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柳地質公園,位於臺北市東北方向的野柳村,是臺灣北部大屯山系延伸至海中的一個岬角。野柳岬在著名基隆港西北不遠,北望東海,東向太平洋。這一帶地層由砂巖堆積而成,海灘上奇巖怪石密布,種類繁多,各盡其妙,是世界級的地質公園。
從公園大門進入,向前經過一段狹長的道路,遠遠地看到海水,再向前走幾步,映入眼帘的景象幾乎使我們驚呆了:土黃色的海灘上,一棵棵巨大的香菇樣的礁石鱗次櫛比。這種壯觀的景象是我從來沒有見過的。這就是蕈狀巖,顧名思義,就是像蘑菇一樣的巖石。蕈狀巖是野柳最引人注目的風景。
蕈狀巖的下部是黃色沙狀巖,其上部深棕色的巖體十分堅硬,布滿許多大大小小的坑洞,遠看好像蜂窩一樣。
再向海邊走,一群列於海岸邊側奇特的造型出現在眼前:這一排排的礁石個個頂端都像燃燒的蠟燭,其鍾型的底座就像燭臺,因此被稱為「燭臺石」。可以看出,每支燭芯的大小形狀都不同,在不同的光線下呈現出變幻的色彩。
從「燭臺石」返回時,才注意到腳下有許多圓形的小坑,這些小坑裡充滿了積水。這些小坑叫海蝕壺穴,在這裡,我們看到成片成片的海蝕壺穴。
壺穴就是圓形的洞穴,從海蝕平臺表面的凹穴開始發育。凹穴受波浪攜帶的石粒在海蝕平臺上進行鑽蝕作用,會使得凹穴逐漸擴大,有的甚至可以將數個壺穴壁切穿,使其相連,形成聯合壺穴。有的因為不同時期的鑽磨,形成穴中穴的景觀。
還有一些奇巖怪石,人們則根據它的形狀起個名字,如仙女鞋、花生石。其實像什麼完全是憑自己想像:海獅、海象、海豹、海狗….
就說那個「女王頭」吧,可能有誰看著像說了句,於是大家就越看越像跟著叫起來。可能是由於那昂起的頭顯得高貴吧;也可能有人看著就像一個歪脖子的醜老太。所以,大家各自在喜歡的石頭旁留下自己的影子。
不知為什麼,站在野柳看海有一種和在別的海邊不一樣的感覺。
在山東乳山的銀灘,喜歡那種被海水淹沒腳面的感覺;在海南三亞的亞龍灣,有一種想擁抱大海的欲望;在北戴河的渤海海邊,總仿佛看到那艘打魚歸來的漁船。但是,今天站在這野柳的海邊,望著那海水、海風,還有那海底的神奇力量打造出的舉世無雙的傑作,心中油然產生一種對大自然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