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評選世界設計史上最有名的金句,「Less is More」,估計能排第一。
現代主義建築大師密斯·凡· 德羅說的這句話是對現代設計精神的概括,這個原則影響了幾代的設計師,改變了世界建築的面貌,進而改變了世界城市的面貌。它甚至成為普羅大眾都耳熟能詳的經典,被賦予豐富的含義,甚至上升到人生哲學層面,讓無數人奉為人生教條。
Less意味著明確的目標
Less意味著去除不必要的東西
Less意味著專注,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Less意味著節制的態度
Less,不是單調,而是簡潔More,不是繁複,而是豐富
「Less is More」,意味著高效,這和現代社會的精神是一致的。
蘋果創辦人賈伯斯和FACEBOOK創辦人扎克伯格,是這個主義的堅定信奉者。
蘋果的產品一向追求極致的簡潔和質感,是「Less is More」的典範。極簡主義通過技術追求極致的純粹,和東方的禪宗思想異曲同工。賈伯斯多年如一日身穿三宅一生給他設計的黑色套頭衫,優秀的剪裁和精選的面料,無任何裝飾,賈伯斯不用浪費一秒時間在選擇衣服上。
扎克伯格常年穿著灰色T恤和牛仔褲,「我每天早上起來都有超過十億人在等著我服務,我不想把時間浪費在那些無意義的事情上,在生活中,我總是儘量簡單一些,少做選擇。」 但不要以為他的衣服是隨便選的,扎克伯格衣櫃裡的衣服大部分來自義大利奢侈品牌Brunello Cucinelli,以羊絨、超級親膚出名,一件T恤就要400美金。
「Less is More」也是德國設計精神所在。一件完美的設計,不是因為它沒有多餘的東西可以加上去,而是因為沒有多餘的部分可以被剔除。簡約而嚴謹的德國設計深得包浩斯精神的真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一流的工業品質,也無怪乎世界上最權威的兩個工業設計獎項紅點獎和IF獎,都誕生在德國。
德國是現代設計運動的發起國之一,包浩斯設計學院是現代設計教育的精神高地,對世界的設計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包浩斯學院校舍、巴塞隆納博覽會德國館等經典之作奠定了現代建築的基本形態。至今仍吸引著無數的設計師去朝拜。
包浩斯校舍
包浩斯校舍由包浩斯設計學院院首任院長格羅皮烏斯設計。校舍的設計體現了格羅皮烏斯提倡的重視功能、技術和經濟效益,以及藝術和技術相結合的原則。它的設計布局、構圖手法和建築處理技巧等在以後的現代派建築中被廣泛運用。這個作品標誌了現代建築的成熟,具有裡程碑的意義,70年代作為建築文物保護下來。
巴塞隆納博覽會德國館
1929年,密斯·凡· 德羅設計了著名的巴塞隆納世界博覽會德國館,他在這個建築物中完全體現了他提出的「少就是多」的建築原則。他認為,當代博覽會不應再富麗堂皇,應該跨進文化領域的哲學園地,建築本身就是展品的主體。他在這個建築中,以水平和豎向的布局、透明材料的運用,以及簡潔、輕盈的結構,營造出一種類似禪宗的詩意。在今日設計界,仍不乏對這個作品的致敬之作。
德國館建築的設計意念太獨特,當時竟沒有合適的家具與其搭配,他為此專門設計了巴塞隆納椅來迎接西班牙國王和王后。巴塞隆納椅也成為了現代家具設計的經典之作,為多家博物館收藏。在當時,這個設計類似於現在的概念產品,引起轟動,而今日巴塞隆納椅仍然風靡家居圈。
範斯沃斯住宅
1951年,密斯·凡·德羅在美國諾完成了他現代主義理想史詩般的作品範斯沃斯住宅,把「Less is More」發揮到淋漓盡致。這個建築是一個長方形的玻璃盒子,內部僅設計了一個小小封閉的空間,把浴室、廁所這些設施放在裡面,其它地方全部敞開。用8根鋼柱支持整個建築,巨大的玻璃幕牆,外面看建築完全可以一覽無餘。這座鋼結構建築表面完全被玻璃覆蓋,與周圍田園詩般的環境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雖然這個建築的功能性被詬病,但作為現代主義建築的一個典型範本,具有精神的意義,被當做一件傳世名作來朝拜。
9月19日 ,「世界的生活家」設計文化交流活動第四站在貴陽舉行。新浪家居、751DPARK、生活家地板聯合發起的「世界的生活家」設計文化交流活動,聯合各國駐華大使館共同舉辦,邀請來自義大利、荷蘭、德國等國著名設計師以及中國知名設計師演講、對話。此次我們聯合德國駐華使館,以「Less is More」為主題,帶領貴州的設計師進行一次現代設計經典之旅,期待和多彩的貴州傳統文化碰撞出精彩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