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新聞網訊 8月25日,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公布《網際網路跟帖評論服務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規定》中明確,網站要按照「後臺實名、前臺自願」原則,對註冊用戶進行真實身份信息認證,不得向未認證真實身份信息的用戶提供跟帖評論服務。
網際網路發展的高歌猛進,造就一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網絡跟帖成為網民們爭相發出聲音的重地,它不僅為普通公眾提供了參政、議政的平臺,也為黨政部門打開了了解民意的窗口。在浩瀚如海的網絡跟帖中,百家爭鳴之中有頗具建設性的建言獻策和客觀理性的條分縷析,但在眾說紛紜之時,跟帖評論魚龍混雜,傳播網絡謠言、散布汙言穢語、發布違法違規信息等不良現象時有發生。擾亂信息傳播秩序,破壞網絡輿論生態,各種有害信息給社會團結穩定和人們正常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危險和損害,廣大網民對此深惡痛絕,呼籲儘快出臺與跟帖評論服務相關的管理規定。
從網民的呼籲聲中不難看出,規範跟帖評論服務管理亟待加強治理,需要依法促其健康有序發展。2017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正式實施,也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規定》緊跟其後發布。《規定》明確,所稱跟帖評論服務,是指網際網路站、應用程式、互動傳播平臺以及其他具有新聞輿論屬性和社會動員功能的傳播平臺,以發帖、回復、留言、「彈幕」等方式,為用戶提供發表文字、符號、表情、圖片、音視頻等信息的服務。跟帖評論服務已經是廣大網民互動交流、表達意見、輿論監督的重要方式,它成為各類傳播平臺的「標配」。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網絡空間的天清氣朗,一方面是靠廣大網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標尺,理性評論、文明跟帖,有網上言論底線意識。另一方面,也需要跟帖評論服務嚴格落實主體責任,把文明跟帖評論的關口前移,做好淨化網絡空間的「把關人」。《規定》要求,按照「後臺實名、前臺自願」原則,對註冊用戶進行真實身份信息認證。跟帖評論服務提供者應當與註冊用戶籤訂服務協議,明確跟帖評論的服務與管理細則,履行網際網路相關法律法規告知義務,有針對性地開展文明上網教育。事實上,網絡上每一句言語,每一次發聲,都是具體真實的個人行為。言論自由的基本要求就是為自己的言論負責,《規定》出臺實施,猶如揭掉了「匿名者」身上的「隱身衣」,讓跟帖評論的信息源更加清晰。
不可否認,在以往,「網絡水軍」導致網絡空間亂象叢生,這或許也是現實世界的真實映射,映射的是某些商業機構在公共空間肆無忌憚的拙劣表現,是逾越法律和道德底線的無良之舉。《規定》明確要求,不得為謀取不正當利益或基於錯誤價值取向有選擇地刪除、推薦跟帖評論,不得利用軟體、僱傭商業機構及人員等方式散布信息。無論是從淨化社會空氣的角度看,還是從維護網絡公共秩序的角度講,《規定》無疑成為淨化網絡空間的一把利劍。
世事如棋,一著出新,滿盤皆活。《規定》的出臺實施,雖然是網絡依法治理的一個小切口,卻找到了跟帖評論痼疾的解困之路,打開的是清朗網絡空間大的工作面。加強監督管理執法工作,落實主體責任,扎牢網絡傳播的源頭,做好傳播內容的甄別和審核,用規則守護網絡清朗天空,我們必將迎來網絡文明的新時代。(菉葭蒼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