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麗平
1月5日,山東省人民政府網站發布《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2020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根據《山東省科學技術獎勵辦法》規定,經省科學技術獎勵評審委員會評審、省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審定和省科技廳審核,省政府批准,授予中國海洋大學李華軍省科學技術最高獎。
在2019年12月22日召開的青島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副校長李華軍也獲得青島市科學技術最高獎。
李華軍
21世紀,人類已經進入全面開發利用海洋的新時代,在這一開發海洋空間、獲取海洋資源的潮流中,人們修建了大量海堤、碼頭、採油平臺等海洋結構物,這些結構物不僅所處的海底地形與地質條件複雜多變,而且還時常受到波浪、狂風的拍打、衝刷,在茫茫大海中,結構物一旦失穩破壞,就會造成巨大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和環境破壞。
面對這些問題,如何消除隱患使海中結構物巍然立於海面,如何為人類海洋資源開發利用和海洋權益維護提供堅強的安全保障,為了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三十餘年來,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教授李華軍在海洋工程領域劈波斬浪,攻關了一項項技術難題,為中國海洋事業的高質量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15年,三獲國家獎,依然奮勇向前
攻堅克難,用實力讓別人認可
李華軍三十餘年來一直躬身海洋科研,取得突出成績,分別於2019年、2010年、2004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以及何梁何利科技創新獎、光華工程科技獎、省部級科技獎勵一等獎等。15年,三獲國家獎,其在海洋工程領域的貢獻不言而喻。
回顧過往的科研之路,李華軍一直踐行著他秉承的「科學家精神」,腳踏實地、攻堅克難,即使在不被認可的情況下。
在眾多科研攻關項目中,讓李華軍印象深刻的是第一次讓他在海洋工程領域嶄露頭角的那個項目。
位於渤海南部的埕島油田是中國淺海區域投入開發的第一個年產量超過200萬噸的大油田。
1999年10月,李華軍在南京開會與同行交流時,意外得知埕島油田中心二號平臺存在過度振動現象,但卻遲遲找不到原因,以致在平臺上工作生活的人員每天提心弔膽、人心惶惶,這一問題被列為「中石化十大安全隱患」之一。回校後,李華軍馬上與埕島油田取得了聯繫,希望承擔該平臺的診斷和治理工作。
李華軍在海洋石油平臺開展工作
一開始埕島油田的工作人員對李華軍半信半疑,因為對方以前委託專業公司治理過,但沒找到原因。幾經周折,李華軍要來了當時的檢測報告,經過研究分析,他們認為前期檢測時傳感器布設的點數過少,不能涵蓋和反映整個平臺的振動狀況,而這個結果與埕島油田原來的斷定完全不同。
最終,經過多番周折,李華軍說服了埕島油田的負責人,允許他們登臺檢測。為了獲得真實的數據,李華軍特地選在風大浪高的冬天進行檢測,就這樣,李華軍和團隊成員頂著寒風、迎著波浪在平臺上架設備、布儀器。
一開始,李華軍團隊並沒有得到認可。睡覺、研討、制定方案都是在工人臨時騰出的儲藏室裡,每次檢測都要在上面待十幾天,天氣的嚴寒和食宿條件差不算啥,最大的壓力是平臺上的人不相信李華軍團隊能解決問題。
測得數據後,李華軍和團隊成員加班加點地展開分析、研究,構建模型試驗,最終找到了平臺過度振動的原因,並給出了科學的治理方案。一年後,李華軍重返埕島油田,受到了熱情接待,工人們說,平臺不再振動,可以安心工作了;管理方說,原本打算拆除的平臺保住了,避免了數億元的損失。
經此一役,李華軍和團隊在海洋工程領域的能力得到廣泛認可,其科研成果也不斷湧現。
在此基礎上,歷經10餘年的攻關,李華軍團隊研發形成了新型海洋工程結構設計、安裝、檢測及修復加固成套技術,大幅提升了海洋資源開發的技術水平。相關成果被納入3項國家標準及行業規範,並於2004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李華軍領銜完成的「近淺海新型構築物設計、施工與安全保障關鍵技術」獲得201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截至目前,該技術體系成功應用於港口、碼頭、島礁、近淺海路島等30餘項國內外重要工程項目,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並形成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30餘年來,解決上百個技術共性問題
除了在海洋工程技術安全方面成就突出,李華軍在海工裝備新型結構的設計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貢獻,並取得多項技術專利。
李華軍介紹,海工裝備的尺度都非常龐大,與陸地上的裝備大小不是同一個量級,他打了個比方,一個勘探鑽井平臺可以覆蓋北京六環,而為了固定這個平臺需要許多個錨,一個錨就重達幾百噸。
而海洋環境相當惡劣,海洋裝備每時每刻都要經受海浪的拍打和海水的腐蝕。在設計方面既要考慮安全性,又要考慮其經濟性,不能為安全性,無節制投入,造成浪費,所以要找好平衡。
經過多年努力,李華軍團隊在海工裝備領域,從設計、安裝到維護創造出了全流程的技術保障和服務,在共性技術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三十餘年來,已經為全國上百個工程解決關鍵技術共性問題。
技術走出國門,應用於海上絲綢之路建設
隨著經略海洋的不斷深入,「一帶一路」、「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不斷展開,面對重大機遇,李華軍帶領團隊融入國家戰略,以「近淺海新型構築物設計、施工與安全保障關鍵技術」研究應用為抓手,融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為沿線地區或國家的海洋工程建設出謀劃策,提供戰略諮詢。
目前李華軍研發的技術已經應用於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巴基斯坦、以色列等多個項目建設中。
近淺海,是人類接觸海洋、認識海洋的發端點,也是對海洋進行開發利用的先行區。近年來,伴隨著海洋開發與治理進程的加快,近淺海已不能滿足海洋強國建設的需求。海洋工程的未來一定是「深遠海」。
2014年李華軍領銜申報了「大型深海結構水動力學理論與流固耦合分析方法」項目,並獲批立項,這成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在海洋工程領域資助的首個重大基金項目。此舉,在加速海洋工程高新技術轉化進程的同時,也描繪了行業未來發展的藍圖。
目前我們國家在灘淺海工程領域的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但在深遠海領域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需要科技工作者繼續不斷努力。
作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也作為海大海洋工程領域的學科帶頭人,李華軍現在的工作要經常參與國家、省、市舉辦的高端會議,為國家海洋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2017年,李華軍(左三)在馬來西亞馬六甲皇京港施工現場考察
為海洋工程領域培育科研與技術骨幹
除了科研取得巨大成就,在教育方面,李華軍也培養了一批讓他自豪的好學生。
截至目前,李華軍培養的研究生和博士後中,13人成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人成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人成為山東省「泰山學者」特聘教授……都是海洋工程領域的科研與技術骨幹。
日前,李華軍牽頭申報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多場多體多尺度耦合及其對海工裝備性能與安全的影響機制」正式獲批實施,這是我國海洋工程領域首個,也是山東省唯一一個基礎科學中心。
據了解,該中心的申請難度很高,競爭也相當激烈,中國海洋大學聯合了上海交大、哈爾濱工程大學共同完成,這是近期李華軍團隊工作中取得的一次突破。
對於李華軍來說,未來之路還很遠,海洋工程領域是一片廣闊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