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山東省科技廳網站發布2020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獎建議授獎項目(人選)公示。
2020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獎
建議授獎項目(人選)公示2020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獎評審委員會評審工作已經結束。根據《山東省科學技術獎勵辦法》及其實施細則的規定,現將通過的2項科學技術最高獎、39項自然科學獎、15項技術發明獎、213項科學技術進步獎、2項國際科技合作獎在科技廳網站進行公示。軍民融合與公共安全類項目不予公示。
自公布之日起10日內,任何單位或者個人對公布項目和項目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單位有異議的,可以以書面方式向我辦提出,並提供必要的證明材料。為便於核實查證,確保客觀公正處理異議,提出異議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表明真實身份,並提供有效聯繫方式。個人提出異議的,須寫明本人真實姓名、工作單位、聯繫電話和詳細地址,並親筆籤名;以單位名義提出異議的,須寫明單位名稱、聯繫人、聯繫電話和詳細地址,由單位法定代表人籤字並加蓋本單位公章。我辦按有關規定對異議提出者的相關信息予以保護。提出異議的單位或個人有義務配合我辦對異議情況進行調查核實,必要時提出異議方須參加我辦組織的專家論證、資料調查、現場調研等活動。
聯繫方式:濟南市歷下區舜華路607號科技大廈1212房間,郵政編碼250101,聯繫電話:(0531)66777212,66777227。
附件:
2020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獎建議授獎項目(人選)目錄
山東省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辦公室
2020年9月21日
山東省科學技術獎
建議授獎項目(人選)目錄(2020年度)
山東省科學技術最高獎(2人)
李華軍,男,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副校長,山東省海洋工程重點實驗室主任,國際涉海大學聯盟秘書長,教育部海洋工程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海岸和近海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山東省人民政府決策諮詢特聘專家。
長期從事海洋工程領域的科研與教學工作,解決了海洋工程設計理論、安全施工與運維中的系列技術難題,發展了海洋工程安全與防災技術體系:突破了海洋平臺安全運維的技術瓶頸,創新了海洋平臺結構整體動力檢測與振動控制技術,保障了海上工程設施的安全經濟運行;建立了海洋工程防災設防標準推算方法,發展了浮式平臺防風系泊、大型平臺整體安裝的設計方法與關鍵技術,顯著降低了海上工程的風險;研發了新型海岸結構物及分析、設計和防護技術,達到了兼顧安全、環保、經濟的工程效果;開展了「海上絲綢之路」沿線交通設施建設戰略諮詢和技術攻關,創建了新型構築物設計、施工與安全保障關鍵技術體系。
相關成果應用於100餘項海上工程的安全建設與運行,產生了重大的社會經濟效益。主持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海洋工程領域的首個重大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均排名1)、省部級科技獎勵一等獎6項(均排名1)、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創新獎、光華工程科技獎青年獎。授權發明專利30餘項,成果納入5部國家行業規範標準。
譚旭光,山東重工集團董事長,濰柴動力科學技術研究總院院長,內燃機可靠性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兼任中國內燃機學會副理事長等職務,十屆、十一屆、十二屆、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長期從事重型高速柴油機及動力總成關鍵技術研究和產業化工作。創建了全球首個獨立的重型商用車動力總成研發製造基地,攻克了重型商用車動力總成關鍵核心技術,形成了我國重型商用車在全球的競爭優勢;主持開發出我國首款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重型高速柴油機,主持攻克了電控、可靠性等核心技術,引領我國柴油機行業自主創新邁向高端;突破全系列、全領域動力系統核心技術難題,補齊了高端液壓、大型農業裝備CVT、高端船舶艦艇等行業的關鍵技術短板。帶領濰柴從瀕臨破產、年收入不足6億元的地方國企,成長為全球9萬人,年收入超過2600億元、利潤突破140億元的跨國集團,20年複合增長率34%、45%,為我國裝備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和國防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榮獲全國勞動模範、齊魯傑出人才獎、齊魯時代楷模、新中國成立70周年「最美奮鬥者」、全國創新爭先獎、光華工程科技獎等榮譽,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10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省部級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均排名第一)。
山東省自然科學獎
一等獎(2項)
1.複雜三維形狀的高效生成、分析與製造
完成人:陳寶權(山東大學)
屠長河(山東大學)
呂琳(山東大學)
汪雲海(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趙海森(山東大學)
2.植物幹細胞重塑和維持的調控機理
完成人:張憲省(山東農業大學)
丁兆軍(山東大學)
程志娟(山東農業大學)
蘇英華(山東農業大學)
桑亞林(山東農業大學)
>>>點擊可查看全部名單:http://kjt.shandong.gov.cn/art/2020/9/21/art_13360_9808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