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副神奇的手套
可通過智慧型手機將手語實時轉換為語音
重量只有半個雞蛋重,成本只需50美元
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團隊研發了一款可「解讀」美國手語的手套。這雙手套可追蹤並解讀手語使用者比劃的內容,並快速在手機端輸出手語內容。該研究發表在《自然 · 電子學》(Nature Electronics)上。
這副手套的關鍵點是將細長的、可伸縮的傳感器嵌入到手套的5個手指中,這些傳感器可以獲取對應每個字母、單詞、數字或短語的手勢。
然後,該裝置將手指的運動轉化為電信號,並發送到使用者戴在手腕上的硬幣大小的電路板上。該裝置將這些信號無線傳輸到智慧型手機,智慧型手機以大約每秒一個單詞的速度將其翻譯成口語。
手語不僅包括手指運動,還有面部表情。由於目前市面上已有的商業化設備不夠柔性,無法做到識別。為了捕捉手語者的面部表情,研究人員在受試者的面部(眉毛和嘴巴之間)粘上傳感器。同時,採用了機器學習機制來訓練設備,目前已經達到了識別美國手語(ASL)系統中的660個符號,識別率高達98.63%,識別時間短於1秒的階段性成果。
在測試這個裝置時,研究人員與四個使用美國手語的聾啞人合作。佩戴者將每個手勢重複15次,配合著一種定製的機器學習算法將這些手勢轉換成它們所代表的字母、數字和單詞。
研究人員透露,其實這個翻譯有兩個層次的標準:其一是普適性的,翻譯對應標準化的手語。其二是個性化的,這是因為在使用這個系統的時候,每個人手語動作各有特色,比如手指的彎曲程度和速度不一樣,這就要讓系統在每個手語使用者身上進行學習,以提高翻譯準確性。
據了解,已有的商用手語翻譯設備往往太重、太笨拙,穿戴不方便,而這套新系統就顯得尤為便攜。這款設備總重量低於25.8克,很容易集成到衣物中,且其實驗室規模下的成本不過50美元。相比之下,已經商用的翻譯系統售價高達數千美元到數萬美元。
此外,該設備裝載了摩擦起電的納米發電機,可以將身體的動能轉換為電能,所以無需電池。
這個課題有來自中國項目的支持,也有重慶大學光電工程學院楊進教授的參與。不過該項目目前選擇的研究對象僅限於美國手語體系,尚未開發中文語境的系統。
當然,語音外放也是該系統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它目前是通過手機終端來外放,如能將外放部件集成到可穿戴設備中,則會讓使用者有更好的體驗。
據估測,該產品的成本在批量生產下還可大幅降低。不過,研究團隊表示產品離量產還差3-5年,他們會繼續擴大手套可解讀的手語類型,服務英語以外的手語。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薩繆利工程學院生物工程助理陳俊教授說:「我們的希望是,這為使用手語的人打開了一條簡單的途徑,讓他們可以直接與非手語人交流,而不需要別人為他們翻譯。此外,我們也希望它能幫助更多學習手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