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我將自己的所有物品重新清理了一下,扔掉了一些沒用或者很久都不用且以後也不會用的物品,無外乎也就是一些很久都不曾穿過的衣服、鞋子,還有一些不用的書籍和一些零碎的東西。也許是因為呆過的城市太多,經歷過搬家的苦,所以我已經養成了定期清理物品的習慣,最開始的想法僅僅只是希望保持物品的簡潔這樣搬家時更方便一點,沒想到卻慢慢變成了生活中的一種習慣。
話說扔東西這件事情看上去雖然是個很小的事兒,但每次在扔的過程當中卻是非常的糾結。有過體驗的人應該很清楚,這其實是一個與內心不斷做鬥爭的艱難過程,因為它首先依賴的是你的選擇能力。你需要從滿屋子的物品中挑選出那些自己真正需要且有價值的東西,進而扔掉那些沒用的且佔據空間的東西。而那些看似沒用的物件,在被扔掉的瞬間你又會有點依依不捨。為什麼呢?因為那些東西就是你的一段段記憶。怎麼說,從時間的角度上定義它們又都是有意義的,且承載著你個人的一段段回憶,或美好甜蜜,或絲絲遺憾..... 因此,在決定扔還是留的時候,你總是會要糾結一會。所以,扔東西也需要有捨棄的能力,因為你需要有勇氣跟那些將要捨棄的物件,還有曾經的回憶說再見。
想起很久之前讀過的一本書《簡單的藝術》,裡面有提到一個觀念:要達到簡單境界,必須做出選擇。而對於很多人來說,選擇為什麼如此之難呢?很多情況下是因為我們並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我們很少花一點時間去跟自己的內心溝通,去傾聽內心真實的聲音,到底自己真正喜歡什麼?什麼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
我記得在我年輕的時候,看到自己喜歡的衣服,物件也會一個勁地買買買,有些甚至一年到頭都沒有怎麼使用。隨著年紀漸長,我發現我對物質的需求越來越低。還記得去年夏天,為了解決一大早起來不知道穿啥的困擾,我跑去MUJI買了6件白色T恤,然後徹底解決了我的苦惱。以至於今年夏天,白色T恤,黑色緊身褲仍將是我這個夏天的主色調。流逝的歲月終於讓我明白,青春會走,容顏會老,我真正需要的物質上的東西真的不需要很多,特別是像衣服,鞋子,包袋類的東西,僅僅只需要保留幾個質量不錯的基本款式即可滿足我的日常需求。因此,我的衣櫃裡很多都是穿了好多年甚至上十年的衣服。
所以現在,我只選擇自己真正有需求的東西,並且也能夠滿足我的感覺的東西,同時儘量讓自己所擁有的東西簡單化。我不需要過多的東西來堆砌我生活的空間,就如同我已經不需要依靠外表的衣物來烘託自己,我更懂得內在的品質,個人的修養,以及豐富的思想更能彰顯一個人的魅力。
而物品的捨棄在情感上之所以讓人糾結,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我們害怕失去。捨棄掉了,也就不再擁有了,連最後的一點點連接也都沒有了,這種徹底失去連接尤其對於那些比較感性思維的人來講更讓人難以忍受。而這種害怕失去其本質上更像是一種沒有安全感的體現。也就是說我們習慣於從外在的事物上去獲取安全感。然而,安全感從來不是依靠外在的事物來賦予的,如果一味地寄希望於從某個人或者某個物上面去獲取安全感,註定是要失望的。真正的安全感來源於我們的內心,來自於我們內心建構起來的穩定的情緒,來自於我們對事物的認知,來自於我們良好的品質,也來自於我們強大的自信。而所有這些內在的卻都是永遠不會失去的東西,這也是我們在面對失去的恐懼時最強大的武器。
物品的捨棄需要我們選擇的能力和直面失去恐懼的能力,而人生亦是如此。我們每天對於過量信息的捨棄,我們對於無用的人際關係的捨棄,以及我們對於不良的情感關係的捨棄等等都需要我們從心出發,去找到自己真正喜歡什麼,什麼對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如此,我們才能擁有簡單,也就是擁有極少,這樣才能將空間留給必須和精華。如此,我們也將省出更多的時間來關注自己,關注自己的身體,關注自己的精神世界,還有關注我們身邊的人。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