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我國探月工程分成了三期,即「繞」、「落」、「回」三個階段,前兩個階段已經執行完畢並取得圓滿成功,今年年底之前,我國的長徵五號火箭將發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前往月球表面進行月壤取樣,之後將攜帶月壤返回地球,完成第三階段的「回」的任務。
在火星探測上,我國也將計劃實施「三步走」戰略。9月18日,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在福建省福州市召開,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王小軍講到了未來載人火星探測的構想,表示我國未來載人火星探測也將分成「三步走」。
第一步是機器人探測,主要依靠遙控探測器進行宏觀探測,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計劃當然屬於第一步,另外還包括火星採樣返回、火星基地選址考察、原位資源利用系統建設等任務。
第二步是初期探測,這一階段的探測將會派航天員前往火星,登錄並建造火星基地,任務主要包括載人環火軌道探測、載人火星著陸探測並返回、火星基地建設三個方面。
第三步是航班化探測,這個階段也可以稱之為火星移民,這時候對火星的探測已經十分詳細和具體,火星基地已經部分建造,前往登陸火星並返回也不再是十分困難的事,這樣的條件下,我們已經可以向火星移民,也可以前往火星做短期旅遊和長期工作,所以這一階段的探火任務包括大規模地火運輸艦隊的建造、火星的大規模開發與利用、地火經濟圈也將全面形成。
火星是地球的鄰居,在地球軌道的外圍圍繞太陽運行,體積是地球的1/7,質量是地球的1/11,它是一顆巖質行星,也是太陽系中表面環境和地球最為相似的星球,雖然其平均溫度在零下幾十攝氏度,但火星位於太陽系的宜居帶內,在其赤道位置每天的中午氣溫可達30℃,光照條件相對較好,雖然火星大氣,十分稀薄,二氧化碳很多,也比較寒冷,但是火星自轉時間幾乎和地球相同,如果在火星上建立透明的封閉式基地,使之氣壓溫度和溼度都和我們地球上相同,就可以在裡面種植植物利用光合作用製造氧氣,並建立生態循環可持續運行的系統,人類可以在裡面像在地球上一樣生活。
我國於2020年7月23日發熱的天問1號火星探測器正在趕往火星的途中,截止到9月20日23點整,這架探測器已經飛行了1.67億公裡,將於明年2月份到達火星附近,開展我國對火星的首次近距離探測。
參考資料:
《澎湃新聞》9月20日文章《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未來載人火星探測構想分3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