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2 14: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改革開放初期,國內的通信業發展水平相當落後,上海亦是如此,"打電話難"的矛盾十分突出。1979年時,我國平均每百人擁有電話不到0.5部,上海的情況稍好一些,但平均每百人才擁有1.7部電話機,而同期美國紐約擁有電話595萬部、普及率為80部/百人,法國巴黎擁有電話240萬部,普及率為106部/百人。落後的通信業成為嚴重製約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拖慢了改革開放的腳步。
傳統的人工轉接長途電話已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通話需求
"電話裝不上、打不通、聽不清"1978年12月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國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經濟日趨活躍,內外聯繫日益增多,全社會對通信的需求急劇增長。但是,歷史上形成的落後通信狀況難以適應改革開放的需求,薄弱且嚴重短缺的通信基礎設施成為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最明顯的特徵就是"電話裝不上、打不通、聽不清"。那時候流行一句順口溜,叫"打市話撥痛了手指,打長途喊啞了嗓子!"為什麼撥打市內電話還會撥痛手指?因為當時電話機是撥盤式的,撥個1還好一些,要是撥個9、撥個0,要撥一大圈。多打幾隻電話,一天下來,手指腫得像胡蘿蔔了。而且因為電話線路差,拎起聽筒經常沒有撥號音,打不出去。有一個現在看來就像笑話的場景,有一位車間工人有一天突然被調到廠長辦公室,任務就是每天一上班,幫廠長拍打撥號音,拍到撥號音出現,趕緊叫來廠長。
打長途電話更是一場"漫漫長徵路"。上世紀80年代初期,上海每天掛往全國各地的人工長途電話接通率只有七成,市民們為打一個國內長途,要排著長長的隊伍。那個時候,橫浜橋長途局營業廳、四川路橋郵政營業廳、南京東路電報局營業廳堪稱是上海最熱鬧的三大地方,每天都擠滿了打長途電話的市民。當時打長途電話需要排隊,運氣好的,排個半天,運氣差的,排一天也不一定叫到號。有人肚子餓了不敢走開,尿急了也不敢上廁所,甚至有抄了尿不溼去排隊的。
靜安電報服務處每天擠滿了來發電報和掛長途電話的用戶
改革開放初期,私人安裝電話非常少,打電話全靠弄堂裡的傳呼公用電話,阿姨爺叔手拿擴音喇叭,奔走通報各家。老藝術家牛犇對此記憶猶新,上世紀80年代,每次上海電影廠有工作信息,都是通過弄堂口的傳呼電話傳遞給他的。小賣部老闆娘老遠就會大聲嚷起來,"牛同志,明天……"這麼一叫,半條街都知道牛犇要做什麼事情了。不過這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信息傳遞速度有時候太慢了,"明明是6點鐘的演出,我收到信息已經9點多了,趕到現場,人家那邊都已經開排了。"牛犇回憶說。
"當了褲子,也要把上海的郵電通信搞上去!"電話難打,不僅給市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不便,而且給招商引資工作帶來極大困擾。外商到來後,首先感到不適應的就是通信,最為關注的也是通信,當時流傳這樣一句話"一問電話二問路,第三才是談項目"。原郵電部部長、原信產部部長吳基傳對當時的情形就有生動記載:"外商熱心考察,政府熱誠接待,項目趁熱打鐵,一拍即合,但等到外商想與上司或公司聯絡的時候,卻發現電話怎麼也打不通……一些幾百萬、幾千萬的投資項目無果而終。"當時有外商抱怨,想在上海打一個越洋長途,還不如特地去趟東京、香港。因為通信不暢,改革開放初期影響外商來滬投資不是個案。所以,要深入推進改革開放,要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就需要先把通信發展起來。時任上海市市長的朱鎔基曾說出一句鏗鏘有力的話:"就是當了褲子,也要把上海的郵電通信搞上去!"通信先行的戰略思想因此確立,上海乃至全國通信業的發展由此翻開了嶄新一頁。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