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是現在比較流行的一種種植技術,尤其是秋冬季節之後,許多地區都開始使用這種技術,這樣既能夠保證蔬菜正常生長,同時又可以提升產量。可以說大棚種植蔬菜有很多優勢,比如說溫度、溼度可以自己控制,不用擔心惡劣天氣會帶來生長影響等。
由於蔬菜在大棚當中種植,減少了與外界接觸的機會,也可以很好地阻斷一些病害的傳播。不過,大棚種植蔬菜雖然好處很多,但是如果管理不到位的話,也會容易導致一些生長問題出現,嚴重時還會影響蔬菜的品質和產量,特別是新手農戶更要注意避免進入到一些誤區當中。下面就大棚蔬菜的一些管理誤區,來為大家詳細介紹:
1、大棚種蔬菜澆水越多越好?
大棚種植蔬菜的過程中,為了能夠提升生長速度,許多農戶會大量澆水,其實這種做法也是錯誤的。我們都知道,大棚當中的土壤水分,主要是人為進行控制的, 如果大量澆水,很容易導致土壤結塊、透氣性差,甚至是爛根的情況,嚴重時還會直接導致蔬菜植株病亡的情況。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建議農戶們在給蔬菜澆水時一定要掌握好時間,儘量要在晴天澆水,而不要在陰天澆水。
平時澆水的次數,也可以根據天氣的變化來進行,如果長時間都是陰雨天氣,則需要注意不能過多澆水,很容易導致土壤當中水分增加。不僅如此,如果環境溫度突然下降的話,也不要給蔬菜澆水,這樣很容易導致土壤溫度突然下降,導致大棚當中的空氣溼度增加,從而引發一些病害產生,不利於蔬菜的生長和產量提升。
2、大棚種蔬菜溫度越高長勢越好?
我們都知道,大棚種蔬菜的最大好處就是控溫比較方便。尤其是進入冬季之後,周圍環境比較低,容易影響蔬菜的生長,但是如果採取大棚種植技術就可以避免這種問題。為了能夠讓蔬菜快速生長,許多農戶會將大棚當中的溫度提高,因為在他們看來,溫度越高的情況下,蔬菜的生長速度也會越快。其實,這種認識也是錯誤的。要知道每一種蔬菜在生長當中對於溫度的要求都是不同的,有些蔬菜適合在低溫環境下生長,有些蔬菜時候在高溫環境下生長,所以千萬不能一概而論,要注意結合蔬菜的生長習性來進行。
不僅如此,如果大棚當中的溫度太高,比如說超過了30度總有,此時蔬菜的呼吸能力會提升,容易導致植株生長紊亂的情況,且也會影響整體的種植產量。所以農戶們在大棚種植蔬菜時,一定要合理進行溫控,適當的情況下還要及時的通風降溫,儘量要為蔬菜提供一個適宜的生長環境,這樣才可以保證蔬菜正常穩定的生長。
3、大棚種蔬菜噴藥越多病害就越少?
大棚種蔬菜時,許多農戶為了能夠預防病蟲害,所以常常會給蔬菜使用各種農藥,其目的是想要提升蔬菜的產量。特別是一些農戶,基本上隔幾天就要對蔬菜噴藥一次,其實這種做法並不利於蔬菜的生長。因為不斷地噴藥,會導致蔬菜發生藥害,對於整體的生長也是極為不利的。除此之外,大量長期的噴藥,也會導致蔬菜上面的農藥殘留增加,不利於未來的銷售。想要預防大棚蔬菜發生病害的最根本方法就是創造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比如說避免大棚當中的溼度太高,土壤當中水分太多等等。
這些情況都會導致大棚內土壤的通透性特別差,自然很容易發生病害。即使你不斷噴藥,甚至也無法很好地預防。除此之外,還要注意在移栽的過程中,對一些植株上面的土壤進行處理,儘量要使用簡單的消毒劑來進行噴灑預防,避免一些細菌傳播,導致大棚當中的蔬菜感染病害。
4、大棚種蔬菜植株長得越大產量越高?
大多數農戶在種植蔬菜時都會進入到一些誤區當中,比如說在他們看來,如果植株生長速度比較快,且相對比較大的話,則說明未來的產量也會越高。其實,這也是一種種植誤區,因為植株大小與最終的產量沒有任何關係,甚至植株越大,未來的產量也會越小。因為在植株不斷生長的過程中,它會吸收土壤當中的大量營養,雖然說植株和葉片生長速度很快,但是在後期坐果階段營養不足的話,同樣也會影響到整體的產量。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建議所有的農戶在大棚種蔬菜時,一定要在前期進行合理蹲苗,使蔬菜幼苗都能夠健壯生長。同時,還要注意在蔬菜生長前期,不要提高太多的營養,保證良好生長即可。而到了開花期和坐果期時,則可以大量提供營養,這樣能夠提升坐果率,自然產量也能夠得到大大提升。
5、大棚種蔬菜多施肥才能長得更快?
許多農戶在大棚種蔬菜時都會覺得,只要肥料用得多,勤施肥就能夠提高蔬菜的生長速度。其實,這樣是錯誤的一種想法,畢竟蔬菜在生長當中,對於肥料的需求是有限的,並非一定是越多越好。如果大量長期不斷地給蔬菜施肥,很容易導致植株枯萎、產量下降的情況。特別是在土壤當中水分特別多的情況下,這些肥料的分解速度也會加快,從而導致引發一些病害產生。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建議農戶在大棚種蔬菜時,儘量要控制合理的肥料用量。對於一些含鹽量比較大的地塊,還要注意使用一些菌肥,這樣能夠提高土壤當中的通透性,降低含鹽量,有利於蔬菜的生長。不僅如此,在蔬菜生長後期時,還可以適當使用一些微量元素肥料,這樣對於高產豐收也有一定幫助。
小編寄語:以上就是大棚種蔬菜時的一些常見誤區,為了保證蔬菜正常生長,農戶們一定要避免進入這些種植誤區!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