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石溪的短篇集《野豬王》也有兩個引人深思的故事:《馴化誘雉》、《野豬囚犯》。
《馴化誘雉》講的是作者馴化一隻雄雉,指使誘雉引誘同類出來讓作者捕獵的故事。馴化誘雉分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先讓捉回來的較年幼雄雉困在籠中餓一天,第二天起按時給它一點點難以吃飽的食物,一段時間之後,雄雉在食物上對作者形成依賴;第二個階段,把雄雉放出來,只是讓兩隻獵狗看管它,雄雉一走遠就讓獵狗把它趕回來,一段時間之後雄雉便不敢離開作者太遠;第三階段,讓獵狗去咬傷雄雉,此時作者便走去趕走獵狗,把雄雉抱在懷裡撫摸並治療,如此反覆多次,一段時間之後,作者完全成為這隻雄雉的主人,誘雉馴化完成。
作者帶誘雉到森林後隱藏起來,然後讓誘雉獨自發出鳴叫,或引誘其它雄雉來打架、或引誘雌雉來交配,別的雉出現時,作者把握時機一槍擊斃。然而,不可以讓誘雉與雌雉完成交配,因為這樣會會喚起誘雉的野性,誘雉容易跟雌雉離去。有一次,作者錯過時機,讓誘雉和雌雉完成交配,之後誘雉跟著雌雉走。當作者以為會失去這隻誘雉的時候,誘雉忽然騎在雌雉一邊攻擊一邊發出鳴叫讓作者開槍打雌雉。作者大為震動,知道這隻誘雉已經完全成為自己的奴隸,對同類毫不手軟。作者開槍,殺死誘雉。
野豬。
《野豬囚犯》講述一隻老虎囚禁著十多隻野豬,最終老虎被擊斃,野豬卻發出悲鳴。作者與一名老獵戶跟蹤老虎和野豬多天,開始時作者對野豬不逃走十分不解,經過觀察才得到讓人驚訝的答案。作者開始想到,老虎只有一隻也不能分身,野豬往不同方向逃走,老虎大概只能咬死一兩隻。作者又想,野豬或許也想過集體逃走,不過誰也不想做第一個逃走的,因為第一個逃走很可能會被老虎殺死。
隨著時間的推移,作者發現老虎到離開野豬較遠的地方喝水,野豬這時候有很好的機會逃走,然而還是沒有野豬逃走。作者思考到,野豬不逃走的最重要原因,是森林還有豹、狼等猛獸,野豬離開老虎,會被別的猛獸攻擊,因而跟著老虎更安全,野豬群的死亡率明顯下降。一隻老虎胃口有限,會一隻野豬一隻野豬慢慢地吃,有時還會先吃其它食物。野豬也知道老虎是暴君,卻與其被包括人類在內的所以食肉動物做事物,不如固定做老虎的食物。最後,獵人開槍打死老虎,有野豬還企圖「扶」老虎起來,發現老虎已死,野豬都發出悲鳴,向獵人投去惡毒的目光。
野豬囚犯這個故事讓筆者想到有一種心理疾病叫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心、甚至協助加害人。他們的生死操控在劫持者手裡,劫持者讓他們活下來,他們便不勝感激。他們與劫持者共命運,把劫持者的前途當成自己的前途,把劫持者的安危視為自己的安危。於是,他們採取了「我們反對他們」的態度,把解救者當成了敵人。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