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夢倫」這個名字,可能對我們而言,相對陌生。但「嫦娥工程」,大家一定都很熟悉,餘夢倫就是給「嫦娥工程」搭建天梯的人。「餘夢倫班組」,這個負責運載火箭的彈道設計、制導總體設計工作的班組,成立於1966年,開創了中國運載火箭彈道設計事業的先河。
在第五屆「中國製造日」演講中,回顧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歷程,84歲的餘夢倫感慨萬千。
他說,1956年10月8日,我國建立了運載火箭研究院,這是中國航天的起步。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升空,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
12月26日,「聚力新徵程,築夢十四五」——第五屆「中國製造日」全國主會場活動在北京舉行,餘夢倫作主旨演講。
1990年7月16日,中國研製的大推力運載火箭——長徵二號捆綁式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它的試驗成功,標誌著中國的運載火箭技術及發射能力有了新的發展和提高。
90年代,中國運載火箭發射成功以後,中國運載火箭大舉進入國際衛星發射市場。
餘夢倫說,但這時美國政客誣衊我們中國運載火箭發射美國衛星,竊取了美國衛星的一些技術——實際上是完全無中生有。美國感到中國運載火箭進入發射市場以後,威脅到了美國運載火箭的發展。他們制定了禁止用中國的運載火箭發射美國衛星的法律,從此以後,中國的運載火箭再也沒有發射過美國衛星。
12月26日,「聚力新徵程,築夢十四五」——第五屆「中國製造日」全國主會場活動在北京舉行,餘夢倫作主旨演講。
回顧曲折的經歷,這是自力更生,勇於攀登航天精神的偉大勝利。對我們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新徵程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製造日」這個活動,也是要促進我們各行各業在製造領域趕超世界水平,要成為一個製造大國。我們航天要成為一個航天大國,而且要成為航天強國。
如今,導航衛星完成了,嫦娥工程也完成了,今天的航天,別人能做到的,我們都能做到。
七十餘年來,不僅是航天工業得到了發展,我國的製造業,也經歷了從無到有的巨大飛躍。七十餘年來,「中國製造」走過艱辛歷程,創造了輝煌的成就,更積蓄了強大的精神力量。
2020年12月26日,由團中央宣傳部、國資委新聞中心、中國科協科普部聯合主辦,中國青少年新媒體協會、中國青年報社、中央企業媒體聯盟、微博協辦的「聚力新徵程,築夢十四五」——第五屆「中國製造日」網絡傳播活動在線上線下同步舉行。
《新聞聯播》播放當日活動情況
連日來,「中國製造日」的聲音從北京主會場通過網絡傳播到全國各個角落。關於#中國製造日#的話題在社交媒體上刷屏。
12月26日一早,@共青團中央 首先發起「從小口罩到大火箭,從一窮二白到應有盡有,人民需要什麼,我們就製造什麼!」
此後,近百家中央企業、科研單位、民營企業官微同步轉發,大家圍繞「中國製造——為人民而生」的主題紛紛刷齊了屏。
點擊連結,查看「中國製造——為人民而生」刷屏現場。
「中國製造日」倒計時預熱視頻。剪輯:鬱惠穎
「中國製造日」活動最初於2016年12月26日毛澤東同志誕辰123周年之際發起,通過線上聯動、主題直播、線下宣傳等形式講述中國製造故事,截至發稿,#中國製造日#話題閱讀量超過10.6億。
當天,全網20多個平臺同步直播,累計觀看量超過千萬人次,還登上了《新聞聯播》,一時間「中國製造」像是冬天裡的一把火,在人們心中燃起致敬時代、致敬中國製造的熱浪。
在北京舉行的全國主會場活動上,聚集了「中國製造」各個領域最閃亮的星。
連續超過10個小時的直播分為「中國榮耀」「硬核支援」「大國重器」「中國品牌」「自立自強」「揚帆遠航」六個板塊。
餘夢倫、姜鵬、金燦榮、方文墨等60餘位科技專家、知名學者、大國工匠、企業家等悉數亮相,為現場觀眾和網友帶來一場思想與精神的盛宴。
中國榮耀
姜鵬
中國天眼(FAST)總工程師
如何把一個看似天馬行空的設想做成國之重器?FAST望遠鏡建立在貴州的一個山區裡,大型設備沒有辦法進場,所有的技術專門為它設計。「那是一百多人的工作團隊,用了26年的時間堆積起來。」望遠鏡在今年1月11號正式通過國家驗收,最終的技術指標就是靈敏度可以達到2600,我們提升了至少一個數量級。這個靈敏度是具有統一的意義。第一次站在人類事業最前沿探索宇宙奧秘。
12月26日,「聚力新徵程,築夢十四五」——第五屆「中國製造日」全國主會場活動在北京舉行,姜鵬作主旨演講。
王曙群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149廠對接機構總裝組組長
「前進的道路上會遇到很多困難,不要怕前進中跌倒,一定要有再次站起來繼續前進的勇氣,這是我們不斷前進的最基本條件。」王曙群認為,中國製造蘊含著一種不斷超越自我的精神,「必須不斷刷新觀念,賦予自己新的能力,要讓自己的能力和這個時代發展方向同頻共振。」
黃程友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三院33所生產一部副主任、高級工程師
很多人質疑中國航天是否花了太多的錢,做了太多看起來很高大上的東西,實際上不是這樣的。黃程友表示,中國航天技術輻射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用太空技術製作的防寒服,方便麵脫水蔬菜包也是航天技術,這可以用在日常居住中,甚至衛星導航也可以。
硬核支援
黃浩東
武漢鋼鐵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黃浩東為我們分享了武漢戰「疫」中的鋼鐵硬核力量。一個員工都不能少,生產一分都不能停,疫情一刻也不放鬆。疫情期間,武鋼是停不得,不能停。因為在武漢市56家定點醫院,一半以上的鋼鐵是由武鋼供應,用量是平常10倍。武鋼沒有停也是一個有力的信號,提振武漢人民和全國人民抗疫必勝的信心。
談到鋼鐵,大家知道它是人類文明最基礎的核心材料之一,但黃浩東認為,鋼鐵既是工業的糧食,更是一種力量,它是我們作為製造強國的硬核力量。
孫年俊
中國航空製造技術研究院
孫年俊說,這些年來,我們在構建強大國防的過程中,也帶動了先進材料、核心器件等產業鏈逐漸完整日益強大。 國內疫情最嚴重的時候,社會供應鏈基本停擺,交通運輸脫鉤,航空工業憑著技術優勢、製造優勢和協作優勢,在關鍵時刻能夠發揮關鍵的作用,確保能夠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率的完成抗疫生產設備的任務。可以造飛機和口罩機,國家需要什麼就造什麼。「我們利用造殲-20的技術造口罩機,這是軍工技術的外溢效應。」
許冰
上汽通用五菱新寶駿首席品牌官
在許冰看來,汽車智能化不應僅僅是是幾項新配置,更應該是汽車發展的新基因。「從用戶實際的使用場景出發,讓智能科技快速落地,科技不但要高大上,更要用得上。」
中國製造日特別節目
大國重器
12月26日,「聚力新徵程,築夢十四五」——第五屆「中國製造日」全國主會場活動在北京舉行,金燦榮作主旨演講。
金燦榮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
金燦榮表示,中國抗疫的成功經驗,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製造業的強大。在人類共同應對病魔的戰爭中,中國毫無疑問是全球的「兵工廠」,「這就是中國的貢獻。」
金燦榮說:「中國製造業的實力,也是中美世紀博弈。」現代文明是工業文明,工業文明的基礎是現代製造業。因此,現代製造業是現代國家的立國之本。今年的新冠疫情再次證明了這一點。中國強大的製造能力為抗疫成功提供了物質基礎,中國每天生產55億隻口罩,是全球抗疫的兵工廠。
施紅
中核集團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
在現場,施紅解開了我國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核電站的神秘面紗:它是幾代中國核工業人獨立自主和奮鬥創新的結晶。
華龍特有的「能動+非能動系統」實現了多重的安全保障,並滿足事故後72小時不幹預原則;雙層安全殼,可以抵禦大飛機的撞擊;電站設計壽期從40年提高到60年,堆芯換料期從通常的12個月延長到18個月,大大提高了電廠可用率;抗震能力提高50%等等……伴隨「華龍一號」批量化建設開啟,核電將為確保國家能源獨立提供有力支撐。
中國品牌
近些年來,中國製造的崛起,技術的提升,帶動國潮流行,越來越多的中國品牌闖出新國貨的創新之路。
濮韶華
光明乳業黨委書記、董事長
濮韶華為我們講述了光明乳業的百年發展史,他說,這同時也是一部中國現代乳製品的發展史。對於20世紀70年代的人來說,喝牛奶其實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但在改革開放以後,「中國人實現牛奶自由」。
秦力洪
蔚來聯合創始人、總裁
秦力洪在直播中表示,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汽車製造和消費大國,但一些最核心和尖端的技術並不掌握在我們手上,這是幾代中國汽車人為之奮鬥的夢想。「我們的科研院校培養人才數量全世界第一,有最大的市場,最全的產業鏈,我們需要培養的是下一代品牌。」他期待在智能電動汽車的新賽道創造屬於中國人的並且有世界影響力的高端汽車品牌。
中國製造日特別節目
金敘龍
一汽奔騰副總經理兼開發院院長
作為中國一汽自主品牌的重要產品,一汽奔騰要聚焦核心技術創新,坐實中國製造的硬核實力。
中國製造日特別節目
自立自強
「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寫入了十四五規劃和2030年遠景目標,也成為「中國製造日」活動中繞不開的話題。
龐欣
有研新材料副總經理
龐欣說,剛進入行業時,集成電路相關的靶材的產品和技術被美國和日本壟斷,「我們走過了國外同行業企業幾十年的研發歷程,」通過掌握高純集成電路所有的完全具備核心智慧財產權的七大核心技術,現在產品已經形成了全覆蓋,衍生出來300餘項與集成電路靶材相關的專利和100餘項行業標準,「不但解決了國內集成電路廠家的國產化問題,也走出國門。在全球頂級集成電路製造廠家覆蓋率達到80%以上。」
沈承勇
江蘇鑫華半導體材料科技董事長
在現場,沈承勇帶著我們回想了當初光伏太陽能行業起步時艱難處境,「整個產業鏈兩頭在外,最上遊的材料被美國人和德國人卡脖子,下遊的市場也在國外,中間的製造在中國,我們賺一點加工費,然後他們又對我們進行反傾銷,說我們的加工費收低了。」今天,整個產業實現了國產化,在全球排名第一。技術的突破使得材料成本降低了99.7%,15年前外國人把上遊矽料賣給中國要價一千萬元一噸,「現在我們有技術把成本降到三萬塊錢以內。」
在晶片行業,沈承勇和團隊決心要把整個晶片產業鏈國產化的最後一公裡打通,他們清楚要走的路還很長,「相信中國在新材料領域一定會領跑。」
揚帆遠航
王義桅
中國人民大學歐盟「讓·莫內」講席教授
站在衛星拍攝的全世界夜晚燈光圖前,王義桅說,讓更多發展中國家中的人們能夠享受全球化、工業化和信息化帶來的紅利,這是今天我們要面臨的主要話題,「中國製造讓中國人站起來,還要讓世界亮起來。」
很多青年人感慨「感謝今天,讓我認識了我的國」,而大國重器的掌舵人們則向年輕一代發出呼喊:「實業興邦,製造強國,年輕人就是主角。後浪一定會創造屬於你們的精彩!外國人造得了的,我們造得了;外國人造不了的,我們還造得了——這,就是中國製造!
關於中國製造日,網友@落葉喬木 這樣說:
我太爺爺那個年代,沒有什麼可供選擇的「中國製造」,生活裡除了洋火、洋蠟就是羊油。哪怕到了他參加革命的時候,用的也是洋槍、洋炮。一個「洋」字,壟斷了生活裡的種種。
我小時候也無數次纏著他講抗美援朝打仗的故事,結果無一例外都乘興而歸,失望而去。直到後來我偷聽記者對他的採訪,才從隻言片語裡知道什麼叫戰爭。
白天屬於美軍和他們的飛機,志願軍只能隱蔽在山洞裡,躲避著頭頂呼嘯而過的「死神」。上甘嶺屬於美軍和他們的炮火。志願軍只能躲在坑道裡看著陣地被犁了一遍又一遍。坑道裡沒有松鼠和蘋果,只有冬眠的毒蛇。
每次電視上播放《上甘嶺》的時候,他總是會拄著拐杖正襟危坐在電視機前,做那個最忠實的觀眾。一邊看,一邊流淚。我太奶奶後來告訴我,那些從抗日戰爭和他一路走來的老戰友,大部分都犧牲在上甘嶺槍林彈雨的高地上。
我想我有些理解那一代人為什麼對工業化的期盼,比我們來的熱烈,來的急迫,甚至有時候會顯得有一些急躁。如果,如果我們的工業化的進程來的快一些,以後,是不是,是不是就能少犧牲一些戰友,少犧牲一些最可愛的人?
那個年代,有工業,卻沒有工業化,新中國不得不從零開始來補上之前所有欠缺的功課。這個一窮二白的開局,所有人都在焦慮著。毛主席說,現在我們能造什麼?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壺茶碗,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麵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
於是經過他們一代人的努力,一代人的奉獻,一代人的忘我,一代人的犧牲之後,終於在夾縫中艱難的完成了工業化的雛形。
毛主席完成了他那一代人所應該完成的任務,還給我們留下了足夠豐厚、至今仍然受益無窮的精神和物質遺產。
當工業化護佑下的中國製造逐漸變大變強,當我身邊的衣食住行終於被「中國製造」所中包圍,當大洋彼岸被「Made in China」所覆蓋,我們應該想起那個一窮二白的新中國。
當老一輩所期盼的一切都變成現實,並且在新時期茁壯成長,變大變強……
曾經有過一個帶一張照片回去給紅軍的活動,我在想,如果將今天的中國製造帶給他老人家看的話,他會怎麼樣?我想,可能是欣慰的一笑,既不會改變他一心一意為人民的信念,更不會打消他「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決心。
我有時候非常貪心地希望他能坐在那裡靜靜看著,一如我記憶中太爺爺99年坐在電視前的樣子,就那麼靜靜地看著閱兵的畫面。看著我們一步步走向繁榮昌盛,看著我們一步步實現他們曾經來不及施展的構想和藍圖。
如今,我們不缺少鋼鐵,也不缺乏勇氣。
12月26日,是他的生日,也是「中國製造日」,希望在我們不斷前進的道路上,有人能記住他,記住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那一代人——他們不但創造了新中國,並且為他打造了一身護甲,裝上了風火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