高效、安全規範、融合開放、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漁業發展之路。在具體的養殖模式上適合採用減少人為幹預、魚類自然生長、去除汙染因素、實行生態綠色養殖的方式。
第七節 水產養殖產業發展分析一、水產養殖發展現狀2018年,全市養魚水面面積36656畝,水產品養殖產量4126噸,各類養殖水面平均畝產112.5公斤。
(一)現有養殖區域
伊春市所轄一市、五縣、四區、兩個農場均有漁業養殖。鐵力市養殖面積11475畝、嘉蔭縣養殖面積15000畝、市區養殖面積10181畝,鐵力市、嘉蔭縣養殖技術比較成熟,水面利用率高,養殖規模較大,其他地區在養殖技術和養殖規模上都相對薄弱。
(二)養殖方式和養殖品種
目前我市水產養殖包括池塘、湖泊、水庫、河溝。池塘養殖以精養為主,養殖品種為鯉魚、草魚、鯽魚、鱅魚、鰱魚、鯿魚等常規品種為主,名特優養殖有柳根魚、鱘魚、鱖魚、臺鰍、泥鰍、河蟹等。湖泊養殖以粗放型、半精養為主,養殖品種以鱅魚、白鰱、鯽魚、鯉魚、草魚為主,其他小型自然經濟魚類如柳根魚(拉氏鱥、湖鱥)、老頭魚(葛氏盧塘鱧)為輔等。水庫實行「人放天養」模式,不投放餌料,通過鰱鱅攝食浮遊生物,達到優化水體的目的,養殖品種為鱅魚、鰱魚、草魚等。近年來,隨著養魚高產技術不斷發展普及,出現了成魚池套養魚種、魚種池套養成魚、網箱養魚、生態養殖、休閒漁業等養殖模式,打破傳統養殖方式,拓展了養殖新領域,延伸了產業鏈,進一步拓寬了水產業發展空間。
(三)養殖產量、產值效益
截至2018年末,我市漁業養殖產量4126噸(其中鐵力市1671噸、嘉蔭縣620噸、市區1835噸)。產值6198萬元(其中鐵力市1895萬元、嘉蔭縣1640萬元、市區2663萬元)。
(四)水域灘涂開發利用比例
我市宜魚可開發利用面積有89700畝,截至2018年末,漁業已開發利用面積37000畝,佔漁業可開發利用面積的41.5%。
二、區域經濟發展方向(一)區位條件
我市有著豐富的水域資源,為發展漁業生產奠定了水域資源基礎。有著廣闊的農業耕地和雄厚的糧食生產,為漁業生產奠定了飼料生產基礎。環境良好,汙染程度較低,為創造綠色有機漁業品牌奠定基礎。日照時數長,晝夜溫差較大,為溫水性、冷水性魚類生產奠定了氣候基礎。
(二)經濟總量
2018年全市經濟總量為274.15億元。農業經濟總量為96.3億元。漁業經濟總量為0.62億元,佔全市經濟總量0.23%,佔農業經濟總量0.64%。
(三)產業結構
我市現有的漁業產業結構屬於家庭式、分散型小型生產結構。經營主體弱小,自主資金少,抗擊風險能力薄弱。
(四)調整方向
為壯大漁業生產個體,規避生產、市場及自然災害所帶來的風險,可引導生產者組成更大的生產組織。漁業產業結構調整方向,主要是向公司、合作社化運營方式發展,在資金、生產、對外宣傳、銷售等環節,協同發展。
三、水產養殖前景預測(一)水產養殖業的發展潛力
我市水域資源較豐富,全市總水面面積519700畝,宜魚水面89730畝,目前已開發利用了37000畝,尚有58.8%待開發。我市水域資源開發利用的晚,開發利用程度低,現有的漁業生產技術和基礎設施也相對落後,漁業生產力的轉化率也較低,單產低效益差,山區的冷水資源目前開發利用少,這是我市漁業發展的劣勢,但也是發展機遇和潛力,因此開發利用水面資源,提高漁業生產力是我們當前的主要任務。發展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質量安全型、優質高效型養殖業迫在眉睫。
(二)市場發展潛力
我市漁業養殖戶生產的水產品都是自產自銷,大宗水產品價格處於長期滯漲的低水平,相比肉、奶等農副產品,淡水養殖產品價格更是明顯偏低。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結構改變,名特優水產品倍受青睞,突顯水產品市場供需矛盾,總體是低端產品供大於求,中端產品供應不平穩,高端產品市場開發欠佳。需求結構趨於優質化、安全化,漁業轉方式、調結構的要求日益迫切。另外水產品深加工是我市水產業的短板,我市小型魚類資源極為豐富,因此採用高新技術,對水產品進行綜合深度開發,生產新型的水產加工品、方便食品和保健食品等已成為當今水產食品的發展趨勢,應進一步整合資源,打造龍頭企業、拳頭產品,形成品牌效應。
(三)漁業發展趨勢
從漁業的發展趨勢來看:一是產品供給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更加關注產品質量安全,漁業標準化、信息化、精準化、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市場準入機制與可追溯體系更加完善;二是生產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更加注重養殖環境的保護,以氮磷等環境因子為基本評價指標的養殖容量評估體系日益完善,監管措施穩步強化;三是市場需求由大眾化向差異化轉變,更加關注產品的個性化需求,隨著消費者經濟實力的增強,名優特色高質產品,方便快捷即食型、半成品小包裝類產品市場需求更加強勁;四是經營業態由生產-消費型生產-體驗-消費型轉變,更加關注產品的文化需求,藉助「網際網路+」整合線上線下資源,促使漁業新業態不斷湧現。
第八節 養殖水域灘涂開發總體思路緊緊圍繞漁業增效、漁民增收和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加快漁業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拓展漁業發展空間和漁民增收渠道,加快轉變漁業增長方式,提高水產品質量和市場竟爭力。強化漁政管理和漁業資源保護,促進漁業經濟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按照「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發展思路和本著「大穩定、小調整」原則,根據水體功能和養殖功能進行科學規劃,努力做到資源合理配置,充分挖掘現有資源的內在潛力,遵循一次規劃、分布到位的原則,將適於養殖的水域灘涂確定為養殖使用功能區。根據資源分布的狀況將水產資源豐富的水域確定為養殖發展重點區域,養殖生產符合環境容量和養殖容量的要求,使養殖水域發揮最佳效益,優勢彰顯。結合規劃區域的自然、經濟、社會、技術等外部條件,因地制宜地進行養殖布局,體現區域特點,為建設幸福美麗的新伊春做出更大貢獻。
第三章 養殖水域灘涂功能規劃
第九節 功能規劃概述由於我市區域內水域受氣候和自然環境的影響,表現出明顯的地域差異性,在水域資源勘察的基礎上,總體按照功能區進行劃分為三個部分:禁止養殖區、限制養殖區、養殖區。
第十節 禁止養殖區管理措施:嚴格按照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和《中華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規定,在禁養區水域範圍內,禁止從事網箱、圍網、欄網養殖以及其他可能汙染飲用水水體的水產養殖活動。
伊春市禁止養殖自然保護區一覽表
地區
名稱
位置(經緯度)
面積(畝)
合計
5548002.22
嘉蔭縣
嘉蔭段黑斑狗魚雅羅魚國家級水產
種質資源保護區核心區
48°24'58.654"
130°44'23.913"
8339.99
嘉蔭縣
黑龍江茅蘭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49°1'26.414"
129°45'58.206"
563913.57
嘉蔭縣
黑龍江嘉蔭恐龍化石省級自然保護區
48°50'49.910"
130°13'14.144"
52177.54
嘉蔭縣
黑龍江平陽河省級自然保護區
49°19'0.774"
129°26'6.192"
576178.33
嘉蔭縣
黑龍江新青白頭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48°30'1.181"
130°10'7.365"
1019676.44
嘉蔭縣
伊春茅蘭河口國家溼地公園
49°7'42.413"
129°49'6.156"
18334.74
大箐山縣
黑龍江朗鄉自然保護區
46°41'17.369"
129°6'12.326"
472704.52
大箐山縣
黑龍江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47°11'27.230"
128°52'55.874"
180848.43
大箐山縣
秋沙鴨自然保護區
47°7'11.712"
128°51'15.791"
52532.90
烏翠區
黑龍江烏馬河紫貂省級自然保護區
47°22'52.653"
128°42'32.751"
355625.20
烏翠區
翠戀溼地自然保護區
47°44'10.071"
128°39'18.780"
14535.87
烏翠區
黑龍江伊春河源頭省級自然保護區
47°47'2.489"
128°26'59.042"
1118246.31
友好區
黑龍江友好自然保護區
48°19'10.343"
128°29'22.817"
137823.70
友好區
黑龍江大沾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48°12'56.009"
128°21'59.627"
242515.57
豐林縣
豐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48°7'7.018"
129°6'26.341"
276585.64
湯旺縣
烏伊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48°38'58.782"
129°18'7.070"
457963.47
第十一節 限制養殖區
管理措施:在限制養殖區內進行水產養殖,必須經過環境評估、生產實時監測、相關資質審批後,才能進行生產作業。從事養殖活動時,應當保護水域生態環境,科學確定養殖密度,合理投餌和使用藥物,採取合理措施,防止汙染水體。確保養殖水域排放的水體達到國家依照《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中規定Ⅲ類標準。
伊春市限養區一覽表
縣(市)區
面 積(畝)
合計
20047.77
大箐山縣半圓河朗鄉水電站
2588
南岔縣碧源湖水庫
1610.20
金林區龍泉湖水庫
1703.44
烏翠區西山水庫
10738.94
友好區雙子河鐵路橋西300米處為中心半徑300米圓形範圍
423.69
嘉蔭縣1號、2號、7號井為圓心
2983.50
第十二節 養殖區將禁止養殖區、限制養殖區以外的池塘、湖泊、水庫及其他從事水產養殖的區域劃定為養殖區。
管理措施:鼓勵開展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和連片池塘尾水集中處理等健康養殖方式,嚴格限控冰鮮和鮮活野雜魚等直接投喂,禁止在湖泊、水庫等大中養殖水域使用化肥、有機肥等進行「肥水」養殖。大力發展湖泊、水庫等大水面「放牧式」生態增殖。
伊春市養殖區面積一覽表
縣(市)區
養殖區面積(畝)
佔總水面比例%
合計
河流
湖泊
水庫
泡沼
池塘
合計
89730.68
4404.95
16259.93
14062.17
12990.76
42012.87
17.27
鐵力市
24961.26
613.33
2724.71
5980.41
200.12
15442.69
4.8
嘉蔭縣
25783.48
1822.08
9474.18
4638.21
7076.54
2772.47
4.97
大箐山縣
1611.23
60.52
0
570.06
0
980.65
0.31
南岔縣
3650.11
193.97
872.22
123.27
6.55
2454.1
0.7
豐林縣
5449.9
309.84
608.43
351.99
1152.49
3027.15
1.05
湯旺縣
2299.57
250.89
0
1233.03
144.46
671.19
0.44
伊美區
3882.41
269.96
193.79
0
134.74
3283.92
0.75
烏翠區
7844.73
302.66
742.97
632.29
1097.65
5069.16
1.51
友好區
7639.2
354.83
1042.18
227.42
743.02
5271.75
1.47
金林區
2671.25
110.49
353.54
302.05
0
1905.17
0.52
農場合計
3937.54
116.38
247.91
3.44
2435.19
1134.62
0.76
鐵力農場
1134.27
34.41
0
3.44
0
1096.42
0.22
嘉蔭農場
2803.27
81.97
247.91
0
2435.19
38.2
0.54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十三節 加強組織領導
養殖水域灘涂規劃是綜合系統工程,各地要加強組織領導,做好普法工作,建立政府統一協調機制,明確漁業主管部門職責,加強對規劃區的行政管理。
第十四節 強化監督檢查一、加強養殖水域用途管制,全面落實養殖證制度
各地要嚴格按照禁養區、限養區和養殖區規定加強漁業養殖水域灘涂用途管理,在規劃範圍內,不得新建及改擴建養殖項目,其他生態保護或工程建設項目等佔用規劃內養殖水域灘涂的,須徵求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意見,按照有關要求對規划進行修訂後實施。要加強漁政執法,嚴厲查處無證養殖,對非法侵佔養殖水域灘涂行為嚴肅處理,規範養殖水域灘涂開發利用秩序,落實養殖證制度,進一步完善漁業管理制度,科學利用水域從事水產養殖生產,切實維護養殖生產者的合法權益。
二、 實施養殖水域容量控制,加快養殖結構調整按照規劃和市場要求,實行合理布局,加快養殖品種結構調整,逐步實現特色化、區域化、產業化格局。科學合理控制放養密度、科學投餌、正確施藥。實現漁業生產與生態保護相互統一,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
三、加大水產品生產監管力度,確保水產品質量安全加強水產養殖生產監督管理。重點監督檢查水產養殖的用水、飼料投餵、漁用藥物的使用和漁業生產「三項」記錄等,嚴查飼料、魚藥、魚肥假冒偽劣產品和違禁魚藥的使用,確保水產品的質量安全和水產品追溯制度的實施,。
第十五節 完善生態保護根據生態環境容量、養殖容量,調整密度和布局,推廣健康生態養殖技術,鼓勵多種類混養,發揮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提高餌料的利用率,有效地減少和避免病害的發生,降低水產養殖行為對水域環境的影響。保持養殖水域生態平衡,切實提升養殖產品的品質和質量,提升市場競爭力和經濟效益。加強漁業水域的監測和管理及漁業特殊功能區的建設,有效保護重點漁業水域。健全養殖日誌制度、產品可追溯制度和養殖業主質量保證承諾制度。加強水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建設,加大漁業水域汙染處理力度,打擊違法排汙行為。嚴歷打擊「電、毒、炸」魚等非法作業行為。
第十六節 其他保障措施一、政策扶持
按照國家對漁業發展的優惠政策,調整養殖結構,開拓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大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協調各金融部門開展漁業信貸支持,農村小額信貸資金要向漁業傾斜,使漁民得到惠農政策扶持。通過招商引資等手段,廣泛籌措建設資金,加大漁業投入。
二、完善服務
引導養殖戶轉變觀念,強化質量意識,推廣使用高效、安全、環保型飼料和規範無公害標準化操作,全面提高漁業生產的標準化水平和科技含量,不斷降低生產成本,提高養殖效益,增強水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積極開展漁業互助保險制度,提振對漁業投資的信心。加強老舊池塘的改造力度,爭取納入省級漁業統籌資金建設項目。
第五章 附 則
第十七節 關於規劃的效力
養殖水域灘涂規劃一經批准,具有法律效力,必須嚴格執行,違反養殖水域規劃的行為一經查出,將依規嚴肅處理。
第十八節 關於規劃圖件規劃圖為規劃文本附件,具有與文本同等的法律效力。
政策解讀:/xxgk/zcxd/sjzcjd/2020/06/124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