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商品作為一種為了出售而生產的勞動成果,它的生產和消費都是由我們社會生活中的每一個人來完成的。雖然商品在我們的生活中司空見慣,但是奇怪的是為什麼有的東西就可以成為商品,有的東西卻不能呢?人們又為什麼需要購買商品呢?這就涉及到我們今天將要講解到的知識點——商品的含義,讓我們來了解商品究竟是什麼。
從商品的含義上來說,商品是指用來交換的、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勞動產品。從這句話中實際上我們可以知道物品成為商品的三個條件,分別是:用於交換、滿足人們某種需要、勞動產品,那麼我們需要對這三個條件進行辨析,因為這涉及到一件物品是否是商品的界定。
一、勞動產品
從事物包含的範圍上來說,物品>勞動產品>商品,商品就是指在符合另外兩個條件前提下的勞動產品,這裡的勞動是指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即人的腦力和體力的耗費。例如一根木頭被雕刻成木簪,之後作為一件商品被出售,是因為人們為它付出了勞動。
二、滿足人們某種需要(即有用性)
有用性是指商品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效用。如糧食能充飢、衣服能禦寒和蔽體遮羞、房屋能遮風擋雨。任何物品要想成為商品都必須具有可供人類使用的價值;反之,毫無使用價值的物品是不會成為商品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種使用的價值和效用並非是商品所獨有的,並且這種有用性也不可比較大小,例如:
①森林裡天然生長的野果也能供人果腹,但這個時候它並不是一件商品,因為既沒有人為它付出勞動,它也並未用於交換;
②有用性的大小不可比較,譬如一般生活場景中,手機和水相比,手機對人們來說更有用;但是在沙漠中生命垂危之際,水對人們來說卻更有用。環境和條件是多變的,意味著商品的有用性(即使用價值)是不可比較的。
三、用於交換
當一件勞動產品成為商品的時候,其目的就是用於交換,如果生產者對於這個產品的生產只是用來滿足個人需要,不用於交換,那麼它也不能成為商品,只有通過交換轉移到他人手中,這件物品才能稱之為商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用於交換,是指這件勞動物品是以交換為目的,而並不一定是指在交易行為之中。例如:
①交換之前(待售階段),這個時候的勞動物品也是商品。比如超市裡貨架上琳琅滿目的貨物,小賣部貨架上的零食,家電市場的電器等,它們的目的都是用來交換的,即使這個時候還沒有發生交換行為;
②交換行為進行之中。例如這個時候小張正在用錢去購買一臺新款的蘋果12手機,這時手機在符合前兩個條件的前提下,它的目的在於交換,它就是一件商品;
③交換行為之後。當一件商品在用於交換後還能不能稱之為商品,我們必須知道這件物品是否依舊是用於交換的。比如小王在中秋節在商場購買了一盒月餅(這時候的月餅屬於一件商品),之後他把月餅送給了他的朋友,而朋友因為家裡的月餅太多,想把這盒月餅轉手賣給二道販子,那麼這時候這盒月餅在交換之後還是商品;但是如果朋友打開盒子吃掉了月餅,那麼這盒月餅這時候也就不是商品了。
以上就是商品含義所包含的三個條件,在平時的備考階段,同學們要學會充分運用這三個條件來分析一件物品是不是商品。譬如未經開採的天然礦泉水、自然環境中的陽光和空氣都不是商品,因為它們都沒有用於交換且沒有人付出勞動;而藥店裡的藥,書店裡的書都是商品,因為它們符合關於商品的三個條件。
以上就是關於對商品含義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