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在某平臺發一篇小文,說發現一個奇怪現象:香港某電影人,在大陸幾乎是神一樣的存在,可是他在香港演藝界的大牌人物中的口碑並不咋地。
有網友在評論區留言說,(大意是)我們只看他的作品好不好,管他的其它幹嘛。
想想也對啊!
韓國歌唱女團,她們的演出片段在中國視頻平臺上隨處可見。看看視頻的評論區,皆一邊點讚一片喝彩。青春靚麗的美少女們,齊B小短裙(或是短褲)是標配,露出一節小蠻腰。在舞臺上扭來扭去,時而張腿下蹲、時而擺動渾圓的臀部、時而臀部朝向觀眾、時而抖抖胸器向觀眾賣萌。就這樣那些韓國女團就成了中國千萬人的偶像。


如果有中國的唱跳女團像韓國女團那樣服裝打扮、風情萬種的表演,會怎樣?肯定是罵聲一片、群情激憤。我們的網民一定會群起攻之,什麼道德、負能量、教壞小孩子等等之類的詞語,就會佔滿留言板。


這是不是對待別人有作品就行了,對自己近一點的人,要求是不僅有作品,還必須有人品?!
近年來我們的青少年有了本土的藝人偶像。前些年以前,中國大陸的青少年,幾乎都是港臺藝人作偶像(當然,那時候港臺的娛樂業確實是領先很多)。問題就在這裡,他們十八線藝人來大陸都吃香喝辣,我們的專業畢業的藝人卻被網民酸爆。他們演那毫無意義的電影電視劇,演過什麼角色、唱過什麼歌,網民們如數家珍,而我們本土的藝人,則被吐槽,什麼小鮮肉、唱歌難聽等等。
港臺的演員,大部分都曾經有過三級片角色,他(她)們來大陸拍電影、上電視節目都沒問題,並且還是相當受歡迎。而我們本土的演員,如果有半點瑕疵,就會說是劣跡藝人。網民們能罵死你、叫囂著封殺你,可能就必須轉行了。甚至是網絡媒體的一句謠言,就讓該藝人難有翻身機會。
這不只是遠看作品,近看人品的那麼簡單了。
家花沒有野花香、外面的月亮比較圓,一直是很多國人的潛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