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欲求突破時間界限 時間機器何時誕生?

2021-01-08 搜狐網

  作者:Paola Catapano 編譯/曹金剛

  【導讀】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利用現在為人所知的技術設計了這樣一臺機器:它能在宇宙中開闢通向遙遠時光的道路。本文中,他向讀者解釋了如何在過去與將來的時間旅行中使用這臺機器。那麼,我們真的能夠穿越時光,回到過去或邁向未來嗎?

  「時間旅行是可行的,而且我們知道如何去完成它。」保羅•戴維斯(Paul Davies),這位或許是繼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之後最知名的物理學家一邊這樣說,一邊把我們請進他位於雪梨的辦公室,他目前在澳洲工作和生活。為了與他會面,本刊記者一直飛到了澳大利亞,因為這位英國科學家已經構想出了世界上第一臺時間機器,並在他最新出版的書中描述了製造這臺機器的方法。

  時間機器當然還沒有被造出來,因為還有一些尚待解決的技術和政治問題。不過這部機器所需的大部分零件已經散布在世界上最先進的研究實驗室裡了。

  保羅•戴維斯身著方格襯衫,頭髮和鬍子梳理得整齊講究,表情堅定自信,讓人一眼就能看出是個典型的英國人。他在談起時間旅行就像在談論一個人們僅僅因為懶惰而沒有去充分利用的機會,好像這臺機器已經準備就緒,只等首批「時間旅行家」去駕馭它。

  相關理論源自這樣一個觀念:像三維空間一樣,時間是一個可變的維數。這也是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的《相對論》的核心思想,在戴維斯看來,正因為這樣,我們已經掌握了時間旅行的公式將近一個世紀。

  人們如何才能進行時間旅行呢?

  「相對論為我們提供了在未來時光中旅行的兩種方法。一個是以高速進行運動,由於這種運動而造成的時間扭曲,狹義相對論對此做出了解釋。如果我們有一艘速度達到光速99.99999%的飛船,就可以在6個月內進入公元3000年。」這種旅行是相對論的結果,它與著名的「雙生子佯謬」有關,也是愛因斯坦理論的一個直接結果。孿生兄弟中的哥哥以接近光速開始其太空旅行,而弟弟留在家裡。哥哥到達10光年以外的目的地之後立即以同樣的速度返航。

  對於留在地球上的弟弟來說,時光流逝了20年,也就是哥哥以近光速旅行所花去的時間。但對於旅行中的哥哥來說,時光流逝的速度卻要慢得多。事實上,相對論告訴我們,時間會隨著速度的增加而放慢步伐。對於哥哥來說時間僅僅過去了3年,當他回到地球上時,就會發現自己已經跨進了17年後的未來時光中。

  按照這些理論,人們能夠以非常接近光速的速度旅行,但實際上可以達到這麼高的速度嗎?

  在這方面沒有任何禁區,只是一個成本問題。為了把一個10噸重的負載加速到光速的99.9%,需要使用100億億焦耳,這相當於全人類幾個月的能源生產總量。」

  進一步接近每秒30萬公裡速度的成本當然會更高。

  因此,只要我們擁有必要的資本就可以向未來出發?

  「我不排除我們能做到這一點,在太空中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只要我們去開發它們。這實際上成了一個政治問題:做出對太空進行必要的技術研究和開發的決定,以便使人類能夠利用宇宙中大量的能源。但是還有另外一個問題:以高速系統進行的時間旅行或許只能進入未來卻沒有辦法回來。事實上,假如我們的超級宇宙飛船到達了公元3000年後再返航,有可能只會在地球的未來時光中又跨出了一大步。」

  這是因為時間旅行並不取決於運動的方向,而只取決於它的速度。

  相對論提供的另一個時間旅行的方法是什麼?

  「這個方法是愛因斯坦1908年以廣義相對論提出來的,這個理論將狹義相對論進行擴展,其中包含了重力對時光產生的多種效應。新理論令人驚訝的結論在於重力會使時間放慢,而我們也可以驗證這一點,比如地球的重力每300年可以讓鐘錶慢1微秒。1976年,物理學家羅伯特•維索特(Robert Vissot)和馬丁•列文(Martin Levine)向太空中發射了一枚載有時鐘的火箭,他們觀察到這個時鐘與放置在地球上同樣的時鐘相比,多獲得了1/10微秒。為了在未來的時光中旅行,只要利用那些強度遠高於地球重力的引力場,比如中子星的引力場。中子星是那些在耗儘自身的燃料之後,由於受自身質量的影響而收縮到只相當於原來體積很小一部分的天體,但它們的總體質量仍維持在一個很高的水平;其中一些中子星僅比地球上的一座城市大一點兒,但其質量卻超過了太陽。它們自身強大的重力使其原子變成了一堆中子,這種重力作用會產生比地球重力影響要明顯得多的時間扭曲:中子星上的7年相當於地球上的10年,因此,只要讓我們的飛船到達這樣一顆中子星上(比如位於巨蟹星雲中的那一顆)就會在未來的時光中邁出一大步。但問題是我們如何能造出一艘能抵抗中子星附近極其惡劣條件的飛船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同樣也無法從未來時光中返航。」

  假如我們想進入過去的時光中呢?

  「相對論也允許在過去的時光中旅行。對於廣義相對論來說,時空可以被彎曲到與其自身聯接的地步,因此可以在時間和空間中創造『封閉曲線』。

  第一個勾劃出封閉時間曲線的人是愛因斯坦的一個朋友、奧地利數學家庫爾特•戈德爾(Kurt Goedel)。他在解算相對論中關於引力場的方程式時,發現在空間中可以找到一條通向旋轉著的宇宙的螺旋體軌道。不過他解出的方程式答案需要假定宇宙處於旋轉狀態,而今天人們卻認為宇宙並不旋轉。但他的功勞在於證明了相對論並不排除物質的一個粒子,從理論上也包括人類,可以到達過去的時光以及從將來的時光中返回。」

  事實上,戈德爾寫道:「乘座一艘飛船沿著一條足夠寬廣的航線往返旅行,我們可以到達過去、現在以及未來時光中的任一個地區並返回。」在看完朋友解方程式的結果後,愛因斯坦也承認,在構思廣義相對論的過程中,這種時空中存在可讓人回到過去的封閉曲線的可能性曾折磨了他很久。

  但是戈德爾的想法建立在一個錯誤的前提上,即宇宙是旋轉的。這樣的話,我們又該如何進入到過去的時光中呢?

  「戈德爾提出的旋轉說法並不是我們拜訪祖先的惟一手段。最新的理論當中就有『蟲洞』說(wormhole),這是給黑洞起名的美國天文物理學家約翰•維勒(John Wheeler)提出來的。蟲洞是空間結構中的一條捷徑,它可以在光到達之前將兩個非常遙遠的點聯接起來,因此這也是通過一條捷徑進入過去時光的一個方法。」

  光速實際上是一個無法逾越的極限,任何物體,甚至包括信息也無法以更快的速度運動。所以,如果我們能夠搶先在出發地的信息到來之前到達某個地方,那我們就可以說完成了一個進入過去時光的旅行,這是因為我們剛到目的地不久,我們的過去就會追上我們,或者更精確地說,是我們出發時那個時刻的信息追上了我們。可是如果信息是以光速旅行,我們又能如何在它之前到達某個地點呢?我們走一條光不認識的捷徑,走更短的路。這就是蟲洞的含義所在:它是聯結宇宙中兩點的、光無法通行的捷徑。但是人們能隨心所欲地製造蟲洞嗎?

  從科學幻想到科學

  在由美國天文物理學家卡爾•薩根(Carl Sagan)於上世紀80年代創作的小說《接觸未來》(Contact)中,一組科學們收到了一個來自外星人更先進文明的無線電信息,這個信息包含的內容指導人類製造一臺機器,它可在地球與相距26光年的天琴座α///星之間建立一個蟲洞。這部小說後來被改編為同名電影,由朱迪•福斯特(Judy Foster)擔任主角。

  在電影中,女主人公登上了一艘飛船,它被一個類似巨型離心機的渦輪吞沒,然後飛船飛速穿過一條隧道,在幾分鐘內就來到了天琴座α星所處的銀河系中心。在小說中,薩根並沒有進一步描述製造那樣一條時光隧道的細節,為此他請教自己的朋友、加州理工學院的理論物理學家基普•索恩(Kip Thorne),自己在小說中關於利用蟲洞作為穿越時空捷徑的幻想是否有理論依據。在薩根科學幻想的激勵之下,索恩及其合作者們開始研究這種可聯接兩個遙遠時空區域的蟲洞的功能細節。最後他們成功地創建了蟲洞的理論模型,這些蟲洞保持開放的時間,足以讓「時光飛船」穿越它們而又不會讓其內部巨大的重力將飛船摧毀。

  需要某種能抵抗重力、保持蟲洞暢通的東西。

  索恩的解決辦法就是反重力,反重力物質(廣義相對論實際上對此也有過論述)可以讓蟲洞保持暢通。索恩及其同事們創建的模型與眾所周知的物理學理論沒有任何對立之處,這項探索還引發了大量延續至今的研究。

  在這些研究中就包括保羅•戴維斯的構思,他想製造一臺能在實驗室裡創造蟲洞的機器,它們是進行時間旅行所必需的通道。

  時間旅行的悖論

  可在過去的時光中旅行的可能性引發了一些真正的、令人著迷的、從表面上看又無法解決的矛盾。最簡單的就是:一名時間旅行者回到了過去,殺死了當時還是個女孩的親生母親,可這樣一來,他卻無法出生也就無法完成這個謀殺了。這些矛盾讓因果關係概念陷入困境,建立在因果邏輯關係上的科學也同樣難以立足。史蒂芬•霍金以他的「時序保護臆測」給這個問題劃上了一個句號:自然界總會找到一個阻止人們到過去的時光中去旅行的辦法。

  保羅•戴維斯則相信隨後的事件可以影響先前的事件,但前提是只有那些沒有因果關係的事件之間才能形成一些閉合的時間線。比如,一位富豪的財富來自於1個世紀前幫助過他曾祖母的施恩者,他乘時光飛船到過去的時光中去尋找這位好心人,在見到曾祖母之後他向對方說明自己是個時間旅行者,為使對方相信,他給曾祖母看了一張他從未來時光帶來的報紙,曾祖母看到了報紙上面的股票價格後開始投資股市並因此而給後代帶來巨大財富,富商終於明白自己就是那位施恩者。這個例子對於戴維斯來說並不是一個問題,但弒母的那位時間旅行者帶來的難題就無法解決了,任何人都不可能殺死自己的先輩。時間旅行問題專家大衛•多伊奇(David Deutsch)則用量子物量學的一些定律來解答這些矛盾。在亞原子世界裡,量子的不確定性佔主導地位:一個電子撞擊一個質子既可能轉向左邊也可能轉向右邊,其間並無規律可循。在一些物理學家看來,這種不確定性造成了宇宙的多重性,每次一個電子轉向右邊的時候就和一個轉向左邊的電子形成一個新的宇宙。在多伊奇看來,前述的矛盾可以同樣的方式來解決:如果時間旅行者幹預了歷史,宇宙就會分成兩個或更多的分支,那個被殺死的母親就會到另一個平行的宇宙裡,而不會進入到弒母者歸屬的那個宇宙中。

(責任編輯:十一點五十九)


相關焦點

  • 愛因斯坦的引力影響時間設想,人類何時才能解開時間之謎?
    如果宇宙中存在其他文明並且可以對所有文明進行等級劃分的話,人類或許只能算0.7級,因此很多人希望可以解開更多謎團,從而上升到更高的等級。科學家們認為,雖然人類仍然沒有解開宇宙誕生之謎,有關生命的出現和發展同樣沒有準確的結論,但是我們如果能夠解開時間之謎,其實就可以將文明等級提高。
  • 時間機器成為現實,人類可以回到過去,也可以去往未來
    黑洞的誕生源於質量極大的奇點坍縮,在黑洞形成過程中,原來的空間就被打破,四處飄散的空間碎片又被質量大的物體吸引,慢慢重新拼合在一起,黑洞由此成為各個平行宇宙的連接點。也就是說,穿過黑洞,就可以到達另一個平行宇宙,雖然並不能確定是無數平行宇宙中的哪一個。科學家們由此發明了穿梭機器「SC」,徵集志願者前往另一個平行宇宙探索未知領域。
  • 突破AI和機器理解的界限,牛津CS博士143頁畢業論文學習重建和分割...
    選自arXiv作者:Bo Yang機器之心編譯讓機器擁有像人類一樣感知 3D 物體和環境的能力,是人工智慧領域的一項重要課題。牛津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博士生 Bo Yang 在其畢業論文中詳細解讀了如何重建和分割 3D 物體,進而賦予機器感知 3D 環境的能力,突破了人工智慧和機器理解的界限。賦予機器像人類一樣感知三維真實世界的能力,這是人工智慧領域的一個根本且長期存在的主題。考慮到視覺輸入具有不同類型,如二維或三維傳感器獲取的圖像或點雲,該領域研究中一個重要的目標是理解三維環境的幾何結構和語義。
  • 從太陽看地球的生命「界限」!人類文明還有多久時間?
    依照地球如今的情況,人類文明還有多久時間?簡單的來說,地球生態環境已經不太可能適合長期居住下去,並且時間也不是很多了,科學家們早就發出了「自然世界的消失與全球氣候變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人類就是全球變暖背後的主要「引導者」,自從人類大規模介入自然之後,不斷開發,開採,捕獲野生動植物等等,都在加劇它們的滅絕,自工業時代前期以來,人類已經改變了地球上75%的土地和66%的海洋生態系統。
  • 時間旅行—人類的夢想
    時間旅行---人類的夢想近日,美國康乃狄克大學的黑人物理學教授羅納德·馬萊特宣稱自己已經掌握了製造時間機器的理論。為了能返回過去,挽救因抽菸酗酒而犯心臟病去世的父親,馬萊特投入了全部心血研究時間機器。最近他聲稱自己成功了,只要有人給他25萬美元,他就能造出一臺時間機器。
  • 大自然禁止時間機器:宇宙的時間計時器
    自從英國科幻小說鼻祖威爾斯1895年出版《時間機器》一書以來,關於製造時間機器、實現時間旅行便一度成為科幻小說及影視中的熱門題材,甚至有些泛濫。時間機器,這個怪物確實讓人激動又忐忑不安。如果真能返回過去,那就意味著可以返老還童,重塑人生,甚至是再造人類乃至地球的歷史!然而,這種令人神往的圖景帶來的不全是美妙,也帶來混亂甚至是恐怖。
  • 雙生視界界限突破 角色怎麼突破
    雙生視界怎麼進行界限突破呢?界限突破的好處又是什麼?
  • 空間與時間的聯繫何時能成為人類直覺的一部分?
    北京時間4月2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人類究竟能否體驗到空間與時間之間相互糾纏的關係,並將其視為一種符合直覺的現象,認為這兩者顯然密不可分?還是說我們受天性限制、永遠無法切身感受到兩者之間的聯繫?理論物理學家卡洛羅威利(Carlo Rovelli)回答稱,他相信各種反直覺的時空現象會逐漸符合人們的直覺,比如移動速度越快、相對而言時間就流逝得越慢等等。「就像地球是球體和地球會旋轉一樣,人類分別直到兩千年前和幾個世紀前才確認這兩個事實。一開始,這些似乎都違反了人類的直覺,但如今我們卻能毫無壓力地理解這些現象。但這個過程要經歷一定時間。
  • 時間機器 The Time Machine
    時光機是威爾斯1895年的著作《時間機器》中的能夠進行時間旅行的機器。表面上這看似無稽之談,但自相對論提出之後,時光機在理論上已經有了依據。自從威爾斯在1895年寫下《時光機器》這部膾炙人口的小說後,時光旅行就一直是科幻小說的流行主題。可是這真的造得出來嗎?我們真能造部機器把人傳送到過去或未來嗎?
  • 高能雷射脈衝突破界限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來自INRS 的研究人員在最近將高能雷射脈衝的傳播突破界限,依靠高能多維孤立態的觀察(multidimensional solitary states (MDSS)),使得直接產生極端短的和強雷射脈衝在時間和空間層面均非常穩定。
  • 進入四維空間並不難,只需突破時間界限?事實比想像複雜
    結合實際情況來看,時間維度不易突破,想跨入四維空間困難重重。生活中我們常會說到與三維空間有關的話題,三維空間中含有三個維度,分別是長度、高度與寬度。比三維空間低一維度的為二維空間,二維空間中只存在長與寬這兩個度量,因此,生活在二維空間內的生物會以為世界是平坦的而非立體的。
  • 《信條》中的時間機器存在嗎?
    人類能製造時間機器嗎?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帶著大家回顧一下愛因斯坦和他的相對論,再來介紹一下人類對時間機器的設想。在引力場方程豐碩的成果中,哪些是與時間機器有關的呢?1哥德爾宇宙1906年,匈牙利誕生了一位數學家、邏輯學家和哲學家哥德爾,他被稱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邏輯學家之一,因提出哥德爾不完備定理被人們熟知。
  • 美國學者稱UFO是來自未來人類的時間機器!
    NEXTMIND不少人相信不明飛行物(UFO)是來自外星球的訪客,但有一名海外學者認為,UFO來自人類本身。Masters)表示,UFO可能來自未來人類,他們穿越時間回來,以研究自己的祖先。馬斯特斯在《識別飛行物體》一書中解釋了為何在諸多UFO目擊報告中,人們總用相同方式描述外星人,比如都直立行走,有兩隻眼睛、一張嘴和一個鼻子,還能和人類溝通。
  • 地圖,旅行,時間機器|近未來 ⑩
    1472 年,第一幅印刷地圖誕生於德國一家印刷所裡。印刷術的參與,不僅讓地圖更快地推陳出新,更開啟了製圖的商業價值,甚至引發了大眾對於未知世界的關注。地圖,這個來源於三維世界卻帶著明顯主觀化的二維產物,指引著人們向更廣闊和未知的世界進發。
  • 「時間機器」真的能造出來讓人類穿越時空嗎?
    很多朋友對時間機器比較感興趣,因為時間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但是我如果問你:什麼是時間?你仔細思考會發現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我們認為熟悉的事物突然變得那麼陌生。沒錯,我們對時間的理解確實還處於探索的初級階段,連時間的定義都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
  • 乘時間機器去八十萬年後的世界
    [摘要]時間旅行者乘坐時間機器去往未來八十萬年之後的世界,在這個時代,人類分化成居住在地面上的埃洛伊人和只能在地下活動的莫洛克人。兩個族群暗示著社會階層貧富差距的巨大分化。本文摘自《時間機器》,[英]赫伯特·喬治·威爾斯著,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5年8月。
  • 《時間的本質(三、時間的誕生和形態表現)》(論文)
    所以時間存在只能是有了生命之後,生命有了自我意識的能動性為開始的,標誌是生命可自主正確排列意識次序。我們完全可以從生命意識誕生開始探討時間的誕生!前面文章給出意識定義是:生命感知而產生自我功利趨向行為。
  • 火箭科學與時間機器
    四十餘年過去了,人類沒有再次登上月球。2013年,美國電視節目《流言終結者》中調查,將近兩成美國民眾不相信人類曾經登上月球。再回到1985年,對薩根的蟲洞的思考,促使索普思考這個問題。首先,廣義相對論預言了這類物體可能存在,而一旦有兩個互通的任意門,利用時間的相對性就可以構建一個時間機器。當索恩投入這個問題時,他的朋友簡直為他擔心,擔心他瘋了或者老了。
  • 熱血傳奇:昔日有時間沒機器,如今有機器沒時間
    對於傳奇老骨灰們來說,用一句話總結就是:昔日有時間沒機器,如今有機器沒時間。昔日有時間沒機器當年的傳奇是火爆,甚至網吧裡面80%的機器界面都是傳奇界面,但是因為那會兒網吧還是新事物,所以並不多。而且網吧的電腦也並不是很多。因此想去玩傳奇,還得搶機器或者等機器。尤其是周末時間,更是一機難求。
  • 鐘錶時間:操控時間的幻夢
    而在時鐘出現之前,人類與時間之間,更像是一種順乎自然的默契。一如中國古老的《擊壤歌》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帝力於我何有哉?」對生活在北極的因紐特人來說,時間同樣只在指示作息發揮作用,在漫長的冬天,因紐特的獵人在冰屋中仰觀星辰,來確定自己何時給狗套上挽具,何時整理繩具。當獵戶座傾斜的腰帶諸星,在夜空中回正時,就是該睡覺的時間了。當人與自然關係親密時,天空與大地就是人類的時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