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前,迎前!」聽到開篇的對話就激起一股暖流。第一次去桌球球館,第一次接觸多球練習,要回到18年前二年級的時候。身邊一起的還有練了一年多的表哥,恰逢學期末,球館在舉行循環比賽。球館的周圍貼著獲獎小朋友的照片,看著大家在比賽中能流暢地發球,正手拉球,心中滿滿的羨慕。
正式開始練球,還得感謝小學、初中同班,高中同校的哥們,老朱。初中教學樓下,就是幾十張球檯,從第一次課後約著打球,就發現都慢慢愛上了它。兩位小夥伴也在各自在家的附近,請了教練開始規律地訓練。初中三年下來,有大約80%的時間,都是在練正手擊球或拉球,對於這個看似簡單的動作,需要在一筐、又一筐的練習之後,才能慢慢找到感覺。「降低重心!迎前!擊球的最高點!多加摩擦!……」雖然過了很多年,但是回想起跟教練練球的日子,還能清晰地回想起這些動作要領。
練球過程中,最有魅力的一點,莫過於掌握一項新的技能,在比賽中華麗麗的施展出來。還記得剛剛學會反手臺內擰下旋的時候,老朱開完球就接到進攻的回擊,很是驚訝,自己心裡也是滿滿的得意。這幫助自己連續好幾周,在七局四勝的比賽中勝出老朱。就像多滿子和萩終於練成流暢的混雙,擊敗麻婆豆腐的老闆&老闆娘。
真正有機會參加稍有規模的比賽,是到了高中的班級賽。初高中的體育比賽,在學校裡關注度很高,因為班級比賽勝出能獲得體育加分,最後會計入運動會的總比分。同學們都會在下課後去觀戰,為自己班的夥伴吶喊助威。老朱和我下課在校園裡總會拿著球拍,好多同學都知道這兩哥們天天下課都去校隊訓練。高二的班級賽是唯一一次和老朱很正式的比賽,依稀記得那時裡外圍了三圈觀戰的同學,每一球的得分,都會響起熱烈的鼓掌。但無論誰得分,都能聽到兩個班的掌聲。
整部電影最令自己感動的是,佐佐木優馬最後發簡訊給每一個人,決定要上賽場的那一刻。沒有了多滿子出場,大家都洩了氣,唯獨優馬同學不忍放棄他最初的夢想,無論輸贏,總要給自己一個結果。雖然第二次比賽還是輸了,但是他能把對方的攻球削回去了啊!或許在小時候獲獎以後,他就把這個夢藏在自己心中。在參與俱樂部的運營之後,他充滿了幹勁和熱情。能找到並做著自己熱愛的事情,終歸還是重要的事兒。開始是抱著喜劇的心態去看這部電影,但結束後卻滿滿感激,沒想到以桌球為主線的電影可以拍得這麼燃!
而且每一個熟悉的練球場景,人物對話,都令自己回憶起陪伴自己整個學習生涯的桌球。那段練球時光對於備考學習的意義,就像劇中俱樂部對於每一位球迷的意義。大家為了一個比賽努力練習,為了讓俱樂部經營下去的努力,也幫助他們每一個人,在生活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熱情和希望。雖然自己工作笨手笨腳,比賽總輸,又被男友甩,還貼不好膠皮,但是多滿子最終在備戰的過程中,終於也發現了自己原來也能照亮身邊每一個人。在與萩逐步升溫的感情中,也終於慢慢走出感情陰霾,在新的方向和感情中,更加地自信。
萩到工廠裡給多滿子那個Kiss,真心帥呆,好喜歡這個美翻的場景!小鎮上的球友應該是很幸福的,因為大家生活不會有什麼變動,大家可以經常在一起愉快地打球。但是帶領自己入門的表哥後來改打了網球;高中校隊的小夥伴、大學一起打球的舍友畢業後各奔東西,沒再能一起大戰幾百回合;老朱的工作和自己不在一個城市,一年也就那麼一兩次機會能去開一場……自己也在畢業後折騰好幾個城市,找不到合適的球友,也就慢慢把尼塔庫小鳥的拍子放在了房間的角落。但是每每想起那一筐筐球,教練的提醒,數不清楚的七局四勝,還是會感恩那一段時光,那一幫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