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節縣位於重慶市東部,東部與巫山縣相鄰,南部與湖北省恩施市相接,西部連接雲陽縣,北部連接巫溪縣。面積4087平方千米。人們對奉節的了解多停留在該縣著名的人文景點白帝城,其實奉節最美的風景,是其地下的喀斯特景觀。而其中最著名的,當數小寨天坑和奉節地縫了。
小寨天坑
小寨天坑位於奉節縣興隆鎮,距奉節縣城91千米的荊竹鄉小寨村。小寨天坑呈橢圓形,是-個塌陷型天坑。天坑口部最大直徑626米,最小直徑537米,坑底最大直徑522米,垂直高度662米,總容積11934.8萬立方米,是目前我國最深的天坑。
天坑四周被陡峭得近乎直立的石灰巖巖壁圍住,在東北方向的峭壁上有小道通到坑底。坑壁有兩級臺地,位於300米深處的一級臺地寬2~ 10米;另一級臺地位於400米深處,呈斜坡狀,坡地上草木叢生,山花爛漫,坑壁有幾處隱泉飛瀉坑底。從坑口往下看,千丈絕壁直插地下,深不見底,令人目眩。
小寨天坑內部別有洞天
沿著峭壁上之字形的小道下到坑底,又是另一番景象。由於小寨天坑是地下河侵蝕、襲奪作用而使巖壁崩塌,逐漸出露地表形成的,在天坑底部仍有不少暗河以及四通八達的洞穴。這樣奇絕險峻的環境吸引了各國探險家來此探險,更有科學家在洞穴中發現了珍稀動植物和古生物化石。天坑內部還是植物的寶庫,據《中國植物紅皮書》統計,小寨天坑-帶已發現的植物就有1285種。站在天坑底部,仰望四周,絕壁環繞,藍天好像只有頭頂的一片,頗有「坐井觀天」之感。奉節地縫在奉節縣,與天坑齊名的地質景觀就是地縫。」地縫」是人們對狹長得如一線天一樣的峽谷的形象稱呼,並不是專業的地理學名詞。奉節地縫全長約37千米,始於奉節縣長安土家族鄉火燒二壩,一直到遲谷槽峽谷結束,堪稱我國最長地縫。奉節地縫分為兩段,上段由茅草壩、黑灣和下撒谷溪構成,下段則是天井峽, 為奉節地縫中最典型的一段峽谷。
天井峽位於小寨天坑向南約3千米處,與小寨天坑屬同一巖溶系統。天井峽地縫式峽谷近南北走向,全長6000餘米,最大深度229米,最小寬度僅1米。地縫蜿蜒曲折,兩壁陡峭如刀切,是典型的」- 線天」峽谷景觀。從高處俯瞰,地縫被群山、茂密的原始森林所遮蓋,其上更是雲霧繚繞,有如仙境。進入地縫內,縫底結構複雜,時寬時窄,暴雨後有水流湧入,沒過幾天水流就會消退於地下暗河之中。
縉雲山天然的植物寶庫
縉雲山位於重慶市北碚區、沙坪垻區、璧山縣境內,屬華鎣山南段分支。這裡終日被霧氣籠罩,山間竹林掩映,流水潺潺,早晚有霞雲映照,奼紫嫣紅,異常美麗。更重要的是,縉雲山擁有豐富的植物種類,2001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縉雲山的自然環境
縉雲山古名」巴山」, 位於東經106917*43" ~ 106°24'50",北緯29*4108」~ 29*52"03」",與重慶市中心的直線距離為32.5千米,總面積7600平方千米,最高海拔952.2米。山上古木參天,翠竹成林。因山上早晚出現的霞雲多呈緋紅色,而古人認為「赤多白少為縉」,故而得名。
白雲竹海
縉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竹林分布很廣,被稱為「白雲竹海」。其中竹子品種多達20餘種,成林的有慈竹、毛竹、平竹等種類。
縉雲山是7000萬年前」燕山運動」造就的」背斜」山嶺,在地質構造上屬川東褶皺帶華鎣山帚狀弧形構造。在重慶西部,華鎣山有三條南延的支脈,分別是雲霧山、縉雲山和中梁山,它們從東北向西南方向延伸,並在重慶城區附近逐漸變細,呈掃帚狀展開;而嘉陵江由西北向東南切穿了雲霧山、縉雲山和中梁山這三個背斜,劈出了著名的」嘉陵江小三峽」一瀝鼻峽、溫塘峽和觀音峽。 受地質運動及巖石的自然作用,縉雲山還形成了許多埡口和九座山峰,從北到南依次是朝日峰、香爐峰、獅子峰、聚雲峰、猿嘯峰、蓮花峰、寶塔峰、玉尖峰和夕照峰。這些山峰均因其山形、走向而得名,山形奇異,景色別致,合稱為」縉雲九峰」。
縉雲山屬於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生物氣候帶,年平均氣溫13.6°C,最高氣溫36.2*C,最低氣溫-4.6°C,年均相對溼度87%,年均降水量1611.8毫米。由於縉雲山處於四川盆地內部,長期以來因北部秦嶺大巴山對南下寒潮的阻擊,再加上受到溫暖溼潤的東南季風影響,使得該地亞熱帶植物區系具備了優越的生態地理條件;同時,在地質演變過程中,由於有秦嶺大巴山的天然屏障,縉雲山僅受到第四紀山嶽冰川的影響,冰川時期山地氣候仍然溫暖溼潤,森林蔥蘢,竹木叢生,這也成為日後縉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孕育多種動植物的先天條件。此外,縉雲山土壤以酸性黃壤和水稻土為主,土層深厚,土壤肥力高,亦是縉雲山上動植物生存的先決條件。
豐富的植物種類
人們很早就對古木參天、環境清幽的縉雲山產生了興趣,並在此興建了多處人文景觀。然而縉雲山真正的寶貴之處,還在於豐富的植物種類。
根據專家研究,縉雲山主要包括常綠闊葉林、暖性針葉林、竹林、常綠闊葉灌叢、灌草叢和水生植被6種植被(植物群落)類型。它們均屬亞熱帶植被類型,尤以常綠闊葉林最為典型。在這些植被及其生境所形成的自然生態系統中,共生存有1966種植物,其中苔蘚植物109種、淡水藻類植物105種、蕨類植物148種、裸子植物45種、被子植物1559種。眾多的植物種類中也包括國家一級保護植物, 如伯樂樹、水杉、禿杉、珙桐、銀杉、攀枝花蘇鐵、紅豆杉、南方紅豆杉、銀杏等12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33種以及以縉雲山植物作模式標本命名的植物,如縉雲槭、縉雲四照花、縉雲黃芩等38種,堪稱」長江中上遊地區的植物物種基因庫」。亦有1605種動物在縉雲山繁衍生息,其中包括脊椎動物241種、無脊椎動物1249種、軟體動物50種和環節動物65種。在4綱23目61科 174屬241種陸生脊椎動物中,列入國家一、二級保護的有豹、雲豹、水獺、小靈貓、大靈貓、禿鸛、黑鸛、鳶雀鷹、紅隼等15種。
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結束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