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隆納位於地中海岸,為西班牙文化古城與最大的海港!
巴塞隆納位於地中海岸,人口 300餘萬,為西班牙文化古城與最大的海港。巴塞隆納由古迦太基人建城於2000多年之前,自公元2世紀起即為地中海沿岸大港,至今長盛不哀。巴市依山瀕海,海灘平緩開闊。市內哥德式、文藝復興式及巴洛克式古建築與現代化樓群交相輝映,可遊之處甚多,因限於時間,只能摘其主要景點浮光掠影地看一看。
到巴塞隆納,哥倫布紀念碑是不能不看的,哥倫布紀念碑為1888年因在巴市舉辦世界博覽會而建。紀念碑聳立於海濱和平門廣場上,面臨煙波浩渺的地中海。碑高約60米,用赭紅色大理石製成。柱體中部有「光榮歸於哥倫布」與「向哥倫布致敬」兩行大字。頂端立有哥倫布銅像,右臂前伸,指向海洋,左手執一物,是哥倫布從南美洲帶回之菸斗。
據考,哥倫布航行至南美洲今玻利維亞地方登岸,發現當地土著居民在舉行祭神儀式時皆燃燒菸葉,造成煙霧繚繞之氣氛,而酋長則用一木管吸菸,哥倫布詢之,謂是「託巴菇」,即今日西文「菸草」一詞之音譯。哥倫布回國時將菸草之種帶回歐洲試種,終成今日吸菸燎原之勢。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功勞大焉。然帶回菸草,使如今吸菸流行,癌症、心血管病、呼吸道疾病許多皆與之有關,則過亦大焉。
哥倫布紀念碑附近有航海博物館,其中存放當年哥倫布航海筆記等物,極為珍貴。和平門廣場因哥倫布紀念碑而使遊客紛至沓來,出售小商品之市場亦應運而生,哥倫布碑下一排白色帳篷皆為此而設。遙想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之行由此啟航,歸來時西班牙國王親自到此迎接,何等氣派。如今哥倫布的、或許還有國王的子孫在此幹些小營生,真是此一時也,彼一時也。不過「光榮歸於哥倫布」,也只歸於哥倫布,而不福蔭子孫,也是一種社會進步的體現。
在巴塞隆納有許多特色的建築是應該看的,著名建築師安東尼高迪生於斯、逝於斯,一生之作品中有多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並都在巴塞隆納城。其中最著名的是神聖家族教堂,該教堂由高迪設計並指導施工,始建於1882年,至今120餘年仍在建設中,據說完全建成之後將成為僅次於梵蒂岡的聖彼德大教堂而居世界第二。
我們常聽說歐洲的一些教堂建築起來常需百十來年,有的如德國科隆大教堂竟建了近六百年方始建成,與國人所習見之「獻禮工程」迥異。一方面教堂建設及內部裝修的確費時、費事,另一方面教堂之建設耗費甚巨。即使封建時代國王贊助,可能建築時常超標,撥款大約也常不敷應用。待到政、教分離之時,政府不再撥款,教堂建設也只能「自籌資金」了。靠教徒的奉獻能有多少?故而建築周期都很長。
高迪是虔誠的基督徒,一心向主,將其身家性命都獻給了這所教堂,以致其晚年經濟十分窘迫, 甚至衣衫襤褸。其外出,竟被人誤為乞丐而予舍施,他亦不拒,而將舍施之錢點滴收集,為建教堂之用。最後高迪一日外出為馬車所撞,傷後路人以為是一名乞丐,將其送至貧民醫院,終於不治身亡。高迪於宗教之虔誠、於事業之執著,實在令人敬佩。
神聖家族教堂共有三個立面,分別表現耶穌誕生、耶穌受難及耶穌光輝,細觀其中雕塑之物則還有樅樹、水果、飛禽、走獸,甚至還有堂吉訶德和他的瘦馬,並多採用剛性線條,一如如今之動漫人物,而且已建成部分這些物品上還塗有鮮豔的油彩,在陽光下光彩奪目,大不同於一般教堂一色清灰之沉悶。心中暗思,似乎像是迪斯尼樂園,今後建成或許老幼鹹宜。不過想來耶穌基督講博愛、上帝愛世人,兒童若喜到教堂玩耍,亦與教義不悖。
高迪作品可看者尚有奎爾公園、卡薩公寓、米拉公寓等,皆造型奇特,別具一格。如米拉公寓,外形極不規則,窗戶大小不等,排列不齊,窗沿突出,厚薄不一,如礦工所鑿之洞,故當地居民亦以「礦山」名之。朋友們有時間的話可以去遊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