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同事老劉說要請假,我問請假幹什麼?老劉說家裡一個人住的84歲的老母親前天晚上摔倒了,疑似腿斷了。當時爬著去拿手機,想給鄰居打電話,卻沒夠到。直到昨天下午4點左右,隔壁鄰居去串門,門叫不開,才破門進去施救。可以想像,在那20個小時左右的時間裡,老人家是多麼的孤獨與絕望。
現實社會中,大多數的留守老人,如他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祖輩一樣,沒什麼退休的概念,往往是活到老勞作到老,他們唯有靠自己的雙手不停的勞動,或者從在外打工的子女手中,才能獲得必需的生活費。因為同樣的原因,他們也進不了養老院。
養老,應該是對父母生養的感激,應該是帶著敬畏之心、孺慕之情的。而不能為了遺產,為了工作,為了其它任何什麼理由,在外人模狗樣,對老家父母的處境不管不顧。其實他們要的不多,僅僅是能夠解決溫飽的那幾張人民幣,僅僅是需要幫助時伸過來的那雙溫暖的手,僅僅是需要談心時靠過來的那顆滾燙的心,僅僅是需要關心時遞過來的那句真誠的問候。
俗子只是俗子,不會悲天憫人,但也忍不住在此呼籲:
我們的政府,可以把給農村老人的生活補貼,再適當提高金額,以減輕他們的經濟負擔;國家立法機構,應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來切實保障農村留守老人的權利,讓「常回家看看」不再是一種道德的呼喚,更是一種對打工子女的法律約束;同時,結合各地實情,讓農村的土地流轉政策也逐步推廣落實,讓那些勞動能力較弱的老人,能從繁重的農活中解放出來;還要求打工子女所在用人單位,要積極配合法律法規,給打工子女們開開綠燈,讓他們「常回家看看」具有時間上和制度上的保障。
給留守老人多一些關愛,讓他們感到這人世間的溫馨與美好,遠離孤獨與絕望,需要我們全社會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