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00萬年前,一顆直徑10公裡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其威力連百萬枚核彈都望塵莫及。輝煌的恐龍王朝被這一連串劇變終結,僅剩下一支後裔倖存至今——鳥類。
起源於1.65~1.5億年前的侏羅紀時期的鳥類,是獸腳類恐龍的後代,至今廣布全球。
同樣是經歷了小行星撞擊
恐龍滅絕消失
鳥類反而繁衍昌盛了呢?
學術期刊BMC Evolutionary Biology表明:鳥類祖先在災難發生前就已經適應了地面生活。災難發生後,它們不會因為樹林的消失而無處繁衍、覓食,從而得以逃過此劫。科學家從新的化石發現也進一步證明,災後倖存下來的鳥類,其後肢的比例、身體結構都是適應地棲生活的。
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範圍內的環境汙染與生態破壞日益嚴重,能源短缺問題突出,生物種類的減少,全球氣候變暖趨勢加快,作為人類,都能感受到年平均氣溫的逐步升高。
對鳥類來說,如果棲息地喪失,那麼在城市中生存變得愈發艱難,他們必須在特定環境中覓食與樹上築巢。同時,鳥類的減少加劇惡性循環,使遭砍伐地區更難以恢復生機。
全球城市化的高速發展,汽車的轟鳴聲代替了鳥叫聲。這預示著我們:在烈日炎炎的夏日,再也不能邊啃著冰西瓜邊聽鳥叫聲了。
關於國際鳥類聯盟最新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全球八分之一的鳥類——1300多種鳥,面臨著滅絕危機,它們的生存狀況日益惡化,從熱帶地區至兩極地區,一些鳥類物種的數量呈現可怕的下降趨勢。
旅鴿,曾是世界上數量最多的鳥類,歐洲人到北美大陸之前,北美有多達50億隻旅鴿,它們結群飛行時最大的鳥群覆蓋面積寬達1.6公裡,長達500公裡,需要花上數天的時間才能穿過一個地區。17世紀,歐洲人發現美洲大陸沒多久,發現旅鴿口感鮮美,從而遭到人類的大面積捕殺。
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每天大約有五萬隻旅鴿被人類殺死,曾有記錄顯示美洲白人曾經最多一次性殺死過二十五萬隻旅鴿。旅鴿最終在十九世紀末淪為了瀕危物種,1914年9月1日,地球上最後一隻旅鴿瑪莎在辛辛那提動物園去世。
斯派克斯金剛鸚鵡,因2011年的動畫電影《裡約大冒險》而出名,全身呈灰藍色,非常少見,顏色十分好看。誰能想到漂亮也是一種罪過呢?這種好看又聽話的鳥兒吸引了無數偷鳥者,曾經在市場的價格高達上萬到幾十萬一只。
僅短短數年,所有的野生斯派克斯金剛鸚鵡已經滅絕,只有人工飼養的十幾隻還活著,數量真的讓人擔憂。
鴞鸚鵡,世上唯一一種不會飛行的鸚鵡,也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鳥類。鴞鸚鵡非常友好,早期到達紐西蘭的人會把鴞鸚鵡當做寵物,野生的鴞鸚鵡也會接近人類,甚至爬到人身上。鳥類學家曾在1845描述到這種鳥,說它們「更像是狗而不像鳥」。
隨著外來船隻攜帶一些外來物種進入紐西蘭,例如:老鼠、負鼠、白鼬和貓等哺乳動物。鴞鸚鵡的生存環境變得惡劣,在短短幾百年裡,入侵物種便很大幅度地削減了鴞鸚鵡的數量。逃生能力差加上繁殖能力低,使得鴞鸚鵡成為全球的極危物種,已經到了滅絕的邊緣。在紐西蘭的野生環境中,存世量僅剩可憐的134隻。
最初,沒有人在意,這只不過是一個物種的滅絕,2020,直到這場災難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生態失衡,被迫重啟。
生命的第一需求是生存,每一個物種都有保障自己生存的權利,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從自己做起,尊重生命就是尊重人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