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看一眼冥王星,有什麼「了不起」?
7月14日美國航天局公布的「新視野」號探測器13日拍攝的冥王星(左)及其衛星卡戎的偽色照片。 新華社 發
美國各大新聞客戶端14日的突發新聞推送內容,主要就兩件大事:一件關於伊核問題,一件關於美國「新視野」探測器。不少媒體後來乾脆援引伊朗總統魯哈尼推特中的話做新聞標題:伊朗核協議達成打開「新視野」。
前一件事緊張嚴肅,後一件則浪漫多情:十年跋涉,歷盡艱險,迄今速度最快的人類探測器「新視野」終於見到了「有心」的冥王星。匆匆一見之後,距地球超過52億公裡的「小新」,如今已向更遠的深空飛去,不再復返。
「新視野」對冥王星的匆匆一瞥,要花掉7.2億美元。這一長達數年的單程「約會」,究竟有多重要?
1965年,也是在7月14日,「水手4號」探測器飛掠火星,成為人類探測器首次近距離觀測另一星球。隨後的50年間,人類探測器先後飛抵太陽系八大行星,而曾經的第九大行星冥王星卻因距離遙遠,從未迎來人類探測器。
50年後的同一天,「新視野」飛抵冥王星,這簡直比科幻作品還令人稱奇。「新視野」的這一瞥,不僅讓人類終於看全了太陽系原「九大行星」,更代表人類完成了行星際觀測「第一階段」的任務。
對於人類探索太陽系而言,這絕對算得上「高光時刻」。飛離冥王星,進入太陽系邊緣的柯伊伯帶,「新視野」將成為首個探測這一神秘世界的人類探測器,重新定義人類對太陽系探索的邊界。美國航天局稱,那裡可能隱藏著數以千計的冰凍巖石小行星,深藏著太陽系形成的秘密。
對於太空探索,這一「約會」的意義更加深遠。「旅行者1號」進入星際空間後,其探索未知的精神點燃了無數人,特別是年輕人對太空科技的熱情。當年為冥王星命名的,就是一名11歲的小女孩。「新視野」完成「約會」後,一名小女孩當天在地面任務控制中心向斯特恩等專家提問,飛過冥王星後,「新視野」目前執行額外任務的目的是什麼,「是去探索柯伊伯帶的原始天體,還只是為了獲得項目資金?」
正如美國航天局局長查爾斯·博爾登所說:「我知道,今天我們已經通過這一巨大成功激勵了一代人去探索。我們期待未來的發現。這對科學和探索來說,是一個歷史性的勝利,我們真正、且再一次拓展了人類的潛能。」
當然,這一「約會」最直接的影響,莫過於人類對冥王星的認識。冥王星沒少改寫教科書,而這一次要做的,也許首先是給冥王星「換個頭像」。
從1930年發現冥王星時看到的一個光斑,到如今比較清晰的星球表面圖像,人們關於這顆遙遠星球的認識已經發生革命性變化。
依據最新數據,科學家已經取得了一些重要結論。比如,「新視野」的觀測,幫助確定了冥王星為柯伊伯帶最大天體,長達數十年的爭論就此結束。再比如,直徑大於預期,意味著這顆矮行星的密度小於預期,內部含冰部分所佔比例更大,大氣對流層比模型預言的更淺等等。
(據新華社洛杉磯7月14日電 記者郭爽)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