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配戴OK鏡的小朋友確實是越來越多了。周末門診一天看30個孩子,差不多會有10個孩子要驗配OK鏡的。
但是有時候因為家長之前不了解或不重視,等到下決心要給孩子配OK鏡的時候,就發現孩子都已經近視600多度了。
而OK鏡通常是只能驗配到600度,那麼這種情況,還有必要配OK鏡嗎?
為什麼要配戴OK鏡
OK鏡,學名叫角膜塑形鏡,本質上就是一種隱形眼鏡。採用硬性高透氧性材質製作,通過晚上睡覺的時候配戴,改變角膜形態,也就是重新塑形,來達到與近視後變長了的眼球重新匹配。
一般白天會變得沒什麼近視度數,視力也能提升到0.8或以上,滿足日常學習和生活的用眼需求。
OK鏡的好處主要有兩點:
1、白天不需要再配戴框架眼鏡;
2、可以控制近視發展的速度。有研究數據表明,孩子近視後,配戴框架眼鏡每年平均漲75度,而戴OK鏡平均漲25度左右。
簡單算一下,比如同樣10歲近視的孩子,此時近視100度,假設到18歲度數能穩定下來。那麼戴框架眼鏡的孩子近視會發展到100+75*8=700度,而戴OK鏡的孩子近視100+25*8=300度。
近視700度和300度,差別就很大了。
臨床上我們將近視600度以上劃為高度近視。高度近視的人,由於度數高,眼軸相對變長,視網膜變薄,因此,發生視網膜脫離和眼底併發症的風險都會高很多。
近視超過600度的孩子還要配嗎
雖然目前臨床上OK鏡只能配到600度,但並不代表600度以上的孩子就不能戴OK鏡。
之所以臨床上卡600度,是因為度數越高,為了保證白天的視力,需要塑形的程度就越大,簡單理解就是會對角膜施加一個更大的力量,而力量太強,造成角膜損傷的風險也就越大。
超過600度的孩子配戴OK鏡,很有可能因為力量只能到600度,所以白天還會有殘留的度數,使得白天的視力達不到0.8或以上,從而不能滿足用眼需求,但是可以通過白天再配戴一個框架眼鏡來解決。
而OK鏡的另一個作用,通過減少遠視離焦來延緩近視發展,對這些孩子依然有效。
600度以上的孩子,本身就已經高度近視,發生眼底病變的風險就高,尤其是如果現在年齡又不大,比如我們經常看到12歲的孩子就已經近視600多度了,就很需要把近視發展的速度給控制下來。
那麼對於這類小朋友,如果家長能充分理解並且接受白天可能需要配戴一個小度數的框架眼鏡,建議還是配OK鏡。
除了看度數,還要看眼軸
我們剛一直在說高度近視的風險,其實比起度數,高度近視的眼底併發症與眼軸的關係更為密切。因為是眼球越長,視網膜才會被拉得越薄,併發症的風險也越高。
在沒有近視的時候,不同的人眼軸其實也是不一樣的。角膜越平的人,相對而言匹配的眼軸就越長。
所以,同樣近視400度的人,眼底情況有可能很不一樣。角膜比較陡峭的人,眼軸就比較短,眼底可能完全看不出什麼改變。而角膜比較平的人,眼軸很長,眼底看起來已經跟高度近視差不多了。
也就是說,對於角膜較平,眼軸本身就比較長的人,需要更積極的去控制近視的發展。
但是,OK鏡通常是角膜曲率更大的人,控制效果會更好。角膜相對扁平的話,效果會差一些。
這就比較糾結。因為更需要積極控制的孩子,可能控制效果反而會差一些。
不過度數越大,OK鏡的控制效果相對更好,因此,對於高度近視且角膜又平的孩子,倒不需要太糾結,最好就OK鏡;而角膜較平且度數還小的孩子,就要和家長充分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