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府詩集》「木蘭辭」中有一句:「當窗理雲鬢,掛鏡帖花黃。」
其中的「帖花黃」是一種女性的額飾,花黃也叫額黃、鵝黃、約黃、鴨黃等等。
南北朝南梁簡文帝蕭綱在《美女篇》中提到:「約黃能效月,裁金巧作星。」其中的「約黃」即「花黃」。
「帖花黃」就是用一種金黃色的紙,剪成一些星、月、花、鳥等美麗的裝飾圖案,貼在女性額頭上,或者直接把額頭塗抹成金黃色。
01
「帖花黃」化妝方式起源於南北朝時期
當時佛教在南北方都很盛行,一些追求新潮的女子,受佛像塗金的啟發,將額頭塗抹成金黃色。
02
「帖花黃」起源於三國時期
《拾遺記》記載:有一天,吳國皇太子孫和醉酒,揮舞如意,不小心弄傷了愛妃鄧夫人的面頰。
鄧夫人用藥時,因琥珀使用過量,導致面頰的紅色印痕遲遲不退,結果歪打正著,鄧夫人反而更加嫵媚動人。
此後,宮人紛紛效仿,「以丹點頰」一時成為時尚。
03
「帖花黃」起源於唐代
唐代宮廷流行梅花妝。
武則天在位時期,上官婉兒惹怒女皇,被施以「以刀刺面」的刑罰。
上官婉兒被釋放後,為了掩蓋臉上的傷疤,就在臉上貼上梅花。
《酉陽雜俎》則表示懷疑:「今婦人面妝用花子,則前此已有其矣,似不起於上官氏也。」
唐朝時期,「帖花黃」確實很流行。
詩人盧照鄰寫道:「片片行雲著蟬鬢,纖纖初月上鴨黃。」
皮日休也有類似的描述:「半垂金粉如何似?靜婉臨溪照額黃。」
五代、北宋時期,「帖花黃」依然十分流行。
宋英宗在位時期,詩人彭汝勵在詩中描寫道:「有女夭夭稱細娘,珍珠落鬢面塗黃。」
遼朝時期,契丹族女子乾脆用黃色的粉末染面,這種粉末取自一種叫「栝樓」的葫蘆科植物,染面後膚色金黃,故稱為「佛妝」。
這種化妝方式多在冬季流行,既可以美容裝飾面部,又能夠起到護膚保暖的作用。