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寧海雁蒼山中藏有奇景 寒冬亂石堆熱氣騰騰
類似「冒熱氣」的石縫還有不少。
實測表明,冒熱氣的石縫口溫度可達14℃至16℃。
周邊環境實際氣溫只有1℃左右。
我市植物專家林海倫和地質專家楊曉平在考察石縫「冒熱氣」的現象。記者張海華攝
連日來,甬城郊外一派冬季景象,植物被一層厚厚的白霜覆蓋,氣溫跌至0℃以下。而在海拔400多米的寧海雁蒼山的亂石堆中,此時卻熱氣蒸騰,如同浮雲遊霧,讓人仿佛置身人間仙境。
這裡,常年的溫暖溼潤形成了小氣候,讓本該在溫州以南安家的環境指示物種———腎蕨,在這裡被首次發現。
亂石堆中的熱氣從哪裡來?為何會出現熱氣噴湧的現象?腎蕨為何只在這裡分布?為了揭開一系列謎團,近日清晨,記者和寧波市藥檢所植物專家林海倫、研究地質的寧波大學建築工程和環境學院城科系的副教授楊曉平以及植物愛好者鄔坤乾一起出發去寧海雁蒼山探個究竟。
現場景象:
海拔400米的山頂附近
10多處亂石堆冒著熱氣
當天早晨,當我們到達寧海雁蒼山山腰時,溫度計顯示,當時的大氣溫度為2℃,海拔儀顯示當地海拔為200米。
我們沿著曲折的山路,踏著嘎吱作響的枯葉,一路上看到了很多被架空的巨石堆、亂石陣。這些亂石,大的有幾十米高,小的也有半米,透過巨石之間的縫隙,還看到裡面的石頭橫七豎八地互相層疊著,仿佛隨時有崩塌的危險,讓人不禁捏了一把冷汗。
花了近半個小時,抵達接近山頂處,也到了此行的目的地———第一個熱氣噴湧的洞口,此處海拔為400米,大氣溫度僅為0℃。站在洞口,撲面而來的熱氣,讓人如沐春風。「熱氣撲面而來,好暖和!」楊曉平老師第一個驚呼道。當我們靠近洞口,蒸騰的熱氣,讓鼻梁上的眼鏡瞬間模糊起來,把手靠近洞口平放一會兒,手上也變得溫暖溼潤了。
仔細觀察,這個洞口直徑約60釐米,呈不規則的四方形,洞內很黑,裡面密布許多巖石。與四周冰冷、光禿的巖石相比,洞口充滿了春天的氣息,洞口周圍植被茂盛,巖石溼滑,還密布著厚厚的苔蘚。由於長期受水汽蒸騰,洞口的植物長勢特別旺盛,葉片上灑落著許多晶瑩的水珠,看起來尤其精神。苔蘚周圍,還分布著寧波罕見的蕨類植物———腎蕨。
在離洞口兩三步之遙的另一處亂石縫中,同樣也有熱氣噴湧。沿著山路再往前走,我們又發現了一處冒著熱氣的洞口,這個洞口呈豎長條狀,長一米多,寬20多釐米,看上去深不見底。接著,我們又看到10多處冒著熱氣但僅能容下一個拳頭的小洞。
在發現有熱氣冒出的洞口,我們分別拿著水銀溫度計和圓餅狀溫度計同時測量,數據顯示,周圍的大氣溫度為1℃左右,洞口的溫度最高達16℃,最低的也有14℃左右。
專家分析:
歷史上寧波曾處熱帶氣候區域
「我在考察植物資源時,意外地發現這兒有一片腎蕨生長,當時就很奇怪,我調查研究寧波鄉土植物20多年,走遍了寧波的山山水水,從沒見過腎蕨。腎蕨不是珍稀物種,在南方地區比較常見,但在這裡出現自然生長的腎蕨,很不可思議!又發現這裡的洞口會冒熱氣,這才明白腎蕨在這裡出現的原因,原來腎蕨成了環境指示植物了!」發現雁蒼山奇特景觀的植物專家林海倫第一時間將這一情況告訴了記者。
林海倫說:「腎蕨生長的環境要求絕對最低溫不能低於0℃,否則不能安然越冬。在寧波地區種養腎蕨,冬天都要移入溫室或室內,否則不能存活。」根據《浙江植物志》記載,腎蕨廣布在熱帶、亞熱帶,浙江僅分布1種,分布範圍在慶元、樂清、文成、泰順、蒼南等溫州以南地區。目前,在寧波其他地方,尚未發現腎蕨,在這裡屬於首次發現。
不過,我們看到僅有的20多株腎蕨在我們看到的第一個洞口有分布,其他幾個冒熱氣的洞口,並沒有發現腎蕨。
林海倫分析說,歷史上寧波曾處於熱帶氣候區域。7000年前的河姆渡遺址表明,當時古人住的是像現在西雙版納一樣的吊腳樓,並有大象等熱帶動物生活。據此推測,歷史上寧波到處都有腎蕨分布,後來氣候變冷,寒潮南下,別處的腎蕨都被凍死,唯有寧海雁蒼山的這處有熱風口的巖石成了腎蕨的避難所,得以保存下來。另外,腎蕨地下部分有匍匐莖,匍匐莖的末端都有球形的塊莖,這些塊莖能發展成新的植株。「有可能這片腎蕨通過營養繁殖的方式存活了幾千年,十分珍貴,我們一定要保護好這些難得的植物。」
專家解惑:
兩大地質斷裂帶交會
淺層地溫能輸出所致
這裡為何會出現熱氣滾滾的景象?寧波大學建築工程和環境學院城科系的副教授楊曉平,研究第四紀地質近30年,他說:「雁蒼山位於寧海梅林街道,地處孝豐—三門灣、溫州—鎮海兩大地質斷裂帶的交會處,著名的寧海溫泉就在這裡附近。」
為何斷裂帶會產生熱氣呢?楊曉平分析說:「地球表面分布著變溫層、常溫層和增溫層。在地表以下15-20米為常溫層,常溫層內的溫度比當地的年平均氣溫高出1℃-2℃,寧波年平均氣溫為16℃,那麼常溫層的溫度為17℃-18℃。常溫層再下去為增溫層,增溫層每深30-33米,溫度上升1℃。在地表以下,有地下水經過,地下水逐層循環,就會有一個加熱的過程。而大斷裂帶又成了一個水汽的輸送帶,熱能通過大斷裂帶湧出,就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熱氣騰騰的現象了。」
專門研究地質的浙江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葉興永,聽了記者介紹雁蒼山的相關景象後,馬上表示:「這個地方我知道,這是一種地熱現象。」他介紹說,「地熱資源包括淺層地溫能、水熱型地熱資源以及乾熱巖,我們常說的溫泉屬於水熱型的,而這裡是淺層地溫能湧出的現象。」
葉興永肯定了楊曉平的分析。他說:「寧海雁蒼山冒熱氣的地方是一處崩塌堆積形成的亂石崗,亂石堆裡有許多空間,大地的熱流在這裡集聚,並不斷從高溫到低溫進行傳導輸送流通,洞口是空氣中熱量冷熱交換的界面,因此,人們站在洞口會有熱氣迎面撲來的感覺。受熱氣影響,在洞口還形成了獨特的小氣候環境,一些喜熱的植物在這裡生長。」
「理論上說,在增溫層,每深100米,溫度升高3℃。但地方不同,升溫值也不一樣,一般在2℃-3℃。因此地下的熱量從深部向地表傳遞,源源不斷。」葉興永說。
當地居民知道這個現象嗎?對此會有什麼感受?下山後,我們問了幾個本地居民,不少本地人表示知道這個地方。深甽鎮的一名居民胡時敏說:「這個地方兩三年前我就去過。你們這個季節去,洞口很熱吧!」他笑著說,「洞口冬季會冒熱氣,夏季吹涼風,很奇特呢!」
「你們下次找個小雨天或者空氣中溼度大的時候再來,那個時候景觀特別漂亮,跟電視劇中拍的那樣,白色水汽從洞內滾滾而出,像仙境一樣的,非常美!」胡時敏善意地提醒我們。 □記者周科娜/文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