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熱到7月份平均高溫達48.8℃,會不會有點不可思議?說實話,去之前我想過很多種可能,是不是測溫有誤,會不會只是7月份這麼極端等等,但事實卻證明:這個世界真的有很多難以想像的極端氣候,比如突尼西亞的吉比利市,熱到當地人晚上睡覺都不敢關門。
最初得知吉比利是在電影《指環王》中,突尼西亞朋友是這麼形容的:吉比利號稱「撒哈拉沙漠之門」,雖說離地中海很近,但靠近撒哈拉沙漠和傑裡德大鹽湖的地理位置,使得這座城市常年高溫炙熱,目前有記錄的最高溫度是55℃,地面更是高達77℃,一個足以烤熟牛排的溫度。
隨後在聯合國糧食計劃署會議上又聆聽了「反飢餓大使」亨德·薩布裡的發言,此時方知:薩布裡就出生于吉比利,作為「100位最有影響力的阿拉伯女性」,她為了世界各地窮苦族群的飢餓不斷發聲,卻限於自身考慮而不敢描述自己家鄉的困境。這也促使了我們的吉比利之行,也因此「品味」了一番在「煉獄」生活的感受。
突尼西亞是非洲大陸最北端的國家,東北兩面與地中海接壤,與義大利西西里島也只隔著一條海峽,雖說人口才一千多萬,但突尼西亞卻是少有的集古代文明、海岸、沙漠、山林為一體的國家,屬於非洲發展相對較好的國家。
吉比利就是突尼西亞最早有人類居住的地方,也是北非最古老的綠洲之一,按照考古學家目前找到的確切證據,其歷史可追溯至20萬年前。那麼問題來了,吉比利一直都這麼炎熱嗎?當地人真在這麼熱的地方生活了20萬年?
我們在突尼西亞國家博物館和吉比利國家公園找到了答案,早在上個世紀初的法國殖民者就已經在調查吉比利的極端氣候,按照柯本氣候學大致分兩類,撒哈拉南部屬典型的沙漠氣候,但北部卻是乾旱副熱帶氣候。
簡單說就是後者的氣候變化更大,所蒸發的水分也更多,利比亞的阿濟濟耶就是其中的代表,絕對空氣溼度長期為零。而地處鹽湖邊的吉比利在持續高溫的基礎上,吸收的熱量更多、蒸發量也更大,使得周邊環境形成極端惡劣,氣候學家參照鹽湖形成歷史得出的結論是:吉比利在過去20萬年中一直保持著這個溫度,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另一重要因素是,吉比利所處區域在數百萬年前是一片汪洋,地球板塊碰撞導致非洲大陸凸起,少量沒有排出去的海水被困在吉比利地區,經年累月暴曬蒸發後留下大量鹽晶,使得這片土地「奇鹹無比」,不僅低洼地帶的農作物難以存活,就連谷地中心的絕大部分土地也是寸草不生。
在很多遊客眼裡,吉比利是進入撒哈拉沙漠的「大門」,但在當地人眼裡,這片區域卻是通往死亡的「禁地」。
在周邊方圓數千公裡內,只有吉比利及其下轄的幾個小鎮屬於綠洲,以目前的城建規劃來看,吉比利整個省的實際面積應該是5萬平方公裡,刨除沙漠和無人區後只剩下2.2萬平方公裡,但哪怕如此,吉比利的總人口也就15萬左右。根據法國人的調查,上個世紀30年代吉比利人口就已經超過了14萬,近百年人口增長才區區一萬。
一名黑人牧民告訴我:吉比利實際人口根本沒有15萬,大多數人都搬到工作機會更多、收入更高的海邊去了,剩下的要麼是老人,要麼是沒有經濟基礎的家庭。
在印象中,突尼西亞是穆斯林國家,民族主體以柏柏爾人(北非原住民)和阿拉伯人為主,但現實中在吉比利卻看到不少黑人,其中大部分是早期被販賣到法國殖民地的非洲奴隸,後期開展椰棗種植產業也來了一部分黑人。值得一提的是,吉比利曾多次嘗試在沙漠中開闢農場種植作物,可惜的是,年年開闢年年被風沙覆蓋,很多當地人面對可觀的種菜補償金也沒有動力。
如果問吉比利到底有多熱,當地人會苦笑著說:千萬別下大雨,因為每次大雨都會帶來巖層坍塌,以致豐水期(8月)唯一的引水渠都被堵塞。原來,常年的暴曬使得吉比利空氣溼度幾近於零,在這麼幹燥的環境中,巖石被暴曬風化後變得十分脆弱,除非出動類似壓路機的設備進行壓實,否則一下大雨必定垮塌,這就是當地人為什麼既期待下雨又不希望大雨的原因。
吉比利最熱的季節是4-10月之間(40℃以上),7月份平均最高溫度為48.8℃、最低溫度23.9℃,溫度最低的是1月,平均最高溫度26.5℃、最低4.6℃。而根據NASA的光譜儀衛星監測數據顯示,地球上最熱的城市不是澳大利亞的庫伯佩蒂(45℃),也不是美國死亡谷的56.6℃(非人類居住區),因為既是人類居住區又是長期高溫的城市,只有吉比利。
在NASA的熱成像圖片中,其他區域顯示的高熱區是點狀的,只有吉比利是塊狀且相連的,其熱度之高使得這座城市能看到的綠色只有椰棗樹和仙人掌。
為了切身感受當地人如何應對如此高溫的生存環境,我們選擇租車前往撒哈拉沙漠深處的「火星營地」,結果剛離開城區汽車就出現各種問題,先是空調失靈罷工,緊接著水溫爆表發動機熄火,嚮導擔心汽車自燃選擇呼叫營地的專用越野車,此時方知:在吉比利開車也很危險,幾乎每年都有因高溫引起的車輛自燃現象。
前往營地的路上會經過當地牧民的休憩點,據說20年前這裡還是個小綠洲,如今早已蒸發成小鹽灘,嚮導指著牧民說:這些人早期是牧民,後來轉行運送鹽塊,如今旅遊業發展迅猛又變成專職接待遊客。
與之相對應的是,每年約有200頭駱駝因高溫缺水而死,尤其是專門負責承載遊客長途跋涉(超過5公裡就算長途)的駱駝,死亡率非常高。
期間還經過一個小村子,這裡的房屋大部分都沒有門,就算有門的房子,晚上睡覺也幾乎都不敢關門,因為夏季室內十分悶熱,有些人直接在房子邊搭一個棚子,夏季一張毛毯就能過夜,冬季鋪上海綿墊蓋著被子睡覺。
「火星營地」是撒哈拉規模最大、設施最全,價格也是最高的沙漠營地之一,旺季期間真的是一房難求,待到日落時分才陸陸續續的看到有遊客抵達營地。一名工作人員說,這些遊客白天都跟車出去參觀,日落才回來,所以營地也只負責早晚餐,如果人多的話還有篝火和柏柏爾人的民俗表演。
營地裡沒有專用的餐廳,飯點到了會端到戶外自助,一張毛毯一張小桌就是沙漠餐廳。帳篷房間很小,多數是一間三個雙人床,親身體驗了一下晚上睡覺的感覺,確實很折磨人:沙漠地板會有一股能感受到的熱氣上升,而帳篷外卻明顯能感覺到降溫,也難怪地毯要鋪三層。早上起來也很無語,一個帳篷就給一桶水,用水瓢舀到壺裡再打開水龍頭洗臉刷牙,每人最多一壺,超過還得另外付錢。
唯一安慰是沙漠營地的白鬍子廚師很不錯,據說是土生土長的柏柏爾人,是突尼西亞某個米其林餐廳的特邀主廚,專門負責烘烤柏柏爾人的傳統麵食。老人建議我們吃烤餅的時候要就著水果吃,能吃出駝奶、椰棗和水果混合的獨特香味。事實證明,這個老人確實很厲害,之後在突尼西亞也吃過不少高級餐廳,但最令我難以忘懷的,還是他的烤餅。
回到市區後參觀了嚮導的家,發現這裡的房子層高都超過了5米,條件好的家庭甚至能達到7米層高,每棟房子東南西北都各有一扇門,但多數人從早到晚都不關房門。嚮導說當地人這麼做都是為了降溫,哪個方向有風就開前後門,層高足夠的話,室內溫度會比戶外要低很多。所以當地人很少買風扇和冰箱(空調買得起、電費也花不起),椰棗等等作物也基本都是風乾保存的。
吉比利人的飲食相對清淡偏甜,喝咖啡的時候會加一點椰棗粉或薄荷,其實也是為了應對當地的極端環境,椰棗糖分高營養足,按照中醫說法還有祛痰補氣的功效,是當地人無病當零食、有病當補藥的不二之選。薄荷則用來應對高溫酷暑,在長期高溫下,當地人經常出現熱感冒、目赤牙腫、瘙癢皮疹等症狀,用咖啡浸泡薄荷葉後再加入蜂蜜,是本地傳承數百年來的飲食傳統之一。
(撰寫紀實類旅遊文章真的很辛苦,產量低、效率差,希望能得到您的肯定以及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